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哲风
引言: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学课堂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采取机械式学习,对于初中科学来说,该门课程富有极强的科学性与逻辑性,需要学生主动探究内容,结合科学知识点动手实验,但目前教学现状中学生往往被动学习,缺乏自主探究能力,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要义“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的要求不符。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引入问题化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习力的发展,培养学科素养能力。
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但是科学知识富有逻辑性,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在学生对新知识的疑问中进行探究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创设要做到精炼全面,对某一知识进性针对性地讲解,并且有适当的难度,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利用学生原先学习到的知识与新知识形成矛盾冲突,进行知识的碰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具体分析如下:
根据科学知识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将科学的新奇、独特性,将知识内容通过情境展示出来,知识学习的本质就是要服务生活,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初中科学课程也一样,教师创设的问题要与实际相结合,满足知识的实用性,做到学以致用,贴合学生的实际经验,比如在七年级(上)第二章《观察生物》中,包括生物以及非生物、常见的动植物,以及微生物,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相关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例如询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动植物有哪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知识点,还有一些常见的水生动物有哪些,它们是怎么呼吸的,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水的物理变化现象,提出水烧开后冒出雾气属于什么现象,启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拓学生的思维。
通过问题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主动从问题中找寻答案,然后进行总结分析,比如石蜡熔化、在较低的温度状态下,水遇冷会变成冰,让学生对温度进行测量,对水在呈现冰的状态下以及升华后的质量变化;以及在汽车加油的过程中,汽油会汽化等一系列科学现象的发生,还有在学习七年级(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中,教师首先向同学们提出问题,比如我们是如何认识我们周边环境的,还有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从听觉、视觉、嗅觉三种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问题,让学生根据三种不同形式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科学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需要引入科学实验,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实验时,需要前期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具有目的性,施加学生的紧迫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第一章《生活中的水》,要测试水的组成、水的密度、水的压强以及水的浮力,在实验中会用到一些测量筒以及容器,水的密度是固定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标准答案,加深学生的理解力和掌握能力;还比如教师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用苹果从树上落下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渲染课堂氛围,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为什么会下落?可以利用对比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摩擦力,举例子,一个人穿着同样的一双鞋子,分别在地板上和泥泞的土地上行走,探讨人走路的感觉,可以带领学生在教室内行走,然后去操场塑胶跑道上走,同样的流程下,计算行走的速度,探究走路的轻盈度,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思索,在此期间教师要着重引入摩擦力的相关知识点,并提出相关原理。
在七(下)第三章摩擦力教学时,教师要结合科学实验,准备两辆外观一样、无差别的小车以及两块材质不同的木板,将小车放置在同一高度下,同时将车辆滑下,木板表面的材质不同,教师提出问题,如第一块木板小车滑落的时间大约多少、第二块木板小车滑落的时间是多少、两辆车存在的轨迹差异在哪、车辆在滑落的过程中会受到哪几个方面的力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自觉找出问题的答案,记下答案,最后教师引出摩擦力的概念,并且板书具体知识点,实际运用到生活中,通过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分析问题,导入知识原理,不仅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点,也明白了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保证教学效果,提高上课的效率。
结语: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基于培养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创新新型教学模式,重视问题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切实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