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间接经验,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要使学生理解性地接受、消化,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是比较困难的。恰当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使得这一困难得到很大的缓解。
多媒体技术教学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的应用,使教师摆脱了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彩,新颖有趣。多媒体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且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和可控性优势,能够充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概念的建立、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舒心,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起电教手段。那么,在课堂中,我们应该如何来伺机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电教辅助教学优势,优化课堂实效呢?笔者有以下一些思考。
这一点反映在课堂上,出现了遇到有些难度的实验,教师就直接用多媒体虚拟演示来代替实际实验操作,认为这样更为直观、简便,容易让学生理解。殊不知,实验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小学生通过理解实验原理,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等活动,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都得到初步的锻炼。实验是上述能力的综合训练,又是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发展的基础和源泉。用虚拟演示来代替,势必造成学生缺少实际操作经验,限制他们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现代电化教育技术带给课堂的是多元的教学素材,让课堂做到图文并茂。如果我们把这种图文并茂与灵活的教学机制结合,生成精彩的教学,那何愁学生不爱科学。可还是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在运用现代电化教育技术时,只是把它作为一种道具和途径。利用它,一股脑地把知识倾倒给学生,不给学生思考、探索、交流的时间,这与传统的满堂灌毫无差别。
这样的情况在公开课上非常普遍。目前公开课上要用多媒体似乎成了一种规定,于是乎,只要是上公开课,必定要搞得相当热闹。例如笔者前些时间听的一堂科学公开课,上课教师把课堂变成了多媒体演示课,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从多媒体里展示出来,而黑板上除了课题就一无所有了。一堂课下来,教学效果也不见得有多大提高。
(1)创境质疑时运用
科学探究离不开质疑,质疑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教学的重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段情景,将我们要提出的问题隐藏其中,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问题,提出质疑,如此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小学科学《物体的密度》这一课就可利用这样一段录像:在相同的烧杯内分别装上同质量的水银和水,用电子秤称出其质量,又用电子秤称出同质量的铁块和棉花,让学生观察之后,问学生,发现了什么问题或是什么现象?质疑提问,并由此引出新课。这样,既简化了问题的抽象性,也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观察实验的能力。
(2)创境激情时运用
现行教材中,有许多枯燥的内容,只依靠教材上的文字、图片和教师的说教,对学生的触动不大,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却可以把这部分内容集成、丰富,就能形象、生动、直观地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像等综合信息。如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在空间角、空间距离以及翻折问题的教学过程中,用动感的“几何画板”演示,说明空间的图形可以构成平面的图形,可以把平面图形转换成立体图形;用建筑物图片和航空航天设计图、绕月工程等,展现椭圆、双曲线图形应用等。
课堂上,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有些实验由于器材和操作性等原因限制无法进行,或者实验的变化过程比较隐蔽,无法被学生直观感受,单纯靠讲解或图片,教学效果必然打折。此时利用电教手段,就可以打破这样的局限,让实验清晰起来,化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小学科学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物质的分子与水分子是怎样作用的;沙土、黏土、壤土的蓄水能力,冷空气、热空气之间的对流等,都可以用多媒体虚拟演示出来。
课堂上,教材中资料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学生活跃的思维,常常会提出很多教师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而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去寻找感兴趣的相关资料或答案,让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学会区分资料的价值,这样既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积累,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会更深入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摆正“学生——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恰当选择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时机,就会让科学课堂教学进行得精彩,就会使课堂教学达到愉快、大容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