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咏梅 冯 琳 梁青龙 赵昌莉 穆庆海(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 贵阳550001)
临床通常将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1]的影响下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大量相关资料显示,该类患者病发时若医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则极易引发左心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危害其生命健康。因此,为进一步优化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左心衰竭患者的心脏介入术预后效果,本文就心脏介入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左心衰竭的护理进行深入性探讨,现总结如下。
在知情与自愿的前提下从本院于2016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接收的众多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左心衰竭患者中随机选择68 例纳为本次实验样本,并将其按就诊号尾数的奇偶性随机划分为传统组和创新组,每组各34 例。其中,传统组男女性患者的比例20:14;年龄为50-80 岁,平均年龄为(65.23±5.34)岁;心功能Ⅱ级9 例,Ⅲ级20 例,Ⅳ级5 例。创新组男女性患者的比例21:13;年龄为51-79 岁,平均年龄为(65.21±5.32)岁;心功能Ⅱ级10 例,Ⅲ级19例,Ⅳ级5 例。就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其结果显示相关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予以传统组患者常规性护理(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治疗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以及落实感染预防措施等),并在此护理基础上对创新组患者开展围术期全面护理模式:
1.2.1 术前护理 患者入院时予以热情接待,在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当前的心理状态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同时告知家属多从心理上给予患者安抚与关怀,鼓励其接受治疗;耐心引导患者做好相应的术前病情检查(如心电图等);指导患者正确摆放体位,尽可能配合手术治疗。
1.2.2 术中护理 术中务必要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心率等相关体征的变化情况,尤其要留意其是否存在心室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不良现象,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告知主治医师予以及时处理。
1.2.3 术后护理 患者术后需卧床休养,医护人员应指导家属帮助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床头不宜过高;为患者制定相应的食谱,并告知家属监督患者严禁烟酒或辛辣刺激性食物;按时为患者换药,避免创口感染。
表2 比较传统组与创新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n(%)]
由本院临床观察小组全程跟踪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情况,并客观评估其护理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HR、LVWP、LVD、LVEF[2])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心包、创口出血、肺栓塞[3]等)。
实施区别性护理方案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均有所改善,切护理前后的相关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创新组患者在HR 等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数据中均优于传统组患者,且相关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后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23.52%(传统组)和5.88%(创新组),前者高于后者(P<0.05)。见表2。
表1 对比两组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左心力衰竭患者护理前后的心功能指标(±s)
表1 对比两组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左心力衰竭患者护理前后的心功能指标(±s)
注:与护理前相比,*P<0.05;较之传统组,△P<0.05。
组别传统组创新组例数(n)34 34护理阶段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HR(次/min)125.45±10.21 110.82±9.14*125.43±10.20 94.60±7.44*△LVWP(mm)18.67±5.42 15.53±4.16*18.76±5.50 10.17±3.23*△LVD(mm)69.71±8.62 63.61±7.42*69.72±8.57 59.44±5.28*△LVEF(%)31.25±6.72 33.78±6.91*31.35±6.81 45.82±9.52*△
易娜苓、叶丽梅等学者经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左心衰竭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危及,故而临床多以心脏介入术为主要治疗措施。部分临床相关专家指出,患者在病痛的折磨下通常会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若不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其配合治疗的信心与意愿[4]。因此,除了讲解手术治疗方法与相关注意事项等常规性护理措施之外,医护人员还应在术前充分发挥家属的作用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强化其治疗信心与治疗依从性;术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以及时处理突发状况,降低手术治疗风险;术后引导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卧床休养,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全面性的围术期护理,有利于在不断改善其心功能的同时最小化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使其早日恢复健康。在本文研究中,两组患者在心功能指标等一系列临床相关指标中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创新组均优于传统组,P<0.05),与上述结论一致,且进一步凸显了相应护理措施对优化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左心衰竭患者心脏介入术预后效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