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雨函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书法艺术与古琴艺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两种艺术不仅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也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古琴在古代被称为琴,已经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更作为“琴棋书画”之首,在古代地位极高。它不仅仅作为文人闲来之时娱乐的乐器,更是陶冶情操,抒怀寄情的依托之物。古琴艺术以优雅、庄重、平淡的特点为主,琴声深邃,而弹奏者往往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两者的结合使古琴成为文人隐士表露心声、抒发情感和抗争呐喊的象征。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它的审美讲求中正平和,通过运笔的力度、走向、起承转合等技法表现了汉字的不同美感,也可以传达人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书法与古琴虽然是两种不同表现方式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两者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基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必定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本文通过两种艺术形式的审美共性比较研究,发现二者之间联系的同时,也可继续探究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规律。
书法和古琴从直观来看是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书法是一种表现文字美的艺术形式,根据汉字的内在意义,通过书体的章法、运笔、用墨,让汉字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古琴则是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通过演奏者自身的内在气质以及指法技艺,与琴结合演奏出独特的音乐作品。两种艺术一种是视觉艺术,一种是听觉艺术,我们如何找到两者的共性呢?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提到书法艺术曾说:“书法是把这种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为中国所独有。”线条是书法艺术主要的表现方式,书写者通过运笔写出的线条构成出文字,甚至可以把书法称为“线条的舞蹈”。书法风格多种多样,不同书法风格带来的直观感受也是不同的,这些风格的不同就是在于线条的不同呈现。隶书讲究“蚕头雁尾”,通过不太垂直,不太等距的线条和结构,给人一种朴拙,天真的审美感受;草书通过飘逸却不失厚重的线条给人一种坚韧、富有活力的感觉;楷书则是最为方正的字体,它的线条平直,给人一种正直端正的感觉。线条的变化则是根据书写者运笔时的技巧以及力度构成,书法中基本有点、横、撇、捺、拐、折、弯、勾等基本笔画,书法家们通过提按、平移、换峰、侧锋运笔、中锋运笔、偏逢运笔、藏锋等运笔和用豪方法,可将汉字变换成风格迥异的风格。
古琴是中国传统的拨弦乐器,属于八音中的丝,音域宽广,音色浑厚,悠远动听。古琴是独特又富有深厚文化意义的传统乐器,一共有十三徽,代表着一年共有12个月及闰月,它一开始共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后来周文王和武王又增添了两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它与古筝不同,没有柱和品。演奏时需要将琴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右手拨弦,左手按弦控制音高,完全依靠琴徽的位置来掌控音准,因此对于左手的控制以及右手的指法要求是极高的。中国传统音乐不同于西方音乐规整,中国传统音乐更强调意境和韵律,旋律线条随着演奏者的情感而流动,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富有激情时而婉约从容。这些旋律线条都是通过演奏者的指法表现出来的效果,古琴基本指法分别为抹、挑、勾、剔、擘、托、打、摘,这八种指法或紧、或慢、或多、或少等诸多不同的组合,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右手其它的指法。左手的指法分为按音和滑音,按音和滑音又有多种不同的技巧表现,例如跪、带起、推出、同声、吟、猱、撞、唤、进复、退复、分开等。
因此,我们从表现形式来看,书法和古琴在技法上颇有相似之处。“书圣”王羲之所作的《兰亭集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草”,全篇仅三百二十四字,高度表现出王羲之对思想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向往,抒发内心的感慨,以清新自然的词藻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从章法结构上来看,通篇下来一气呵成,运笔更是刚柔并济,线条自由多变,单看每个字似乎各有风格,整篇看来整体布局错落有致。
从书法价值来看,单从笔法技艺上来看,藏锋、称饰、挂笔回锋,牵丝、映带、由方转圆、由圆转方等等多种变化,每一笔一画都有自己的韵味,时出新愈,平和之中却有独特之处。从飘逸洒脱、遒劲有力的文字便能让人感受到王羲之想内心追寻自由,英俊洒脱的精神。同样在古琴作品中也能看到相似的地方,例如古琴作品《流水》,它是一首极具表现力的乐曲,引出伯牙与子期感人至深的故事。作品充分利用了古琴中的滚、拂、打、进、退,以及上滑音、下滑音等指法,描绘出了山间流水的各种状态,大幅度的上滑音下滑音表现湍急、澎湃的流水声;猛滚、慢拂表现了时而平缓时而急促的流水声,高音区大量的泛音表现了逐渐趋于平静的水面。每一个音通过不同的指法都在诉说着流水的不同变化,同时也表达了对知音的倾诉之情。
通过两个作品的对比,我们看出古琴作品通过指法、节拍、强弱结合成线性旋律,通过旋律来表达乐曲中对自然山水的再现以及人物的内心活动。书法作品与古琴相同,通过笔墨、运笔产生的线条表达书写者内心情感,千变万化的线条表现出书法的神韵。
由此可见,书法运笔与古琴指法,书法的线条走向和古琴的节拍强弱,它们都是通过线条方式来表达的艺术形式,无论是线形旋律还是书法线条都在表达着艺术作品中的韵律。
从内容题材上看,书法与古琴都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艺术作品的内容主题也是接近的,既有直接的记人叙事,或是表达对山水自然风景的喜爱,也有警醒世人的哲理,从艺术功能和社会功能来说,都有经典的作品。
第一类为记人叙事的作品。
