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2019-04-07 05:25周洁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理解能力层级命题

周洁

近日,一则“一切‘祸害都非我的本意,向苏州全体高二学子致歉”的消息引发人们的热议。事件源于作家王亚的散文《清明》被苏州高二统考选作阅读理解的题目,作家本人亲自作答自己写的阅读材料,20分的题结果只得了6分。于是,王亚就写了上述帖子。人们不禁要问:是命题者曲解了作者的原意,还是作者没有明白命题者的思路?由此也引发了“阅读理解到底考什么”的讨论。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有一个概念首先要明确,即原始材料不等于考题。正如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的刘镰力教授(1997)所言:“题目来源于生活,但并非自然语料就是题目。只有经过人工干预,使其作为考题,更集中、更典型地再现生活中语言的真貌,才能通过这方寸考卷,考出(被试)在广阔的交际活动中所具有的真实语言水平来。”

这个事件表面上看是由阅读理解的命题思路和题目答案设置引起的,却反映出人们对阅读理解考什么、怎么考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也折射出人们对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渴望。下面就从三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阅读理解考什么

梳理这一事件的相关评论,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不少人对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内涵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准确,存在一定混淆。事实上,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并不等同于他的阅读能力。以新颁布的《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为例,大纲要求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具体要求如下: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從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分属于不同的能力层级。E表达应用能力层级对应的是写作,而B理解、C分析综合、D鉴赏评价、F探究则主要是对阅读能力提出的要求,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明显的区别。

而且,同样是对阅读能力的考查,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所要测查的能力要素存在差异,考核要求就有所不同。以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为例,它是教育部民族教育司为测试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而研发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从低到高包括4个等级,其中三级主要用于高考、预科结业以及中小学教师能力认定等领域,是MHK中参加考试人数最多的级别。MHK三级阅读理解主要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也考查考生对所学词语的掌握情况,具体要求包括:(1)理解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获取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和细节;(2)把握和概括阅读材料的主旨;(3)可以跨越个别文字、知识和文化障碍;(4)可以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出阅读材料中隐含的一些内容;(5)领会作者的态度、情感、预期、倾向等;(6)把握具体语言环境中大纲规定范围内词语的语音、语义和用法;(7)阅读速度为150~180字/分钟。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同样是阅读理解能力,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要求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首先,从学习和认知的过程来说,前者强调的是习得和领悟;后者强调的是学习和积累;其次,从要求上看,两者都注重理解和分析能力,都注重阅读的速度和效率,但深度和广度上有差异,前者的要求明显高于后者。基于此,两者的考查方式、命题角度必然会有所不同,对此,必须有清楚的认识。

二、阅读理解题如何命制

从王亚的事件可以看出,引起热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命题的思路。这也就是说,命题是要有依据的,是要有原则遵循的。

《吕氏春秋》中说道:“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这句话点明了凡事皆有规矩。命题自然也有原则要循。考试的类型、考查的目的不同,命题的原则就会有差异。但就语文或语言类考试来说,阅读理解试题的命制至少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选文类型、材料来源、分值、题量、题型、标准答案、评分标准等各个方面都要符合科学性,只有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二是多样性原则。文本选择要多样,内容、体裁和题材都要兼顾。三是能力和层次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选拔性考试必须体现区分度,因此,命题时既要有能力点的覆盖,也要有层次上的区分。四是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原则。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命题角度和测查的能力是不同的,各有侧重,两者之间是互补的,不能相互替代。五是原创性。这是考试公平性的主要体现,只有坚持原创,才能有效避免因熟悉程度不同和猜题带来的不公平。

就具体的命题要求来说。语文的阅读理解题涉及的体裁、题材更广,题型也会更多,更复杂。以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为例,对于论述类阅读,多选择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文体,考点设置多为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要求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用类阅读,常会选择新闻、传记、报告、科普等文章,考点设置多为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结构安排,概括文章中心意思,分析文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评价文中观点和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要求考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等。文学类阅读,则多会选择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体,考点设置多为重点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作品结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的分析,要求考生能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评价文章中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倾向,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等。

而汉语的阅读测试主要考查应考者实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考查应考者运用汉语工具完成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任务的能力,题型设计体现了学习和认知过程,主要有词义理解与运用题、细节理解题、主旨大意题、推理判断题四类。词义理解与运用题主要选择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来命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词语理解、运用得是否准确和到位。细节理解题主要选取材料提到的关键事例、数字、情节或人物观点等,考查学生对主要细节的理解和把握。主旨大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语段或材料整体的理解和概括归纳能力。推理判断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所选材料“弦外之音”的理解,是由已知推测未知,由显性推测隐性。

