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音乐舞蹈剧对中国戏曲表演人才培养的启示

2019-04-08 02:51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音乐舞蹈中国戏曲戏曲

叶 行

(常熟市锡剧团,江苏 常熟 215500)

中国戏曲人才的培养,历经无数代艺术家们的验证,形成了一些较为完整且适应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体系,尤其是昆曲、京剧、锡剧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舞台表演艺术,在后备人才及青年演员培养上都有独到的见解。中国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人物塑造方面要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除了引进借鉴音乐舞蹈剧人才培养模式,更应该立足本土,从音乐舞蹈人才培养体系中得到有益启发。

一、目前我国戏曲表演人才培养现状

从客观实际来看我国专业戏曲人才是稀缺的。目前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用来娱神的原始歌舞。后经过历代戏曲艺人的不断创编,发展至今,形成三百多种地方戏,统称为中国戏曲。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方也开始对戏曲进行传承保护,在地方高校中实施送戏曲进入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学习认识中国戏曲。直至2013年第一届中国戏曲表演艺术高级研修班正式开始招生。即便如此,中国戏曲表演人才甚至受过专业戏曲培训的演员也不足三千。在校学习的戏曲专业学生的学习培养现状也不容乐观。

(一)对戏曲表演人才的声乐表演重视远超过其它能力

如之前提到的开设戏曲表演专业的高校中,很多把戏曲表演专业归入表演专业或者传媒文化表演专业。而在戏曲表演各项能力的考核中,又把声乐能力的考查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有时还有三试,而对其它各项能力如唱念、做、打等的考察,就明显重视不够。

(二)学生表演基础素养不够优秀

戏曲表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培养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比培养一个优秀的音乐舞蹈演员或歌唱演员或话剧演员要难很多。也可以这么认为,学习戏曲表演的学生,理应比单纯的舞蹈生、音乐生素质更高。但实际情况恰好相反,很多学生正是由于单纯从事舞蹈、音乐、表演等专业能力不足,才选择从事戏曲表演学习的。原因不予深究,但结果是造成大部分戏曲表演后备人才素质不高、能力发展难以协调。

(三)戏曲表演及舞台人物形象塑造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

戏曲名篇片段表演或原创剧目表演,都要求把唱、念、做、打整合在一起,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单一演唱、舞蹈、台词的技巧培养更为重要。然而目前中国戏曲人才培养还没有形成科学而有特点的体系,甚至连完整统一都难以达到。除开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少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也不会选择戏曲专职演员的工作,很多时候他们只能在业余影视、唱歌、跳舞方面单线发展。

中国戏曲的发展,需要大量后备人才的涌现而目前后备人才培养的培养现状,似乎也在要求我们向音乐舞蹈剧人才培养的模式取经。

二、音乐舞蹈剧对戏曲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进一步强化院团合作,明确“剧团文化熏陶学生、培养目标服务舞台”

戏曲表演院校的人才培养,一般会引进各大剧团先进的设施、设备装备学校,用成熟的,甚至是经历了无数代表演名家实践了的理论和技能来“武装”表演老师,用剧团文化和传统的“师徒班子”管理理念教育学生。具体来讲就是“学校即艺术团”“教室即舞台”亦校亦企”“课堂+舞台”。就是把学校建成剧团式,把教室装成舞台样,让学生能充分在学校环境中感悟舞台表演文化、感受文化市场熏陶、接受舞台技能实训。

(二)加强“音乐剧创演工作室”建设,打造产学研结合新模式

戏曲演员的培养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师傅带徒弟,“老带新”,很多时候围绕一位优秀的戏曲演员,就能带领一个戏曲班子走向辉煌,并代代传承,开宗立派。这不需要赘述。当今一种新的教育培养模式也在悄然兴起,那就是“工作室+艺术团+师生”,戏曲表演方面比较著名的就是“茅威涛工作室”。

(三)践行导演责任制的培养机制

戏曲后备人才的培养也能参照音乐舞蹈剧的这种培养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传艺、帮学、育人”于一体的“导演责任制”在戏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每个培养阶段都围绕真实、完整的剧目排演,凸显导演导师的作用,全方位综合地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创造能力,期间分不同阶段邀请表演名师或艺术名家指导。技能学习、理论修养、表演实践都能在一个剧目排练中得以磨练和加强。这就改变了绝大多数时候唱、念、做、打等表演教学呈分裂状况的现状,使培养具有创新综合表演能力的“全方位戏曲人才”成为可能。而导演责任制与剧目目标责任制的实施,也可改变学生被动甚至是消极的学习状态,为其在舞台上更加快乐、热情、主动地塑造人物,感染观众提供了直接地刺激来源。

三、戏曲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对音乐剧表演的影响

(一)从只培养表演技能到兼顾理解、创新、能力、方法培养

戏曲人才培养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弹性教学方式。尤其在“师傅带徒弟”和“戏班”走南闯北的时期,后备人才的培养实行的是“口传心授+练功体悟+舞台实践”的方法。戏曲表演人才培养可借鉴于此,尝试三个融合:教师启发与学生体悟融合;精英教学与基础培训融合;舞台表演能力与人文素养提升融合。如在保证常规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聘请戏曲名家给重点学生进行精品剧目教学,以强化手段推进戏曲教学水平的提高;由学校牵线,用人单位与学生实施双向选择,学生在入学后即可参与兄弟院团非本专业的短期表演实践,视为弹性校外实训课,使学生在不同的舞台展现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等。

(二)融“教、学、演”为一体,强化塑造人物能力的培养,体现中国戏曲教育鲜明个性

戏曲表演教学在实操过程中一般采取分行当教学的形式,会根据学生嗓音、基功、扮相等条件选择适合的行当,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戏曲人才培养在课堂教学的环节可借鉴音乐舞蹈表演这种中的细节,重戏曲演员个性发展的经验。建议在所有专业课程中尝试学生选老师,老师定方向的方式开展教学。当然,教学手段的革新也是重中之重。比如为强化课堂教学的真实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可充分发挥“以赛代练”的作用,多组织不同教学内容的校内比赛,多参加校外的各项艺术表演大赛;为增强学生的专业人文素养,一节音乐剧专业课可采用“边练边想边说边读”的模式,锻造学生把专业技能、舞台鉴赏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能力。

四、结语

音乐舞蹈剧对戏曲表演人才培养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向音乐舞蹈剧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取经,对于中国戏曲演员,尤其是年轻演员的培养无疑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在国内有很多的有成就的戏曲演员中,也不乏有着深厚音乐或舞蹈背景的人。虽说音乐舞蹈剧人才培养的经验并不会直接作用于戏曲的表演,但是,通过对音乐舞蹈剧人才培养过程的学习借鉴,无形中给一代代中国戏曲演员打开了一扇特色的升华之门,对于未来中国戏曲的发展和兴盛提供了更多的有益支撑。

猜你喜欢
音乐舞蹈中国戏曲戏曲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丝绸之路音乐舞蹈大系》出版
当当鼓
基于音乐舞蹈融合的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思考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