古琴作品中不乏此类作品,大多是利用人物事件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故事情节来展开乐曲。例如《广陵散》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广陵散》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之一,被称作中国十大名曲之一,它也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此曲相传源于历史上一个血腥残酷的复仇故事,传说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聂政为了报道严仲子的恩情,为母亲守孝后再为严仲报恩刺杀狭累的故事。乐曲旋律激昂、慷慨,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从表达对聂政不幸遭遇的同情开始,到对聂政英勇献身的敬佩,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怒的情绪变化,深刻的表达出了聂政坚定的复仇意志。
同样,书法作品中此类作品的代表作有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作的《祭侄文稿》,它是颜真卿最为巅峰的作品,被称为继王羲之《兰亭集序》后的“天下行书第二”。全文共324字,是悼念他的侄子颜季明的草稿,全稿还有30余处涂抹,正是因为颜真卿在作书之时内心极度悲痛,无法平静下来,完全是内心情感的抒发。《祭侄文稿》叙述他的堂兄颜杲卿及其儿子颜季明在一场战斗中被安禄山的叛军包围,经过三天三夜的拼死搏斗,最终弹尽粮绝,不敌对方,两父子战死沙场。全篇运笔气势磅礴,运笔豪迈,一气呵成。卷首平铺直叙,记叙了事件的发生,也有对美好过往的回忆,再延生到对小人误国愤慨,以及亲人献身的悲痛之情。两个作品都是叙事型的作品,虽然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都是通过故事本身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让艺术作品更加饱满,富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在各自的艺术领域中都是被后人讴歌的佳作。
第二类为状物抒情型作品。
这类作品在两种艺术中都有很多的代表作品,多以借景抒情为主,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理解来感悟人生。两种艺术在很多作品中都强调自然观,注重对自然的强调。《乐记》中记载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的产生是来源于人的内心,而人的内心活动是收到周边事物的影响,内心受到影响后有了变化,因而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外物代表着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一些具体的事或物,古代的琴家们更是在外物的影响下“有感于心”,因此此类古琴作品在整体古琴题材中所占比例较大。例如耳熟能详的《高山》《流水》,不仅仅是在描述伯牙子期遇见知音的感人故事,更是描绘了自然山水中的美景,更是用不同的音色表现了流水的无穷变化,更是体现了琴家借崇尚自然之情表达内心的高尚情怀。书法作品中不仅将眼中的自然之物直接表达在了书法线条上,更在自然描写的基础之上表现了自己的情怀。《兰亭集序》中生动的描写了兰亭的优美景观,我们也能从王羲之的运笔感受到线条的自然流畅,更是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情感结合起来,两者结合将作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类为哲理劝诫型的作品。
这类作品社会功能更为突出,依托于当下的社会环境和琴家自身的文化思想,通过作品来告诫警醒世人。古琴中此类作品较少,但在魏晋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类琴曲也是魏晋玄学在音乐领域的产物。代表作品有《玄默》《神游六合》,这类作品没有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曲意较有深度,是古人对于真理的探索以及对世人的警醒,也代表着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的高度。书法作品中更有《出师表》作为代表作,《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魏之前所上表文,为了对劝诫警醒刘禅,并且有收复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赵孟頫在书写时,用笔精致,运笔力道深厚,结构严谨,章法缜密,将自己的豪迈洒脱与文字中的苍劲有力融为一体。从作品内容上看,《出师表》以充沛的情感表达了忠君爱国之心,真切的情感和忠心耿耿也一直警醒着世人。
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艺术富有自己独特的中国艺术传统精神,中国传统艺术更加强调写意性,以及作品自身的“韵律美”。古琴与书法作为中国宝贵的传统艺术,更是将其精神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从创作环境来说,古人在写书法以及弹奏古琴前都有极高的要求。古人在写书法前需要沐浴净身、静心养神,做到与世隔绝,达到“无我之境”。古时琴人在抚琴之前一般会焚香,袅袅青烟更让人沉静下来,也是对琴的尊重。这样的准备让人更加心无旁骛的进行艺术创作和表达,也是对艺术的尊重。如若琴书结合,两者都是线条艺术,书写者随着旋律线条的韵律更加放松沉着,书写出更加自然流动的文字线条;抚琴者也会在演奏中感受天地万物中的线条律动,伴随书写者洒脱豪迈的气质弹奏出超脱自然的旋律。
书法与古琴一直是古代文人的心之所向,二者都是展现文人风骨的重要表达形式。中国传统艺术受儒家美学的影响,讲究中正平和。古琴的音色温润醇厚,音量大小正好,给聆听者修身养性之感。在古人眼中:“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古琴的音色沉静,音量适中,正好体现了“中和”之美。书法中最能体现“中和之美”便是楷书,楷书在运笔时每一笔一画都要有放有收,每个字结构规整,整体都为方形。中国传统艺术也受到了道家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天人合一”对古琴和书法的影响也很大,“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观的统一,并且需要和平相处。从二者作品的内容题材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作品强调了自然观,正如《兰亭集序》中对大自然大量的描写,表达了向往自然,怡然自得的意境。古琴作品《高山》、《流水》、《阳关三叠》我们更能感受到琴音模仿自然山水的韵律,通过借景抒情将人与琴、人与书达到了合二为一的境界,这也正是传统艺术最高的艺术价值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