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应用技术“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研究

2019-04-04 01:06杜迎范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双师型核心素养

杜迎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对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国家相关的教育政策明确要求應加快应用技术型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简要分析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的基本原则及途径进行探讨,旨在促进我国应用技术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切实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队伍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2-0022-03

引言

当前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责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通过具有专业性及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为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基于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意义,高等院校应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及手段,通过具有理论教学素质及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组建,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及效率。

一、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及存在的问题

1.基本内涵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活动,是现阶段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的重要路径¨J。针对“双师型”教师主要有两种解释,即“双职称型”教师以及“双素质型”教师。“双职称型”教师是指教师在本职称之外获得的另外一种职称,而“双素质型”教师是指教师既需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同时还要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双职称教师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即双证书论、双能力论及双融合论。首先,双证书理论是指教师不仅具备教师资格,同时还具有教师专业素质之外的专业能力。其次,双能力理论是指教师不仅能够胜任理论教学活动,同时还能够积极地指引学生开展具有实践性的活动。最后,双融合理论主要强调教师的双方面能力,即理论字面解释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综合解释能力。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需要培养教师的教育职业道德及教育指导的综合素质,能够扎实地掌握教育的基础知识及能力,并具备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适应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2.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等院校培养应用技术型双师队伍面临两个问题,即内涵理解过于字面化及教育路径不完善。基于字面意义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特征与基本要求进行理解,并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将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首先,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双师教师是具有双重教师资格认证的教师,但是部分教师的职业资格与其专业教学的内容不一致,例如部分应用技术型院校中持有人力资源管理证书的教师讲授会计课程等。其次,多数应用技术型院校中教师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通过学习及考试,因此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升,甚至部分教师的双师资格存在浑水摸鱼、弄虚作假的问题。

基于“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能力内涵进行分析,其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教师培养实践性不够明确、基本素质不过关等。首先,“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掌握职业基本理论及教学实践的能力,但现阶段的高等院校在双师教育培养中,实践活动的外延较为宽泛,且对于教师的要求过于严格,因此教师的素养及能力提升不够明显。其次,高等教育之中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中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皆为应用型高等院校教师必备的素质。而通过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能够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及实效性提升。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原则

1.保证教师具备实践应用技能

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取得高等教育的教师资格认定,基于教师的职务及工作内容分析,合格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及能力皆为“双师型”教师之列。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需要坚持培养教师的实践经验及应用技能。首先,从教师的职业资格维度进行分析,具备初级以上的职业资格,便可列入双师教师的培养行列。其次,在双师教师资格的认定中,并非获得双证便可认定为双师,而是应基于教师职业资格与专业教学之间的一致性、证书的获得实践成分等进行分析考证。因此,在双师的资格认定之中,应在获得初级以上技术职务职业资格的基础上,教师在基层生产、建设管理等环节中具有两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最后,“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一定社会实践的经验积累,并具备良好沟通及组织协调的能力,能够积极引导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全球化发展的能力。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双师需要掌握与教学专业相适应的应用技术能力,通过专业教学、实训实习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应用能力及职业技术。

2.保证核心素养培养的针对性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应按照教师的教学专业素质,针对学生对于素质的发展要求进行变换。应用技术型院校的的专业设置可分为社会科学类以及应用技术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要求教师具有双证书,在专业教育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实践能力中呈现出整合的趋势,是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之中具有过渡性的产物。应用技术类院校教师的素质主要体现在职业素养及职业技能两个方面。职业素养是引领学生基于书本知识转向实践活动的教学素质,帮助学生养成与行业相关的职业素养。通过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影响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技术革新意识,更多的为学生提供项目研究及项目创新活动。

3.保证教师素质及使命的差异性

全国范围内各个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及教育方向存在差异性,因此针对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划分,教师可分为初级教师、中级教师、副研究员以及高级教师,在高等院校之中分别对应的教学岗位是助教、讲师、副教授以及教授三个层面。首先,助教级“双师型”教师主要是以讲授理论性知识为主,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训练能力,通常助教级“双师型”讲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深入性及全面性较差,对于教授的专业性知识有着基本的了解,因此需要学校的培训及实践活动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继而提高实践能力。其次,讲师级别的“双师型”教师具备专业且扎实的理论性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能够更加充分且清楚地了解专业相关行业知识的动向以及职业技能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职业的发展及变化,对于学生的学习及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及科学性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教授级别的“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教学能力以及专业应用能力方面更强,能够更多地参与更高级别的专业科研活动、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设计活动,为应用技术高等院校的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路径

