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东
在初中阶段,数学一直是一门重点课程,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必要构成部分。数学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来说,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成长的需求,综合考虑了学生数学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在这一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师要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改变过去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知识的教学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师生积极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是教学的主体,学生通常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自己的思维受到了抑制,不仅导致学生难以保持注意力的集中,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容易退缩或失去兴趣。这种由教师引领学生思维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本身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逻辑推理能力、直观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教师要革新教学理念,坚持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深入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与运用方式,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时候,如果教师采用语言讲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进行想象,难以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从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思维水平出发,引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中心对称事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心对称的特点,准确地把握这种图形的性质。同时,教师还可以出示几种轴对称与重心对称的图形,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来总结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种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关系,让学生在主动观察、分析、思考、总结的过程中,实现了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帮助者。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努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逐渐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积极活跃的过程,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构建出愉悦、舒适的课堂,在师生积极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帮助学生形成适合其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并提出学习任务:“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师不作出过多限制与提示的情况下,学生们往往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个性,比如有的学生采用推理分析的方式,有的学生采用做辅助线的方式,有的学生采用测量计算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够发现自己在数学学习的优势,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良好学习方式,有利于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实现其个性的发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问一直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的思路,完善其知识体系,对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素养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用于引导新课,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在最后起到总结的作用。要注意的是,教师的问题应当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成为连接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来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梯形中位线定理”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是什么?(2)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中,你能得到什么启迪?(3)梯形的中位线又有什么性质呢?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们逐渐可以发现、推导出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即“平行于两底,并等于两底和的一半”。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记住了这一概念,更理解了其形成的过程,过程也更加富有探究性与趣味性,学习效果得到了更加全面的提升。
结语: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推动其改革发展的步伐。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通过激发学生个体思维、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等,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促进其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