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柳姣
新课程非常关注并提倡课堂动态生成,课堂上也确实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机智的教学去艺术性地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绝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化的“预设”,只有充分地“预设”才能灵活地捕捉,调控“生成”!但预设要留有空白,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才能使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
生成不是天外来客,就具体教学而言,“文本”是生成之“母”,“预设”是生成之“父”。追求生成的课堂教学不能脱离“文本”,也离不开“预设”。越是关注“生成”的课堂,就越要关注“预设”。那些“不曾预约的精彩”只能是日常教学的一个惊喜而已,如果固守于此,就为“生成”摇旗呐喊,这与“守株待兔”又有何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预设。
1.预设学生的“已知”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作品中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典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因此,我在进行课堂预设的时候,分外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预设学生的“未知” 对于一篇文章,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是有可能不知道的,“未知”的,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到许多预约的精彩,也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
要使教学预设转化为生成,为生成服务,使生成显得生动。这是进入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亟待思考的问题。
1.预设个性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文章容易产生个性解读的部分进行充分预设。
2.预设文本的情感点 文本为作者创造,其中自然也就有着作者的情感。而这蕴涵在文本中的作者的情感,学生自然也能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感受到,甚至形成共鸣。因此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就要关注文本的情感点,对文章的“动情点”进行细致深入的挖掘,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情感的迸发,面对这样的情感我们又应如何对待。
3.预设迎接偶发事件的心态 随着新课改中学生参与活动机会的增加,学生质疑、反驳、争论能力的增强,许多新问题必然不断地生成,面对“生成”我们决不能消极地等待,而要欣喜地去迎接。学会倾听,在倾听中感受学生的发现,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意外”,并锻炼灵活应对的能力。
1.预设不能太精细 以往,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往往是: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也就是说,对教学要有充分的预设。然后通过教师的贯彻落实,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使知、能、情三个教学目标得以落实。现在看来,这种传统预设的实质是以认识的逻辑与思维来取代审美的规律,以归纳和演绎取代直觉与情感体验。为了使课的目标得以实现,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征服学生,还要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操纵文本。这样精细的预设今天看来,可以说是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使他们在课堂上既要服从教师,也要服从于教材,生成的空间自然就很小。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是有弹性、有空间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生成空间,因而它必须是精心而不精细的。
2.预设中要防止经验定式 习惯使我们常常把一些从实践中得来的成功经验、好的方法总结成为自以为无所不能的制胜法宝,时代变了、学生变了,而我们还往往抱着这样的法宝不舍得放手。这种经验定式,可能会使我们在预设中无视或者轻视生成,甚至会排斥生成,使我们在教学中做无用功,很多时候,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主见。表现在对课的设计上,往往走不出程序化、教条化、形式化的阴影,也很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就是说,以往的经验,如果不能被合理化地运用,可能会成为束缚教师手脚的东西,使得课堂教学不能极大程度地绽放出灵感的火花、智慧的火花。教师和学生同样都需要生成的空间。
3.预设中要防止“生成”空间不足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些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在预设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因而我们应站在“生成”的制高点来优化预设,使我们的预设具有高屋建瓴的眼光,使预设成为学生生成与发展的“指南针”,而并非一个个“圈套”。可以这么说,预设得越充分,生成的就越精彩。因为我们在备课时,准备得越充分,设计得越到位,考虑得越全面,就越容易抓住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教师的预设是为了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正如叶澜所说:“一个真正把人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