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春
摘要:图形比较直观形象,能把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简单易懂,用图来表示题意,用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引导他们通过作图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例,通过让学生感受图的作用,建立作图意识;指导作图方法,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进行作图训练,让学生形成作图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作图能力 解决问题
众所周知,作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辅助方式,它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的:“数缺形时少直观,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采用图文结合、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而,部分教师只是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没有让学生养成用图形辅助解题的意识,也没有培养学生读题想图、读图知意、作图析题等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作图意识和作图能力。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探讨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效率。
一、感受图的作用,建立作图意识
学生可以在具体的事例和活动中了解和体会作图的作用,只有了解了画图析题的作用,体会了画图解题的优势,尝试了画图解题的便利性和成功性,学生才会产生画图解题的意识,产生解题需要画图的想法,从而实际动手画图。
1.语言表述困难时,用作图来代替
学生用言语表达解题过程时会比较困难,当出现心里清楚、语不达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图,就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从而有效解题。
如在教学《烙饼问题》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我们需要烙3个饼,要烙两面,请问怎么烙比较节省时间?”
学生说:“先拿第一个饼和第二个饼烙,烙好一面时,再把其中的一个饼拿掉,换第三个饼进来,再把第二个饼翻过来,继续烙,等第二个饼烙好了,再把第一个饼拿回来,与第三个饼的另一面一起烙,这样就需要烙3次,比较节省时间。”
对于这个答案,很多学生无法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圆片代替饼,标上正、反字样,然后边操作边表达,这样就比较形象、生动。教师通过图形记录烙饼的过程,从操作到语言,从语言到图示,各种表达方法融合在一起,就能让学生充分经历烙饼的过程。
2.碰到复杂情境时,用作图来简化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抽象思维偏弱,当碰到纯文字表述、情境复杂、条件交叉的生活实例时,他们往往存在理解困难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用作图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边读题目边画图,边画图边整理條件,使学生明确数量关系。
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同学们站成一队,从前面数林林站在第5个,从后面林林站在第8个,问这一队一共有几人?”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这道题目比较抽象、复杂。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如图1所示),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林林被算了两次,所以5+8-1=12(人)。同时,图形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相继列出了“5-1+8=12”或“8-1+5”等算式,找到了多种解题方法。
3.理解抽象算式时,用作图来辅助
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解题经验、解题能力等存在差异性,所以不同层次学生使用的解题方法也不同。有些解题方法比较简单,有些解题方法比较复杂,有些解题方法比较抽象,这样就会出现甲懂、乙不懂的现象。此时,教师就需要运用作图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算式,让他们体会作图的优越性。
如在解答鸡兔同笼的问题时:“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几只?”当采用假设法时,列出的算式是:8×2=16(只),26-16=10(只),10÷(4-2)=5(只),8-5=3(只)。
那么,算式中的4-2是什么意思?10÷2=5(只)又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此时,如果教师用作图来表示过程,根据8个头,先画,再给每个头的下方添上两只脚,全部看成鸡,得到8×2=16(只),发现少了10脚,得到26-16=10(只),然后要添上脚,把鸡换成兔,4-2=2(只),换一只多2只脚,,这样就得到了10÷2=5(只),从而得出答案:鸡有3只,兔子有5只。教师通过图示,化抽象为直观,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也让学生意识到了作图的作用。
4.比较不同问题时,用作图来明确
当遇到容易混淆的条件或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作图来理解条件和问题,明确混淆点和问题所在,并在作图过程中提取有效信息,建立相应的表象,找到解题思路,从而快捷有效地解决问题。
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底面直径是30厘米、高50厘米的圆柱体。A把它切成相等的三段,表面积增加了多少?B把它沿底面直径纵切后,表面积增加了多少?C如果再接上10厘米的一段,表面增加了多少?”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切割的方向及所增加的部分,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题意进行作图(如图2所示),学生可以发现:题A表面积增加的其实是4个底面积;题B增加的是2个长为高、宽为直径的长方形面积;题C增加的是高为10厘米的圆柱侧面积。通过画图,可以把隐蔽的条件充分显露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二、指导作图方法,培养作图能力
现行的低学段教材以图为主,到中高学段,教材逐步过渡到图文结合,再到以文字为主,这样的教材编排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科学的教材指导下,学生的读图能力有了质的提高。然而,学生会读图,并不代表会作图,会作图也不代会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从低年级开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作图和解题能力。
1.从模仿开始
小学生模仿性强,所以在最开始的教学阶段,教师应进行作图的规范操作,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画,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作图。这样的先扶后放,适时点拨与指导,教师让学生逐步形成作图技能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