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乐明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福建厦门361022)
作为儿科严重心血管疾病,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病理特征为心肌细胞坏死或者变性,易导致心内膜或者心包受累,还会加大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发病率,极大地损害患儿的生命健康,该病临床表现无典型性和特异性,因此,临床诊断难度明显加大,易造成患儿病情迁延,影响其结局和预后[1]。此次研究以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58例为研究对象,均自2018年1-12月接受诊疗,探讨和分析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和效果,如下:
以58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儿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入组患儿能够配合完成此次研究。排除标准: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儿;遗传性疾病患儿;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2]。将58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29)男性患儿 16例,女性 13例,平均年龄(6.73±5.14)岁,参照组(n=29)男性患儿15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58±5.09)岁。患儿经分组后临床资料组间差异不显著,存在可比性(P>0.05)。
1.2.1 临床诊断方法 X线或者超声检查提示患儿存在心脏扩大现象;临床表现包括面色苍白、胸闷、心肌、乏力、发热等;心电图改变:≥2个主要导联ST-T段持续改变,时间不短于4d内且存在动态变化现象,可见异常Q波,存在异位性心动过速以及传导阻滞等现象;心肌肌钙蛋白呈阳性或者肌酸激酶同工酶明显升高;经病原检查确诊[3]。
1.2.2 治疗方法 (1)常规治疗:为所有患儿提供针对性对症治疗,叮嘱患儿保持充足休息并为其提供营养支持,急性期患儿休息时间以4-6周为宜,心脏扩大患儿或心力衰竭患儿卧床时间不短于6个月。待患儿心功能不全等临床症状缓解后,指导患儿适当增加活动量,指导患儿进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且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不可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多餐少食为饮食原则。
(2)抗病毒治疗及免疫治疗:每日静脉滴注或者肌肉注射广谱抗病毒药物;每日注射1支干扰素,每个疗程持续10d;静脉注射或者肌肉注射胸腺素,每日应用剂量为2-4mL,每个疗程持续10d,1次/d,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儿注射频率为1次/2d;为暴发型患儿实施人血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每日应用剂量为400mg/kg。
1.2.3 心肌保护治疗 为患儿提供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静脉滴注200mg/kg注射用维生素C,静脉滴注1g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每日治疗1次,共计用药2周,待患儿病情好转后可采用口服治疗方式,每次服用剂量为50mg,2周1个疗程。肌肉注射5-10mg辅酶Q10,待患儿病情好转后采用口服治疗方式,每日口服20mg,每日服用2次,1个月为1个疗程。病情轻微患儿口服1,6-二磷酸果糖,为病情严重患儿提供静脉滴注治疗,每日用药剂量为150-250mg/kg[4]。
1.2.4 针对性治疗 参照组患儿联合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3岁患儿应用剂量为5mL、3-6岁患儿用药剂量为 10mL、>6岁患儿用药剂量为 15mL,将100mL 10%葡萄糖注射液与黄芪注射液混合后为患儿实施静脉滴注治疗,1次/d,2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儿联合应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将100mL参麦注射液与1mL/kg参麦注射液混合后为患儿实施静脉滴注治疗,1次/d,2周为1个疗程。根据患儿心率等生命体征体征变化情况对用药浓度以及滴注速度进行适当调整并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临床表现变化情况。
(1)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患儿用药后胸闷、多汗、乏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儿心电图以及心肌酶谱均恢复正常;有效:患儿用药后胸闷、多汗、乏力等临床症状减轻,患儿心电图以及心肌酶谱有所改善;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未见减轻,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均未见积极变化;(2)记录患儿用药后心电图恢复时间以及心肌酶恢复时间并进行组间对比;(3)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2周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磷酸激酶(CP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以及羟丁酸脱氢酶(HBDH)水平并进行组间对比。
对本研究涉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软件统计包为SPSS21.0,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对独立样本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以P<0.05对组间对比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进行判断。
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其中,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55%,参照组总有效率82.76%,见表1。
观察组心电图恢复时间以及心肌酶恢复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见表 2。
对比治疗前患儿 CK-MB、CPK、AST、LDH 以及HBDH等心肌酶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入组患儿各项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 且 观 察 组 患 儿 CK-MB、CPK、AST、LDH 以 及HBDH等心肌酶水平均较参照组低(P<0.05),见表3。
表1 患儿临床疗效组间对比[n(%)]
表2 心电图恢复时间及心肌酶恢复时间组间对比(±s)
表2 心电图恢复时间及心肌酶恢复时间组间对比(±s)
组别观察组参照组t值P值例数(n)29 29心电图恢复时间(d)9.13±1.47 12.35±1.51 8.237<0.05心肌酶恢复时间(d)8.34±1.32 10.32±1.35 9.169<0.05
表3 治疗前后患儿心肌酶组间对比(±s)
表3 治疗前后患儿心肌酶组间对比(±s)
组别观察组(n=29)参照组(n=29)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CK-MB(U/L)31.21±1.32 26.39±1.23 31.09±1.37 29.02±1.42 CPK(U/L)207.45±6.32 186.56±6.23 206.78±6.29 197.67±6.42 AST(U/L)37.52±2.15 30.58±2.09 36.89±2.12 34.78±2.07 LDH(U/L)376.89±17.65 331.23±15.45 375.82±16.97 340.67±15.03 HBDH(U/L)312.45±10.34 279.45±6.12 311.97±10.32 299.45±6.04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与病毒感染存在重要关联,该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误诊率较高,临床从主要采用心电图检查、X线胸片以及血生化检查等检查方式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确诊,当前,临床无特效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以及保持卧床休息等为主,为患儿提供抗生素治疗、抗炎治疗、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以及营养心肌治疗能够使其心肌代谢得到明显改善,有助于强化其心肌功能。
黄芪注射液利湿健脾、通脉、养心、祛邪、扶正,在心功能不全以及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应用广泛,可使患儿心肌收缩力得到增强,同时还可使冠状血管流量得到增加,能够取得理想的心肌细胞保护效果。参麦注射液具有生津、养阴、固脱、益气以及生脉等功效,在病毒性心肌炎以及冠心病等病症的治疗中可取得理想的效果,可提升患儿机体免疫功能并可改善其脏器供血以及机体微循环[5]。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心电图恢复时间以及心肌酶恢复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CK-MB、CPK、AST、LDH以及HBDH等心肌酶水平均较参照组低(P<0.05)。综上所述,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可促进其病情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