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排名现象的分析

2019-04-12 05:51陈成
神州·上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育评价基础教育

陈成

摘要:模仿大学排名,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排名正在成为影响基础教育的一种评价方式。但是由于基础教育的内在性质与任务,当前的学校排名并没有充分的合理性基础,相反可能起到负面的社会导向作用,妨碍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当前的学校排名强化择校,不利于彰显基础教育的内在价值;弱化特色,不利于基础教育办出水平;缺乏公信,不利于社会客观了解学校具体办学情况。对基础教育的独立性认识不深,缺乏对教育过程的评价,过于重视教育结果的评价,学校则应该以实力和特色赢得社会的信赖。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校排名;教育评价

给学校排名已成为当代基础教育的一个热点现象。在每位家长心中都有一份好学校,差学校的排名表,朋友圈、地区网站上给学校排名的文章也是屡见不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区域性的学校排名。本文对学校排名这个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希望有助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與良性发展。

1 学校排名现象的现状及其由来

顾名思义,排名就是对同类事物所进行的一种排序的评价。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达,排名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如城市竞争力排名、畅销书排名、音乐排名等。换言之,公众需要充分了解相互竞争事物之间的信息,以便于他们关注或者作出选。择。“排行往往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产生的,因而有着社会大众这一庞大的信息需求市场,他们渴望从各种排名中分辨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从根源讲,排名是一种由市场竞争需要而出现的评价活动。

在教育领域里,大学排名出现最早。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发布世界范围内的第一个大学排名,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信息需求。随之而来,关于大学排名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参与大学排名的主体也各有差异,既有媒体、公司这样的营利性机构,有大学、研究院等这样的学术机构,也有校友会、评估院这样的社会中介机构。而在基础教育领域,给学校的排名也逐渐兴起。由此现象带来的择校风也愈演愈烈。既有国家层面的给学校区分省重点,市重点,县(区)重点等等,也有各种区域性的学校排名,中介机构的学校排名,影性排名等等。

学校排名之所以兴起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原因。

家长的角度: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和孩子对高质量教育需求增长,每位家长都希望子女通过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日后能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境地。为此家长们希望获得学校的相关信息。

学校的角度:目前有的城区中学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过大,而政府教育投入不足,自然就形成了学校相互之间的差距。

社会的角度:优质基础教育与高中后教育的供给规模和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过大,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期望值普遍提高,且对一些学校还不满意、不信任,致使家长把视点放在办学条件好、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另外,在办学机制上,由于国家从师资到生源,都向重点学校倾斜,致使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中考、高考升学率和办学条件差距明显拉大。这种由师资和生源导致的不平衡。社会提供这种排名来获取自己的收益。

虽然当前学校排名日益兴起,但是我们必须审视其合理性,对排名的主体价值选择、排名的科学性与社会导向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以免产生负面的导向作用,不利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 学校排名现象的合理性批判

排名的理想状态是做到合理性,也就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在评价的过程当中,评价手段要合事实、合逻辑,指标体系的设计、信息的获取、专家的安排、结果的发布等必须科学公正。合规律性则是指评价必须符合事物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合规律性是合目的性的前提,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的保障。只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都得以实现,排名才能达到合理性。但是不管是从合规律性还是合目的性来看,当前的高中排名都不存在合理性基础,反而起到一定的负作用。

2.1 强化择校不利于彰显基础教育的内在价值

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就如同盖房子先要打地基一样,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要从认字开始。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基础性强调教育要为学生提供共同的知识、能力的学习以及强调人格的完整教育。而当前学校排名的出发点大多是为了“择校”:而“择校”恰恰是学术界批判和教育实践要改革的“痼疾”。“择校”的后果导致基础教育就是为了升学作准备,片面追求分数,忽视对学生基础性的教育。而对初中教育而言,高中教育以分数为本,初中就会以分数为重,由此导致整个教育的恶性循环。

