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武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 合作 747000)
公共艺术教育属于广义的艺术教育范畴,它不是专业的艺术教育,而是高校中以非艺术专业的全体大学生为对象而展开的普通艺术素质教育。那么,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便是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门类中的一类,供音乐专业或非音乐专业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艺术教育常常被高校作为对外宣传的有力武器,但实际上艺术教育常常不受重视。尤其是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更是应该重视地方人文艺术,把专业培养与地方的文化结合,形成有特色的、民族高校的公共艺术类课程(包括音乐类课程),培养出多层次,素养高的人才。
艺术课程是高等学校开设的除专业以外的课程,包括文学类、艺术类及其它以增强学生知识宽度和广度的选修课程。“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等”①,其中公共音乐音乐课程设置便属于艺术课程的一类选修课程,它不仅是本科阶段必须完成的选修科目之一,而且和学生的培养目标直接相关。一所综合型本科学校的教学水平不仅要看其专业的设置,而且还要看其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符不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学生的培养目标。
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明确指出,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引领。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开展,所有行业的改革都将步入“深水区”,“改革”、“创新”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新名词,高校艺术课程亦是如此。“课程的改革,包括了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以及渗透与思想道德、文化意识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的内容”。②
2002年7月25日,教育部发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规程》的发布实施,对保障和促进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创学校艺术教育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教育部组织课题组研制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经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审议修订,教育部办公厅发文。该方案适用于全国普通高校非艺术类专业,作为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的依据。之后的几年,国家教育部每年都开展全国大学生展演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等艺术活动,旨在提高高校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表演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谈到艺术教育需要为整个国家的文艺发展培育人才。同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艺术教育提出了较为细致的部署,将艺术教育落实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明确“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高校的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这是适应当下高等学校国际化、大众化、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尤其是18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文化艺术事业的推进。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甘民院”或“学院”)是一所普通高等学校,其前身是合作师专,成立于1984年,由甘南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省委省政府批复,同意筹建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1986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家教委核准同意,正式成立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校名并参加校园奠基仪式。它是甘肃甘南高原上唯一一所普通高校,被形象的誉为“高原上的一朵亮丽的奇葩”。地处藏、青、陕、川交界,是一所民族较多,人文复杂,地理特殊的高校,不仅承担了除汉族之外的学生,还有多个少数民族(藏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蒙古族等)学生,甚至还承担着沟通各个民族文化沟通的功能,可以说是非常特殊且及其重要的地域位置。所以,我们的课程建设要紧贴民族地区的文化,突出少数民族特色,突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特色。
“基础教育的改革也给高师院校的教育改革带来新的课题、提出了新的改革方向。重新审视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更快地参与到教育改革中来,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③。
甘民院自2008年正式升本以来,各项改革措施不断改进,尤其是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方面不断摸索前行。到今天,甘民院的主要专业和课程建设逐步进入正轨,但对于第三学期的通识2课程(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尤其是其中的音乐课程的设置还存在很多问题。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样化,实用化,教育部提出高校的培养目标要实时转型,多增加一些应用性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在这个关键阶段,为响应国家号召甘民院也正经历着课程改革的阶段,公共音乐课程的改革也迫在眉睫。
艺术课程的开设是与甘民院的建设、专业的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回顾公共艺术类课程的发展历史,必然要涉及整个学院的专业及课程建设过程。
甘民院成立之初只有专科专业课程,1985年到1990年招收汉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数学三个专业的学生,因当时的条件所限,并没有艺术类专业。所以,学院开设之初因为条件所限,当时并没有艺术类专业课程和公共艺术课程。
1992年10月,将“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合作民族师范高登专科学校”。此阶段学校的只有6个专科专业,当时美术、音乐、大学英语、体育、专业同设为一部,名为“基础部”,承担全校的公共课程,但并没有开设公共艺术课程。
全国公共类艺术课程设置始于1995年,为响应教育部对于艺术教育的要求,全国高校设立了艺术类公共艺术课程,甘民院到1998年左右开设艺术课程,课程为“大学音乐”,但该课程是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开设的。
作为全校公共音乐课程承担的教学单位,2001年经省教育厅批准,依托原合作师专基础教学部建立音乐教育专业(专科),音2002年音乐和美术专业从基础部分离,成立艺术系,开始招收专科学生,专业为音乐教育。但公共音乐课程“大学音乐”,仍然作为全校专业必修课程,直到2004年。
2004年12月学院领导开始加强学校的各方面的建设,尤其是以“迎评”促“升本”举措,推动了学院校园建设,专业建设,学风建设,全校齐心协力,共创美好未来。同年,公共音乐课程“大学音乐”停止开设。
2006年10月,“每周一讲”学术活动正式启动,加强了系部之间的学术交流,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专业之外的知识,也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
2007年甘民院大力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三项改革,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基础设施和校园文化建设,同年5月启动学分制改革。学校进入一个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三学期制启动,所有的公共类选修课程转为通识2模块(如表1),变为选修课程。
其中,文学与艺术课程门类里,规定要求公共音乐课程每学年要有8门课程供学生选择。主要课程有“音乐欣赏、中外音乐史话、音乐主题与形象、中外流行音乐文化”等等。
2008年,甘民院升本工作全面铺开,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对我校“升本”改建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此时期的专业建设已经增加到十几个,应学校升本对专业建设发展的需求,音乐专业和美术专业逐渐分开,成立音乐舞蹈系。人才不断引进,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开设也逐渐增多。分别有“交响音乐欣赏,声乐作品欣赏,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等等课程。
经过一年的评估期,2009年1月经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五届三次会议评审并表决通过我校升格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音乐专业是2011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开设专业不断创新。随着不断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公共音乐类选修课程的开设也不断丰富。
2015年甘民院迎来了国家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通过一年多的努力,2016学校顺利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甘民院现有各类普通在校学生由汉族、藏族、回族、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等25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占68%,是内地藏族学生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
表1 通识2课程模块
近两年随着《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3+1+2模式)》的改革,学院迎来了招生模式的改变、专业的变化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此外,本科学科专业认证陆续开始。学院的公共类艺术课程设置也不断更新,到目前为止,通识2课程模块中,公共音乐课程达到十门左右。分别有:音乐欣赏、中西方音乐史话,音乐故事,流行音乐等等课程。尤其时近两年的公共选修课程,新增了中国民族音乐,中外歌剧作品欣赏,音乐故事等等课程。
总之,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是甘南草原上的一颗明珠,它的光芒逐渐射向四方,作为知识的载体,它承载着传播知识的重任;作为社会团体,它又扮演着民族团结的角色;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它又引领着高原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当然,它也需要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升级。公共音乐选修课程作为甘民院的其中之一,应该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给,体现出民族地区的特色,体现出民族地区高校的办学特色。
注释:
①周星,郭必恒.中国艺术教育报告2012-2014[M].北京: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15(100).
②③修海林.关于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的思路与认识[J].音乐研究(季刊),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