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伟
【摘 要】作为中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的教学,面对自身教学中存在有效性不高的情况,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通过采取合理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积极调动教学主体的能动性、创建有效的教学载体等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人才。
【关键词】中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育改革;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010-02
一、中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
通过企业用人情况的反馈和师生对课堂教学的即时效果反馈来看,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有效性不容乐观。
1.教师不想教,学生不爱学。
很多公共基础课老师面对课堂教学内容无趣、课时压缩严重带来教学任务难以充分完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凸显自己教学效能感低下,尤其是“两课”和公共基础英语课的老师。“两课”的老师本身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冲击和自身价值观的不坚定、知识更新不强不及时等因素影响,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刻板、教学资源不善利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而对于原本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语用环境不良的中职生来说,在听不懂,又“没用”的思想和心理诱导下,一上英语课就想睡觉,就想逃课。
2.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深化严重脱节。
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深化脱节明显,还是依循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没有把强化中职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没有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有效措施。作为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主导,职业教育优先考虑的现状下,作为基础性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必须顺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潮流,精心统筹,做好育人工作。
3.中职毕业生远远没有达到企业所需的“软技能”要求。
在领班岗位调研活动中,相当多的企业明确表示,企业所需的人才首要的不是专业技能,而是“软技能”。譬如职业意识、保密意识、企业人意识、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学习能力、高度的责任感等。企业负责人常常表示专业技能可以短期培养,而个体的职业素养不是短期所能培养的,同时企业也难以对个体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
二、原因分析
1.教育观念滞后和忘本。
思想决定高度,观念引领行动。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双重性的功能,即高等性和职业性,但是它的基础和关键是育人,这也是学校区别于研究机构、企业、培训机构的根本原因。育人必须有爱为基础,遵循教育规律,因时因人而异。譬如“两课”教育,有的老师固着于教材,没有及时掌握社会在发展、在变化,教学内容没有更新,学生当然感到教学内容过时,提不起兴趣;再加上教师一直“以师为本”教学模式,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没有参与,也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中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培养合格的职业人,社会所需的职业人。所有的教学必须服从培养合格的职业人,社会所需的职业人而组织教学,即使是公共基础课也不例外。但目前公共基础课基本上是远离专业和职业的,使得学生觉得不实用而不爱学。
2.学习主体的生长、生活环境和社会实践发生了变化。
现在中职学生是00后,他们的生长和生活环境和社会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独生子女、远离生活生产实践、多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信息知识不断更新和刺激、电视和网络充当“保姆”的成长环境等等。他们追求刺激和快感,不愿抗压、承受挫折,要费力费神的事情都不太乐于从事,喜欢事事顺自己的意愿。一方面中职生的信息接收量很大,一打开电视、网络,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他们善于接受,一旦老师的信息知识含量远不如他们,他们就认为老师“无知”,而且公共基础课的老师基本上是不干物质上的“实业”和专业“技能”,因此自然被学生当成是只会说空话的“无能”者。这都给公共基础课教学带了极大的挑战和难度。
3.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日新月异。
教育环境主要有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三大部分。社会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国际文化的接轨,多元价值观、社会不良习气等不时冲击着中职生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加上学生正处在青春后期,叛逆性还在持续,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还未定型,容易对负面的信息加以夸大。另外,学校环境中的教学环境,尤其是教育资源日新月异,学生接受和学习得快,老师对教学资源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也直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4.公共基础课远离了专业课改革。
公共基础课自诞生之日起,就高高在上,以其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昭著于其他课程之中。但随着职业性的强化和重视,专业课程的重要性日趋突出,加上专业课的本身的“实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被学生所喜爱。近二十多年来,专业课的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关起门来进行改革的公共基础课却很难进行,改来改去,成效不明显。与之相比,专业课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管理和任务驱动”等的改革却不断地取得突破或是带来成效。公共基础课远离了专业课改革自然成为了自身改革的绊脚石,而且在中职教育的现状下是很难奏效的,只有服务于专业课,又融于专业课的改革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这已被一些学校的实验所证明是有效的。
三、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效果的策略
1.合理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育学生认识世界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而教材通常是经科学的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编写成的。
2.积极调动教学主体的能动性。
2.1 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执教能力和职业素养。
教学中,老师是主导,因此必須从老师身上找源泉。国家和学校要创造各种条件让老师不断进修培训,推进教师的教育理念的变革,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1)更新教育理念。
(2)提高教学能力。
(3)塑造教师人格魅力。
2.2 从学生身上找基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3.创建有效的教学载体。
3.1 从教学组织形式上出成效。
教学是借助不同的形式来加以实现的。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可以是现场教学、个别指导,也可以是课内外结合;还可以采用开放性、参与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点要做到开放、学生参与和引发学生思考。
3.2 在教学评价上有突破。
教师的及时、恰到好处的评价,能使学生受到启发和鼓舞,精神上能得到满足,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进取心。这无论是从心理学的情感认识过程和情感需要来分析,还是从教育学的教育目的和审美教育来检验,这种评价来得及时将是最直接的对学生起到催化教育的效果。使学生的成绩、思想行为等及时得到教师评价的反馈,从而找到差距,明确方向,感受到自己在不断进步的喜悦,更好地发展和提高求知欲与学习热情。由于公共基础课大都是大课,及时、明确、有效的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多元评价、重在过程评价、差异性评价等都比较不错。
3.3 建立开放性、实践性、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平台。
建立开放性、实践性、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平台,促进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取得成效。譬如可以建立公共基础课学习资源平台、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深入社区,进入企业、村镇,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学生参与实践及学习。
总之,提高中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效果是一项艰巨的、综合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和合力。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潘爱珍.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有效性调查与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9(5),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