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所服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将教材中的抽象数学知识转换为具体的生活实例,促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独特魅力,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进而降低数学课堂教学难度,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奠定基础。对此,本文以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主要内容展开阐述,具体如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素质教育精神、新课标理念为引领,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尊重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以此为切入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活化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学习方式、个性品质等;另一方面,教师要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以宽容之心包容学生的错误,对所有学生秉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需要兼顾学生个性特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错误,透彻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并帮助其改正,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以生活化思想观念优化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使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将其逐步导入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借助生活实例的导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思想,使得数学教学方案符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学习特征,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青岛版小学数学“长方形”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所见到的长方形,并且从教室内找出符合“长方形”特征的事物。在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上为学生提出“文具盒、黑板等这些长方形实物有哪些共同点?”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自己的思维进行大胆思考,于学生阐述观念之后借助实物为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促使学生明确长方形的特点。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吃透小学数学教材,在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点创设贴合学生实际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与学生的情感认知产生强烈共鸣,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换为具象生动的生活场景,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投身到数学学习中,深化学生认知理解,使得学生思想观念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的解析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一教学情境:每年春天我们都会春游,学生一定会买很多的食物,现在我们需要去超市购物,主要购买雨伞、帽子、矿泉水、面包这些物品。雨伞每把15元,帽子每个8元,矿泉水每瓶3元,面包每个5元,如果我们需要购买2把雨伞、3个帽子、6瓶矿泉水、2个面包需要多少钱?随后,教师安排两名学生分别扮演购买者、收银员的角色,在生活化情境中进行应用题计算。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降低数学教学难度,帮助学生熟悉四则混合运算,对学生认知理解能力的深化具有良好作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堂内教学活动逐步转移到课堂外,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青岛版小学数学“比和比例”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为学生提供尺子等测量工具,要求学生测量旗杆的高度。此时此刻,因为旗杆很高学生无法做到有效测量,甚至一部分学生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那么,教师则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竹竿,将它插在操场上,让学生测量竹竿、竹竿影子的长度,运用所掌握的“比和比例”相关知识点计算出旗杆的高度。这样,学生获得了知识,并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知识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以数学教材为蓝本导入生活实例,创设贴合学生实际的生活化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教师要设计具有生活化特征的课堂练习习题,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独特魅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将课堂内教学逐步延伸至课堂外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充分彰显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强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