1.制定“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在其专业标准理念中,应基于教会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进行判断,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内容应包含专业理论、专业信念、专业知识及专业实践能力,应用技能型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的建立,为“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进修工作提供理论基础。首先,“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标准理念中,应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提升。遵循以人文本的教师培训发展理念,构建起以教师为本的培训精神核心,制定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框架基本理念。与此同时,应用型技术院校的教师能力提升应积极关注优质教学理念,应明确其价值及意义,促进学生的进步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标准内容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教师专业标准设定应以优质教学及专业实践为主要的出发点及落脚点,为高等院校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供发展导向,确保“双师型”教师建设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及支持。“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指标要素主要包含教师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专业服务等内容。其次,高等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应掌握先进的教学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将自身的职业素养及职业精神更好地加以传递。不断丰富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内容,其中包含教学的基本知识、教育知识及实践知识等。

2.制定“双师型”教师发展制度

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中包含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教师资格考核制度、教师激励制度等,通过对教师的资格认定,促进教师专业的进步发展,切实提高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及能力。首先,高等院校应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认定制度,明确高等院校教师准入的条件及要求,对职业教师的任职资格以及培养工作、工作考核等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及划分,促进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更加科学化及规范化发展。其次,应用技术型院校在评聘教师的职务期间,应将教师的教学实际业绩及专业实践能力等进行考察,确保大量技术性人才以及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教学的能力。

高等院校应积极建立起具有科学性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考核制度,通过考核制度的完善,提高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借助具有专业性及科学性的考核制度,能够积极推动“双师型”教师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缺少教学经验及工作经验的年轻教师,通过专业实践活动以及岗位实践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更多地了解教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需求。借助教学活动将行业内的最新消息及理论知识更好地传递出去,提高高等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质。高等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考核中,应注重教师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发展,通过硬性措施的制定,积极推动专任教师在企业中的顶岗实践活动的开展。

3.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需积极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体系,确保双师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及教师群体水平提高具有完善的基础条件。首先,高等院校应积极完善“双师型”教师入职前的培训内容,创新完善高校教育教学的知识内容。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教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能力,应按照国家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教育培训要求开展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等。其次,高职院校应积极研究及把握学生的发展趋势及心理状况,结合教学活动及就业发展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新时期的认知能力及良好学习心态。

提升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涉及教学活动设计及教学实践活动两个方面。教學设计活动为备课环节,其中包含使用教材、教学方式及学生管理的准备,教学实施活动中需要教师掌握课堂管理及有效教学两个方面的能力。“双师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具有趣味性、科学性及实效性的教学环境。通过对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培训,强化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及探究能力,继而更好地展现出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及就业需求。

4.选择教师自我提升的路径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及引导者,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首先,教师应积极寻找自我提升的路径,高校帮助教师制定出与“双师型”教师发展相符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其中包含教师入职引导规划、培养制度、教师评价等具体环节,教师在规划自身发展时应建立起知识更新的机制,保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随着时代发展而更新。在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的不断完善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可借助一些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学习,例如微课、慕课、超星、网易公开课等方式。其次,高校“双师型”教师在教育教学知识中应积极补充最新的科研成果,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关于应用型技术院校双师研究成果,教师需要掌握教学心理学及通用学的相关知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社会服务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企业的实践活动,保证教师不仅具备理论教学的能力,也应掌握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高等院校可为教师建立起实践培训基地,定期组织教师在实训基地中参加能力提升实践训练,积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及科研能力。

结束语

随着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应用型技术型高校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及学生个人成长的切实需求,也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新时期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应在社会市场需求、政府职能部门及高校自身建设的三大动力下推进发展,通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及针对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猜你喜欢
双师型核心素养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