综上,考试类型、要求不同,题型的设置和命题思路就会有差异。但无论题型和思路有何变化,关键还是要服务于考试的目的,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体现考试的公平公正。

三、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关于新高考改革,有人用一句话概括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阅读理解不仅是语文学科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影响人终身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因此,不仅是语文、语言类考试中要着重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资格类考试、人才选拔类考试,阅读理解能力也是重要的考查项目。正因为此,2006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整合与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民阅读”的倡导。这对于构建“终身阅读型”社会、提高下一代整体学习能力、培养国民人文科学素养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新高考实行以来,对于语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明显是提高了。可概括为两点:一是增量,二是提速。2017年高考阅读题量已比2016年增加了5%~8%。不仅是语文试卷增加了阅读量,其他科目也增加了。原来可能所有考题题面只有2000多字,以后的题面阅读量也许会有5000多字甚至更多。这就要求阅读速度要快,如果阅读速度不提高,那么将来题目做不完就会是常态,速度将成为区分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苏州高二统考语文阅读理解题被热议,客观上讲,可能是题目的命题角度比较灵活、比较新,导致题目偏难,也反映出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命题者在探索,由此带来了考生的不适应和焦虑。

高考改革的大幕已打开,改革和创新是方向。也许策略上和方式上会有局部的调整,但趋势不会更改。在此形式下,如何提高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方法可能有多种,概括来讲有三点,即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技能是保证。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知识的储存,其他的方法都如空中楼阁,难以落地。作为语文学习者,应注意总结不同体裁、题材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式。如,在文体特征上,文学类文本注重想象、描写、细节等;实用类文本注重真实性、时效性等;论述类文本注重逻辑、语言的精练等。在表达方式上,叙述类文章需要总结记叙要素、叙述视角等常规套路;抒情类文章可从情感线索、抒情语言等方面进行总结;说理类文章可从论点、论据、论证方式等方面切入。另外,社会大背景、作家的生平及创作风格都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正所谓“言如心声,文如其人”。作为汉语学习者,语言表层内容的理解、词语的运用尤为重要。因此,知道基本的字、詞含义是前提,然后弄清语法,明白句子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汉语篇章,总结文章主题。

对于知识与能力的区别,中国古人早就做出了非常清楚的回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关键在于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语文学习者,要重视形成预测、联结、提问、推论和整合的阅读思维。预测即通过标题、作者生平等对文本内容做出预测,预测没有对错,预测文本的发展能集中注意力,培养想象力和感知力。联结,即将已有的阅读感知迁移到正在进行的阅读活动之中,无论是字词、语段的含义还是主旨意蕴。要勇于提问,善于提问,明确提问这个思考过程既能满足个人好奇,又能提高自身的评价欣赏能力。推论则是要脱离文字表面的意义,依据文章细节、阅读同类文本的经验,以此总结主题思想。整合,即在有一定阅读储备经验后,将碎片化的经验策略形成体系,以备阅读理解的迁移应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预测—联结—提问—推论—整合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阅读审美情趣。作为汉语学习者,语感的培养尤为重要,平时要多阅读不同题材、体裁、语体、语言风格、长度的文本,阅读材料的选择最好是各种报刊、杂志、书籍,内容可涵盖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科技常识、地理环境等领域。在阅读中使用上述预测—联结—提问—推论—整合的思维模式,逐步形成母语阅读的思维方式。

无论是汉语学习者还是语文学习者,都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使阅读效果事半功倍。首先,阅读时要形成批注式阅读的习惯,根据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勾画出来,对阅读难点、重点做批注,写评语。其次,阅读速度也很关键。通常,根据文本内容特点及阅读目标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常见的有以下三种:一是扫读法。对所读的文本,不发音、不辨读,快速观其大概,扫读获取大量信息,捕捉需要的内容。二是精读法。详细解读,做到边读、边想、边批注。“口念耳听”的方式可以帮助记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三是选读法。根据需要选择性地阅读文本的有关篇章或部分,以便学以致用。提高阅读速度,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集中注意力,能够跳过阅读障碍,不明白的地方根据语境推论,而不是纠缠到底。另外,增加阅读交流,与同学讨论发现自身阅读能力的局限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学习者只有加大自己的阅读量,拓宽阅读眼界,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累积足够的百科知识,才可以有效地调动认知语境推知作者所思所想,才能对阅读有深刻的体会。

猜你喜欢
理解能力层级命题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大学生公民国际理解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
运用纸质地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上)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