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玺诺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学科。它对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学生持续发展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初中生初次接触地理,在学习过程中必定面临重重阻碍,并且地理枯燥复杂的特点也很容易使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教学策略的创新。争取利用科学新颖的教学手段,为地理课堂注入新鲜血液。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强化其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初中地理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创新教学思维,采取趣味导入法。即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渗透游戏、故事、生活、动画等趣味元素,借此导入知识内容,激发学生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开良好开端。
例如,在学习《认识地球》一课时,为了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便采取动画导入法。首先,笔者向学生提问:“在古代人们眼中,地球是什么样的呢?”这时,学生根据一些古籍以及古代神话故事,讲述古人眼中天地宇宙的形态。然后,笔者借助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为学生展示中国古代“浑天说”中所描述的地球、宇宙的样貌。在动画中,先是展示地球浮在水面上的样子,然后随着该学说的发展,又展示地球浮在空气中的样子……学生很容易便沉浸在这一精彩的动画情境中。于是,笔者便向学生提问:“‘浑天说’对地球的描述正确吗?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时,学生便主动打开课本寻找答案。所以,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导入环节为学生渗透趣味元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导入课堂教学的可行之法。
地理研究的正是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所以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另外,熟悉的生活图景更有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和理解。所以综合以上几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地理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一方面可以建立学生和地理学科之间的熟悉感,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来探究和理解地理问题。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民族》一课时,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接触一些少数民族的相关信息,所以笔者便采取生活化教学策略。首先,笔者向学生提问:“你是什么民族?你身边有少数民族的同学吗?”这时,一些学生举出土家族、苗族、壮族等例子。然后,笔者让学生根据生活中与少数民族同胞相处的经历以及从电视、书籍上得到的信息说一说自己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并让班级少数民族学生讲述本民族独特的风情。接着,笔者借助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比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等,然后让学生辨认。之后,笔者让学生思考:“我们所在的省份有哪些少数民族?其他少数民族分布在什么地方?”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做出回答后,笔者便让学生思考:“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有了生活情境的铺垫,学生很容易便发现各民族分布交错杂居等特点。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当结合生活,对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一些教师师本观念过重,在教学中一味注重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过程。这虽然节省了时间,但却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弱化了教学效果。且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形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惯性。为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妨创新教学形式,用小组合作探究代替传统的讲授模式。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主动权,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课堂互动,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共同攻破难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气候》中“气温和温度带”一课时,因为这节课知识难度适中,既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联系,又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于是设计学生合作学习。首先,笔者按照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为其合理分组,然后布置如下问题。
1.同学们寒假和暑假经常外出旅游,请每位小组派一位同学说一说在国内旅游暑假(寒假)去过的地方,对当地气温的感受如何?
2.寒假去过黑龙江省和海南省的两位学生感受截然不同,这说明了我国冬季气温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学过的知识,思考什么原因导致的?
3.暑假时期的体验与寒假时迥然不同,请各组归纳并分析讨论我国夏季气温特点及形成原因……
然后,笔者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各小组先是集思广益,根据生活经验和地理常识归纳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特征,然后再进行合理分工,对每一种因素进行分析。而笔者则加强巡视,对各小组予以适当的点拨和指导。最后笔者让各组学生分享探究成果,以促进小组间的互动,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学情合理渗透新鲜元素,并创新教学形式,争取营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顺利达成初中地理教学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