2.2 弱化特色不利于基础教育办出水平

排名本身就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满足社会需求是排名的主要出发点。而当前的社会需求主要还是升学率。所以,当前的学校排名在设计指标体系的时候就认为对基础教育而言,升学即输出,生源则是输入。学校排名应紧紧围绕升学和生源进行指标选择和统计评价。升学是学校排行的唯一标准。而学校排名会造成资源更加集中,从而形成所谓的“马太效应”,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直接挫伤了非重点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加剧了一批基础薄弱学校的办学困境。

2.3 缺乏公信不利于社会客观了解学校办学情况

排名归根结底是一项专业化的评价活动,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权重的考虑、信息的获取等都有着严格科学的要求。排名本身的目的是揭示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起到某种引导作用。排名机构要靠长期的积累才能赢下声誉,从而打造高质量且具有公信力的排名系统。但是反观当前的学校排名,基本上还处于一种随意发布的阶段,不管是否有资质、专业基础和手段,只要找上一些人士,收集一些资料,都能够进行学校排名。例如,有的教育培训组织出于招生的考虑,常常随意发布一个地区的学校排行榜。由于制定排名的机构混乱,缺乏规范,价值取向不同,收集信息的渠道各异,排名的结果也是水平不一、五花八门。由于各个排名强调的重点不一样,评价出来的结果也大相径庭。而且在缺乏规范的情况下,学校排名潜在的商业利润使某些机构通过排名去追求商业利益,从而影响排名的客观性,对社会公众产生误导。

要满足公众对高中教育信息的了解需求,应由政府或者是政府委托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全面发布,而不应让这种带有排行性质的评价结果大行其道,这与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驰。

3 基础教育阶段出现学校排名的反思

3.1 对基础教育的独立性认识不深。

基础教育的独立性,指的是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具有它自己独立的、不依附于其他类型和层次教育的價值。确立关于基础教育的这样一种价值观,是促进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非常重要的观念基础。目前,“应试教育”的现象之所以如此顽强地存在于学校之中,重点学校之所以愈炒愈热,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而只是将基础教育的价值依附于更高一级的教育,以能否为高一级教育或学校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源作为衡量其价值的标准。忽视了基础教育自身对培养人综合素质的价值。

3.2 缺乏对教育过程的评价,过于重视教育结果的评价

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今教育,必须真正实施多元化的评价制度改革。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评价可以使教师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教育过程的本真性。有助于重新理解学校、教师的功能与责任。只有教育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才能充分展示基础教育的办学内涵,商业化的学校排名才会失去立足之地。

3.3 学校以特色和实力赢得社会信赖

排行榜的作用在于能够提供学校的相关信息。如果学校的办学信息能够充分且完整透明地传递给公众,。那么公众也就没有必要关注什么排行榜了。一些学校包括大学排行榜在价值取向和指标体系都不完善的情况依然大行其道,重要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公众缺乏对于学校信息的整体了解,从而也缺乏比较。政府作为管理者有责任满足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在信息公开方面一是要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按照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公开办学信息,保证社会公众对学校的知情权。二是健全政府和学校对评价意见的公开和反应机制。政府以及各级评估机构对高中教育的评价,其评估体系、过程及结果都应该对社会公开透明。政府应该搭建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推送评价结果信息。同时,评价结果的反馈也要公开,从而形成和公众之间的互动,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学校的评价体系。优秀的学校越应该坚持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文化传统。对于排名不跟从、不盲从,遵循自身的办学使命和目标,以实力和特色赢得社会的认同。这对排名也是一种抵制!

参考文献:

[1]申超.(2011).大学排行榜的形成机理及其指标体系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1 (7).39-42.

[2]邵泽斌,张乐天.(2013).化解义务教育择校矛盾为什么这么难.教育研究.2013 (4).38-45

[3]魏金宝,黄秦安,张勇.(2016).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综述.考试研究.2016 (3).73-79

[4]朱新卓,严芮,刘寒月.(2015).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及其评价.高等教育研究.36 (5).78-85

猜你喜欢
教育评价基础教育
莫让“后进生”成为教育之殇
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观下学校教育的召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探析
初探教育评价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