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辉
现象学范式的思维方式强调主体和他者在认知过程中都有所改变并带来新的进展。[1]这种研究方法应用到文化上,就是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而他者首先是不同于自我的、以差别为基础的对象。[1]应用在阅读上,就是强调阅读主体因文本与阅读主体所期待的差别而激发主体的阅读激情、欲望,积极地参与同文本对话,探究文本含义,融入文本世界,从而理解作品的意义。
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说,把“先验悬置”[2]。因而,在卡夫卡的《骑桶者》一文的教学中,我先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做介绍,而是让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寻找作品与自己所期待的差别的地方,边读边批注。在自问自答、与文本对话中逐渐融入文本。接着进行问题展示,小组讨论,以进一步融入文本。讨论后交流,展示讨论的结果。
下面是学生提出阅读所期待的差别的问题,在自问自答的基础上,展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归纳如下:
1、标题,一般的说,是拎桶者,即拎着木桶去讨煤,为什么是骑桶者,即要骑着木桶去讨煤?这表现讨煤者什么样的心理?
骑桶,是为了更快、更方便,这表现要煤的急切心理。
2、我为什么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为什么就不下降地低点以便让煤老板看得到呢?
应该是害怕被拒绝,害怕直面地交流,这表现讨煤者内心的自卑和恐惧。
3、煤老板说,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样来打动我的心。煤老板的妻子说,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也说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这煤老板夫妇看似是一个有同情心有责任心的人,是吗?
还不能肯定。若是当面付钱买,应该会买到煤的,但是问题是我要赊煤,这就说不定了。
4、她(煤老板)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为什么我那么肯定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真的看到了吗?我喊道,——说明我的声音足够大,老板娘却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这是故意的吗?为什么这时我就不下降一些,让老板娘能看得到我呢?
肯定老板娘看到我是因为我的呼喊,反复的呼喊。在寒冷中呼喊,急切的呼喊,流着眼泪呼喊,一遍又一遍的呼喊,然而同时也说明我们之间距离遥远,所以老板娘可能真的听不到。
我不下降一些,——“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说明“我”的内心充满了恐惧焦虑,孤独,也说明“我”是一个战战兢兢、自怨自艾的人。
5、为什么我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把我扇走?最后为什么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这与小说开头说,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面对现实,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的我,虚化为轻。现实的冷酷无情致使我走向悲惨的世界。良好的愿望至此完全毁灭。
以上的问题也是这篇小说的关节点,随着学生阅读问题的提出,并进行思考、讨论,在交流中大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其要搞清这些问题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学生在没有成见,没有预设的情况下来阅读文本,让学生去探求文本的真实世界,即如胡塞尔的宣言“不包括任何超越的本质”[2],“将原初还原”[2],回到事物本身,也就是学生在这探究文本的含义中逐渐地融入了文本世界,从而获得了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那么,卡夫卡为什么要创作这样的小说呢?
此时,我介绍了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背景,我说,卡夫卡的生活和创造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再加上家中的父亲专横如暴,母亲气质忧郁,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然而,我想这篇小说的教学至此还是不够的,我尝试着让学生对这篇小说进行改写。对小说与之差别的地方进行改写,比较其不同的艺术效果,进而进一步加深对原著文本含义的理解。我让学生以《拎着木桶讨煤》为题,改写小说。并比较以此为题改写,其情节的关节点与原著有什么差异?这个差异对原著所要表达的含义有何影响?其产生的艺术效果怎样?请看学生有意思的改写片段——
天寒地冻的,街上空荡荡的,看不到一个人。我哆哆嗦嗦地拎着一个空木桶终于要到了煤店老板那儿了!从煤店的大门里散发出来的热气,对我来说仿佛就是天空中的太阳,我有救了!我喊道,我快马加鞭地来到了店门口,只听见里面的老板娘说,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
我喊道:“等下,别关门,我要买——”“快点,要多少,钱来!”老板娘打断我的话说。
“我,我,我的好心的老板娘,给我两铲子煤,哦,不是,一铲子煤就可以了。”
“钱来!”老板娘喊道,“这小子吞吞吐吐的!”
“钱,我当然要全数照付的。”我放低声音说,“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我说这不能马上付的时候,刚好这附近教堂敲响了晚钟。
“这小子,还嫌弃我这里的煤不好!”老板娘喊道,“不要就拉到!”
老板娘一把把我推出门外,砰地一声,大门关上了。
我又冷又饿。被这老板娘一推,我跌倒了煤店门的街上,我只觉得眼前发黑,身子缩成一团,仿佛有一座冰山向我压来……不久,我反觉得舒服多了,我觉得这该死的冬天一下子就过去了,春暖大地,再也不冷了……
从以上学生的改写可以看出,学生能根据自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发挥合理的想象,对小说进行了有创造性的改写。在自主比较探究中进一步融入文本,加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这样,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