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前言:中华经典诗文属于古人智慧的结晶,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古诗文诵读对学生情感进行熏陶可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有益学生健康身心塑造,利于学生“气质”“情操”“道德”等人文素养的培养,故而需从小学启蒙时期就加强经典古诗文诵读训练,促学生各项能力提升,对学生成长与发展均有益。
古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属于我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千百年来,经典古诗文的流传熏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滋润了一代又一人的心灵,已变成民族素质提高、道德品德培养的催化剂[1]。而诵读训练能使古诗文在孩子幼小心灵多次反刍、发酵,对学生能力形成与品德培养均有积极意义,具体表现为:(1)国学经典诵读,能增加学生识字量;小学生进行《百家姓》《弟子规》《百家姓》等诸多经典阅读,可接触很多语文课本里没有的汉字,使识字量增加;(2)国学经典诵读,可帮助学生记忆力提高。小学时期属于学生记忆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该时段进行经典诵读,利于记忆力开发,且随着年龄增长,学生会对记忆中这些东西的理解越来越到位,可惠及一生;(3)国学经典诵读,利于学生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提升。通过古诗文的阅读,可使学生发音更准确,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材料积累,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2];(4)国学经典阅读,利于学生高尚情怀培养。古诗文语言精炼、意境优美,蕴含大量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仁孝礼仪理念,而学生通过经典古诗文诵读,可受优秀文化熏陶,促高尚道德情操得到培养。
1.培养诵读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刚开始进行经典诗文诵读时,要求无需过高,仅求熟读,自然成诵。学生无压力,于轻松愉悦氛围下学习,随心诵读,可在不经意间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教师需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诵读兴趣培养,增强其阅读信心,多鼓励、少批评;对于其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促其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同时,教师可和学生共同进行古诗文阅读,适时给予鼓励,促其更大胆的读、更自信的读。如低段学生在《夜宿山寺》诵读时,则需结合学生年龄特征,要求其将字音读准确,能有感情的阅读即可,无需弄懂其中的意思;而中、高段学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诵读时则应根据资料查找、弄清其大致含义,这样循序渐进的、分层次的开展诵读教学,则可满足各个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不会为学生带来过重负担,自然可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下进行古诗文学习。
2.强化诵读指导,培养诵读能力
(1)开展班级晨读,保证诵读时间。古人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极具道理。学习同样如此,清晨是一个人记忆力较好的时候,若能抓住时间这个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训练,对学生记忆能力、知识表达能力以及后续知识学习都有帮助。故而每日清晨,学生们到来学校,则可鼓励全班学生同时晨读,接受古诗词熏陶,切实体会“最是书香能致远,常吟清词愈馨香”的乐趣。
(2)采取多样式诵读、增强诵读效果。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实质即阐述了多读书的重要性。但诵读的方式是多样性的,或浅唱低吟、或高声诵读,使学生能在诵读的过程中体悟作者的情感,了解诗意,进而达到由知而悟、由悟而入境,由入境而达情,达情而晓理的目的。具体的诵读方式可从如下几点进行阐述:①大声诵读,整体感知。如在《江畔独步寻花》的诵读中,因整首诗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诗歌节奏明快、流利,语言口语化色彩明显,读起来给人之亲切之感,可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浓厚气息,非常适宜大声诵读,并通过诗文字词进行作者情感的感知,这样反复诵读,自然能弄明白作者当时的心境,在诗词释意的理解上也更容易;②熟读成诵,不断积累。学生阅读不可局限于课堂,应注重向课外延申,诵读不是浅读,需将其记在脑海中、印在心里,且每学会一首古诗则将其积累在摘抄本上,帮助巩固记忆;③配乐吟唱,感悟诗境。“诗歌并非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诗歌的欣赏不仅要了解其中的意境,关键是体会作者的感情。故而部分诗歌在诵读时,教师则可为学生配上对应的音乐,这样学生在诵读学习中情感则更易被激发。如《石灰吟》诵读训练中,则可为学生播放励志的歌曲,帮助学生体悟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信念与决心,可取得不一样的学习效果。
若仅让学生每日对着古诗文诵读,学生极易产生厌烦情绪,故而需定期根据诵读情况进行活动开展,增强学生参与诵读的积极性,如古诗朗诵比赛、中华经典古诗文吟诵大赛、“儿童节”暨诗歌朗诵等,这些朗诵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丰富校园生活,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诵读兴趣,达到“乐读”“愿读”的目的,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祖国文化之博大精深,体会古人的智慧,并从中受到情感与美的熏陶,促良好品行形成。
古诗文诵读属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一项伟大工程,将这项工程坚持下去,使民族文化血脉相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与使命。故而教师需结合学生年龄、性格等多项要素,注重更多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的探索,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行,促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