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真
前言:作为初中化学知识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化学概念能否做到熟练、准确掌握,对化学学习效果与效率的高低有着直接影响。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教师都习惯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实现对概念知识的掌握,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也难以取得理想教学成果。对此,其教师应基于认知灵活性理论来不断优化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环节与成果。
认知灵活理论积极倡导的是学生在日常学习探究中,不能一直处于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而是要将自身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将自身知识经验、特殊认知方式有效应用到相关问题的分析、解决当中。但针对化学概念来讲,其在教材中的编排往往都是层层递进、密切联系的。对此,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化学概念知识学习中真正做到循序渐进、学以致用,其教师就必须要对学生现阶段认知发展情况作出充分了解,基于此来进行教育目标的制定[1]。
认知灵活性理论非常重视案例在各项学习探究活动中的领引用,强调基于案例、情境和问题探究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与效率。其实案例就是具体化了的概念,在明确所学概念的相关要素之后,应选择与其要素符合的案例,基于此来精心设计各项教学活动,以此来加强所学知识点间的密切联系,基于多样化案例的合理选择来引导学生更完整的理解、掌握所学概念知识[2]。
比如:某教师在讲解分子与原子的相关概念知识时,就引导学生从原子、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与联系等方面来了解概念知识,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来对一些生活、实验现象做出全面分析,以确保学生能够对其概念产生完整认识。同时,还可以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基于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来引导学生从分子角度来理解水分蒸发、分解两种变化存在的差异是什么?通过这类案例的适当引用来快速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全面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欲望,这样既有助于教学环节与成果的优化,也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对相关概念重视的理解过于片面,促进其重视迁移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化学概念发挥的是重要的基础支撑、整理指导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学生刚接触这门学科不久,再加上其概念知识较为抽象复杂,很多学生在理解、掌握中都存在一定困难,甚至还会导致一些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厌烦、抵触等不良情绪。而认知灵活性理论则强调,概念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3]。对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情况,设置一个适宜的话题,然后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凭借自身能力,以及所学知识去不断的探索尝试,以此来将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出来,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的全面激发,也有助于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例如:某教师在讲解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方面的概念知识时,就为学生提前布置了搜集相关概念知识资料的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查询等路径来搜集与本节课概念知识相关的资料内容,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视频等。然后让其在课堂上展示给师生,一边展示一边表述自己对相应概念重视的理解。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也有助于生动、高效化学课堂的构建,帮助学生更轻松、高效的掌握原本抽象、枯燥的概念知识,并引导更多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认知灵活性理论的核心能力就是提升认知弹性。对此,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吸引更多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各项教学活动,以此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学习经验,全面激发、有效保持其化学学习兴趣,顺利落实各阶段的化学教学目标。
比如:某教师在讲解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面的概念知识时,就为学生精心设计了对能源危机和新能源使用的简单介绍、新闻观看这一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对金属的性质是什么等回顾性问题恰当融入其中,并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大家经常会听到金属资源,那么到底什么才是金属资源,其在哪些方面有着广泛应用?等问题。学生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来对搜学概念知识产生透彻理解与深刻印象,且还能够学习到很多在实际生活中保护金属资源的方法,促进学生良好环保意识与行为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在实际授课中,其教师应着重从学生的设计生活入手,带领其听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来不断优化实际生活与化学知识的有机整合,促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认知弹性,使其在学习探究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结语:综上所述,化学概念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对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化学知识网络的构建与完善、授课水平的提升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对此,为了促进学生重视迁移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其教师应对认知灵活性理论做出深入分析,引用更新颖、多样化的策略方法来构建生动、高效的化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