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依据创新学的有关原理,运用一套科学的艺术的创新性教学方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品质,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之一,对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十分有益的。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有自信才会有攻坚克难的勇气,才会有成功的信念,才会有标新立异的创新。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信放在首位。我经常在班上强调“学生都是好学生”,“我们班只有优生,没有差生”,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在历史课堂上学习,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也使学习成绩略低的同学有了上进心,产生“我并不比别人差”的感觉。同时,在设计课堂练习题及效果回收测试题时,充分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让他们品味到成功的乐趣,受到成功的激励。
在历史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在做“如何评价李鸿章一生的主要活动”这个题目时,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有的答“他组织淮军进攻太平军,是镇压农民运动的刽子手”;有的答“他一生中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的卖国条约,是近代主要的卖国贼之一”。在肯定以上观点后,我进一步引导“他的一生活动中,还有没有进步的一面呢”?有的学生略加思考回答:“他创办近代企业,开创近代外交,我觉得,在这两方面,李鸿章的功劳是很大的。”我点点头,肯定地说:“回答得很对,很有独到的见解。把这几位同学的答案综合起来,我们可以这样认识李鸿章:他既有罪于历史,也有功于历史。”这个结论,打破了以往对李鸿章的传统评价,使学生掌握了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以后,在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时,学生就会突破课本的一些传统内容和观点,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上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思、多想、多做。在实际教学中,对课本中的某些章节,如一些阅读课,可采取自学辅导教学法,即以“启、读、练、知”的形式,把教师的以“授”为主变为学生的以“学”为主。“启”即启发引导,“读”即阅读历史教材,“练”即做练习,“知”即掌握本节的基础知识,及时反馈,并加以强化。
在班里组建“历史兴趣小组”、“历史学习互助小组”等,让学生在小组中探索、讨论、学习,让师生、生生之间在讨论中交流思想、学习方法和经验,在讨论、合作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历史课堂内外,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可以让他们通过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具去搜集课本之外的相关历史资料,也可让他们自制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图画、历史手抄报,鼓励学生编演历史剧、解读历史人物、讲解历史试题,也可以鼓励学生做“小老师”上历史课。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探索、学习、发现、思维、创新,达到在实践中创新的目的。
要改变以往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观念,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具有鲜明特征、独立人格、不断发展的个体,认识到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培养出具有不同特性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搞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师要创造条件,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提出不同见解。对于学生独创性见解,要小心求证,即使学生的观点不成熟,教师也不要打压,而是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教师的课堂教学力争对内对外开放,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避免课堂的封闭性。教师尽量设计和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有充分思考、想像和发表意见的余地。在教学内容上要开放,教师根据需要可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变更、补充。鼓励同事间互相听课、评课,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相关学科间(如政、史、地)也要互相听课,互相观摩,互相切磋,互相渗透,以便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改变以往以成绩为主评价学生的方式,从品德、智力、体质、艺术、劳动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成就感,让学生在回答对一个问题、完成好一次作业、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总之,历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学工程,需要在不断探究的基础上加以纵深方向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21世纪培养更合格、更优秀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