务楠
摘要:人类的交际是显语言交际和潜语言交际的结合。它们相互交替、融汇配合共同完成了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显性的语言来教学,更要注重以内在语、节奏语、眼神语、表情语、手势语、体势语等为主要内容的潜语言来进行教学。本文就是详细分析了潜语言的概念和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潜语言艺术;语文教育;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2-0114-02
对于潜性的现象,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构成人们的精神过程。它们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喻作一座漂浮于在大海中的冰山……无意识才是这座冰山的主体,他埋藏在水中,表面上是看不到的,实际上却主宰着整个冰山。”[1]这其中的无意识就是潜意识形态。语言,是人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存在显语言和潜语言。显语言就是通过语言或文字直白地传递信息、交流情感。潜语言就是通过语音语调、表情眼神、体势手势等多种渠道来传递隐晦的、潜藏的信息和微妙的情感。潜语言包括:内在语、节奏语、体态语、眼神语、表情语、手势语等。在语文课堂这个特殊的交流环境中,就得充分运用丰富、直观、立体的潜语言艺术,以追求更为科学、生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内在语
“在人类运用有声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中,有时或由于性别、性格、语言习惯的原因,或限于说话的场合、环境,以及说话双方的身份、地位,或出于得体、礼貌和策略的需要,人们说话经常要委婉些、含蓄些、隐晦些和含糊些,而不能太直截了当。这种“话里有话”的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在语。”[2]课堂用语要讲究内在语艺术,一方面运用在课堂教学组织上,一方面运用在课文内容解读上。
在课堂教学组织上,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课堂教学用语不能太过直接,要含蓄委婉。比如:“这位同学的发言真的很有个性,那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呢?”“你的回答真的很幽默,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等,这些语言中透露的内在信息就是:对你的积极参与课堂表示肯定,但是回答并不正确,需要你深入思考。
在课文内容解读上,内在语即是通过抛开文本表面的含义,去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这三句话都有“愿你”两个字,语文教师在朗读这三个“愿你”时要利用内在语提示自己结合实际生活,塑造心理角色,探究诗歌深层含义。这三个“愿你”祝福的对象都应该不同,按照诗歌含义,分别赋予他们合适的角色,分别是初次踏入社会的青年人,坠入爱河的年轻女子,人世间的芸芸众生。语文教师在朗读诗歌时,就要通过角色语言的塑造传达出这样的内在语,使教学语言更具魅力、感染力,也更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二、节奏语
节奏的要素主要表现为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语文教师可以使用快节奏来表达兴奋、激昂、壮烈等为感情基调的文章,使用慢节奏来表达哀怨、优美、沉思等为感情基调的文章。
在一堂语文课中还要注重主导节奏与辅助节奏的配合。比如:苏轼的《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整体节奏应该是缓慢的、低沉的,在对词中描写美好梦境的理解,情感的捕捉方面就可以让学生利用情景再现方法,感受苏轼与妻子相识、相恋、相知的过程,来调节课堂节奏;或设计关于爱情和别离的问题让学生碰撞思想,激烈讨论,增添紧张的、轻快的辅助节奏。
三、眼神语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中,第一流的教师用眼神,第二流的教师用语言,第二流的教师施以惩罚。”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在课堂教学中传递潜在的信息,表达丰富情感。语文教师要根据文章的感情基调合理运用眼神语,轻柔舒缓的基调,就要用温柔、缠绵的眼神;慷慨激昂的基调,就要用紧张、激愤的眼神。教师在分析文章内容时要打开心灵的窗户,用眼神语来引导学生体会故事内涵、感悟人物形象。比如:王润滋的《卖蟹》中“他的脸笑成了一朵花,小眼睛有节奏的眨巴着……”“过滤嘴惊讶得睁圆了眼睛。”语文教师就可以也模仿人物有节奏的眨巴眼睛,夸张地睁圆眼睛,更为形象生动地再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让学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表情语
罗曼·罗兰说:“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3]微笑,是教师的职业表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始终保有亲切自然、温和愉悦的表情,让微笑充满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寓教于乐,营造良好的智力环境与和谐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师的表情语还要根据文章内容、学生情绪而变化。在讲解轻松幽默的文章时,教师的表情就要“喜笑颜开”“眉飞色舞”;在讲解慷慨悲壮的文章时,教师的表情就要“神情凝重”“紧锁眉头”;在讲解抒情优美的文章时,教师的表情就要“含情脉脉”“温文尔雅”。
五、手势语
罗丹说,“手有时比嘴还能说话。”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手指、手掌、手臂的动作变化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语文教学注重情景再现和生动形象的表达。教師在娓娓道来地讲解知识时,手势动作要轻柔,并用手势的变化来辅助语言的理解;教师在慷慨激昂地朗诵诗歌时,手势动作要注重变化,根据诗歌情感或有力地举过头顶,或坦诚地放在胸前,让课堂学习更加生动。手势语还运用在再现文章情景中,以此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有这样的描述:“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教师就可以模仿都德的手势,也拿起粉笔竭尽全力地写下“法兰西万岁!”,然后做出“散学”的摆手手势,直观而又形象的教学,一定会让学生记忆深刻。
六、體势语
教师可以通过体势语再现文章内容,以加深学生理解。朱自清的《背影》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语文教师就可以模仿父亲翻越月台的身体动作,用体势语言解读“蹒跚”“探身”“爬”“攀”“缩”“倾”等动词的含义,学生在老师的体势变化中更快地理解慈祥“父亲”的形象,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结语
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潜语言艺术,它体现了语文教师内在的素质和修养,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技能。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潜语言艺术时要遵循自然、适量、适度的原则,避免频繁的、低俗的、夸张的、哗众取宠的课堂表演。语文教师还要不断加强体态语言、心理学知识、美学知识的拓展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潜语言艺术营造愉悦、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精华,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分析纲要[M].刘福堂,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9.
[2]张颂.中国播音学[M].中国传媒出版社,1994:239.
[3]克特·W·巴克.:《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317.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Implicit Language Art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WU Nan
(Xinlian College,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Henan 453007,China)
Abstract:Human communication is a combination of explicit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implicit language communication.They alternate and merge to complete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and exchange of emotions.Chinese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explicit language to teach,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licit language with internal language,rhythm language,eye language,expression language,sign language and body language as the main content.This paper i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mplicit language in Chinese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implicit language art;language education;teaching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