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洁
【摘 要】以《钱塘湖春行》的教学为例,从把握知识与能力的宽度,引导学生建构与运用语言;把握过程与方法的深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把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温度,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人文底蕴三个方面,就核心素养下如何把握古诗词教学的三个维度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钱塘湖春行;三个维度;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同时明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笔者认为,以上论述的内容同样适用于义务教育阶段。据此,笔者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现实,严谨遵循古诗词教学规律,通过把握古诗词教学的宽度、深度和温度,在有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下面结合《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就核心素养下如何把握古诗词教学的三个维度作初步探讨。
一、把握知识与能力的宽度,引导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
2017年9月,我国开始使用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该套教材大幅度增加了传统文化的篇目,初中古诗文选篇已增至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这些选篇为我们回归语文教学本真、提升学生人文底蕴,宏观把握古诗文教学中的知识与能力的宽度提供了依据。在《钱塘湖春行》的教学中,笔者通过把握教学的宽度,引导学生建构与运用如下知识。
1.掌握诵读技巧,在多样化朗读中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本课时笔者采取以情入境、以读启思的教学方法,把诵读贯穿于该课教学的全过程。在激情导入后,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与自主解读。再组织学生个别朗读及伙伴点评。教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重音。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渐欲”“才能”要读出重音,注意做到“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同学们在朗读与点评中获得了初步感受。接着是听读音频,浸润体验,要求读出韵律。在反复诵读、品味中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悟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喜悦心情。最后是分小组诵读竞赛,要求读出感情,掌握誦读技巧,达到当堂背诵。
2.学习律诗结构,在分层次品析中体会构思精妙
律诗虽然篇幅短小,但也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首联紧扣标题,以叙事为主,奠定早春之景的基调;颔联承接首联,以写景为主,延伸首联的意境;颈联诗意转折变换,与颔联对仗,由写动物变换到写植物,触景生情,别开生面。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诗人直抒胸臆,表达流连忘返的喜悦心情,点明题旨,收束全诗。学习律诗结构,能帮助学生分层次品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如画般的精美意境,领会诗人精妙的艺术构思,体会诗人喜悦的情感温度。
3.课后拓展延伸,在诗文改写中提高表达能力
本课语言运用的宽度设定为课后改写诗文:请用最美的语言把诗文改写为一篇写景短文,既要忠于原诗,也要适当想象,把诗人的情感表达出来。
这一拓展不但能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能把巩固与创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在发散思维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把握过程与方法的深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初中古诗词有效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过程与方法的深度、内容与问题的难度,以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达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学习效果。
在《钱塘湖春行》的教学中,笔者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在对话互动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1.师生互动,以问题解决引导学生思维
师生合作互动更多地体现在品读环节。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环环紧扣的问题串:(1) 首联中有哪些词语能与标题中的词语相对应?(2)颔联中的“争”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3)颈联中诗人为什么要用“乱花”和“浅草”?(4)尾联中的哪个字能说明诗人的感情?(5)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6)能得出诗人游览的行踪吗?(7)诗中写了哪些早春之景?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核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来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生生互动,由学生探究提升思维质量
首先,让学生自由发言,个性化地探究“景中之画”,如:“水面初平”“云脚低”“渐欲”“才能”的内涵是什么?以此让学生深入体验早春的时令特点。
其次,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探究诗歌中的某一联或某一句,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并体会诗人的心情。结束后派小组代表交流分享。
另外,在悟读环节,可结合语境适当设计几个替换、比较的语言活动,如:颔联中诗人为什么用“几处”“谁家”,而不是“处处”“家家”?这能让学生体悟到诗人用词之精妙,同时有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思维质量的提升。
3.学法指导,用知人论世理解诗歌主旨
古诗词鉴赏的学法指导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诗歌内部,即题材内容、意象选择、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二是从诗歌外部,即从诗人的身世遭际、思想倾向和创作背景等,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时)论世”,这常常能辅助读者理解诗歌主旨。
如:问题情境:如何理解尾联中的“最爱”二字?
古人在诗歌中表达情感通常都较含蓄,诗人为何会用“最爱”这么直白的语言来表达?此时笔者通过屏幕显示史料链接,辅助学生对白居易的形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白居易在杭州做过几年地方官,兴修水利、巩固堤坝,官声极好,他自己也比较自得,在闲暇时喜欢游山玩水,西湖的白沙堤是他最喜欢的地方。因他有德于民,后人为了怀念他,就将白沙堤称为白堤。由此史料学生不难理解诗人作为地方官骑马游览西湖白沙堤的悠闲自得,而且直抒胸臆地表达他完全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心情。
三、把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温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底蕴
除了把握好古诗词教学的宽度和深度,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增加人文底蕴。这一指导思想应始终贯穿于《钱塘湖春行》的鉴赏过程中。
1.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开课伊始,笔者设计了如下导入情境:古诗通过对自然情境寄予的无限深情来净化我们的心灵,博大我们的情怀。古代诗人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留下了一首首感人的诗篇。能说出几句学过的描绘西湖风光的诗句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2.鉴赏品悟,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精美
(1)语言美。语言美体现在用词之美、修辞之美,内涵之美和韵律之美。该诗中的西、低、泥、蹄、堤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便于记诵。诗中语言精妙,含蓄凝练,特别是颔联和颈联,每个字词都精妙绝伦,不可替代。“争”“啄”等字,把早春生机勃勃的情景描述得惟妙惟肖,见字如见画,让人回味无穷!
(2)意境美。作者在诗中为我们构建了一幅有声有色、绚丽生动的早春立体图景,并在丰富多彩的意象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展现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一幅幅充滿早春活力的美图,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美感,留下诗情画意的无限遐想!
(3)情感美。品味古诗词的情感美是学生通过与诗人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这期间教师的责任就是智慧地引领学生实现从文字到意象再到情感的三步转换。该诗尾联集中抒发了作者最爱白沙堤的情感,然而作者欣赏西湖早春的喜悦心情,骑马游览白沙堤的悠闲自得,还需通过回味全诗,加上自己个性化的联想与想象才能体会到。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深远影响。古诗词年代久远,文字晦涩难懂,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应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有效把握好古诗词教学的宽度、深度和温度,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学会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在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古诗词教学水平,真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新课标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