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慧,付 晓,赖博文
(1.江西省食品药品安全监控中心,南昌 330029;2.江西省明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南昌 335100;3.南昌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南昌 330095)
健康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消费观念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正逐步向追求营养健康转型。党的十九大报告高瞻远瞩、顺势而为,果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对于提高民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芡实,又名鸡头米、鸡头苞、鸡头莲等,为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因其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的疗效,临床广泛用于治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等疾病。[1]民间自古亦有煮食芡实粥的习俗,以此取得补脾固肾的养生功能。[2]芡实原产东亚,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江苏、山东、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省的栽培面积总和目前已超过10000 hm2,且呈持续增长态势。具有保健功能的芡实现如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利用也从传统的中药材扩大到食品领域,添加芡实的饮料、酒、酸奶、罐头等新产品层出不穷。在芡实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芡实规格等级划分却一直缺乏科学依据,这给行业带来了巨大不便和隐患。本文针对江西所栽培的芡实主要品种,在前期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该类芡实规格等级划分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具体的标准化建议和方案。
在传统中医的宝贵经验基础上,研究人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实芡实不仅富含有多种氨基酸、脂肪酸和微量元素,更有多酚、倍半新木脂素、生育酚、脑苷脂和环二肽特征性有效成分,使其具有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活性、降血糖、降低尿蛋白、抗心肌缺血、抑菌和保护胃黏膜等功能。
芡实按其果实有刺与否分为有刺种和无刺种,即俗称的北芡和南芡。北芡又称刺芡或野芡,常见的有紫花、白花2 种,在中国南方各地浅水湖泊和沼泽中多有分布,植株个体较小,成龄叶直径一般为0.7 m~0.8 m,最大可达2 m 左右,地上部全身密生刺,采收比较困难,种子和种仁近圆形,较小,欠整齐,粳性,品质中等,外种皮薄,适应性强。南芡又称苏芡,有紫花、白花、红花3 种,是长期选育而成的栽培种,原产于江苏苏州市,《吴邑志》所记载“芡出横山南荡”指的就是“南芡”,其植株个体较大,成龄叶直径一般为1.0~1.5 m,最大可达2.5 m 左右,地上部除叶背外无刺,采收较容易,种子和种仁近圆形,较大,糯性,品质优,但外种皮较厚,适应性差。
对于芡实的规格等级分类的需求由来已久,传统的芡实规格等级划分主要依据是其果实即带外种皮的芡实大小(通常以直径计)。这一分类依据简单明了、便于操作,在过去的中药材交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芡实的品种发生了变化,且南芡北芡的产量不再悬殊巨大,产业链的分工也出现不同——原料供应企业承担了去壳这一重要工作,这就导致传统的芡实规格等级划分依据已不再适用。在芡实最早应用的中医药领域中,专家们已经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个现象,2018 年12 月开始实施的T/CACM 1021.36—2018《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 芡实》中明确规定“根据芡实种子(除去外种皮)直径的大小”来作为区分不同芡实品质的交易品种的依据,并作出六个不同等级的规定。但该标准并未囊括食品安全要求、不同等级的检测方法,对于食品行业而言不尽实用,对于食品类用途的芡实等级规格划分不具备适用性。而T/TTEA 01—2018《芡实(鲜果)》、T/TTEA 02—2018《芡实(干果)》同样存在类似不足。
江西芡实品种主要为北芡,其完整粒呈类球形,表面有棕红色内种皮,一端黄白色,约占全体1/3,有凹点状的种脐痕,除去内种皮显白色。质较硬,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根据加工工艺不同,分为圆粒芡实和开边芡实(见图1 和图2),未切开的为圆粒芡实,对半切开为开边芡实。
图1 圆粒芡实
图2 开边芡实
江西省栽培的芡实分布于上饶、鄱阳、南昌进贤等地,种植面积以上饶市余干县为最大。近年来,江西省芡实市场需求旺盛,带动栽培面积、从业人口和配套产业迅速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余干、进贤、鄱阳、万年等县芡实的人工栽培成为鄱阳湖生态区农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余干县充分利用地处信江下游的滨湖平原地势平坦低洼、湖泊众多、港汊纵横的地貌优势,组建了 10 余个芡实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芡实系列产品为支撑,按照农工贸产加销、农科教一体化经营方式,建立健全芡实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民一体化利益机制,延长芡实产业链条,提高了芡实产品附加值,促进芡实产业升级换代,增强芡实产品参与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能力,对提高农村经济综合效益做出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3]2015 年9 月,中国园艺学会授予余干县“中国芡实之乡”的美称。
不同产地的芡实在外观上差异明显,苏芡个体较大,种仁圆整,壳厚,出仁率低;刺芡个体较小,种仁近圆形,壳薄,出仁率高。不同产地的芡实在淀粉、粗蛋白、脂肪、微量元素等主要成分含量上的差异也非常显著。[4]结合前述芡实分类依据缺失的情况,笔者认为以江西芡实规格等级划分作为标准化对象,研究其特点和理论依据并予以标准化,便于相关部门进行公正的监督和抽查,利于维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促进江西省芡实这一优质“药食同源”产品的良性发展。
结合上述标准化对象特点,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和GB/T 20001.4—2015《标准编写规则 第 4 部分:试验方法标准》的要求进行标准草案的编写,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定义和术语”“要求”“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附录”等7 部分。下面简要介绍标准草案中“范围”的内容和“要求”的主要技术指标。
(1)适用范围:标准规定了芡实各等级的质量要求、检验规则、包装、标识、运输及贮存等的要求。标准适用于以带壳芡实为原料,经脱壳、分选、干燥、包装等工艺制成的芡实。
(2)规格等级划分类指标:在大量试验和行业内现状基础上,借鉴T/CACM 1021.3—2018《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 芡实》,首次在江西省提出以“圆粒、开边芡实种子除去外种皮的直径”作为芡实的规格等级划分依据;以“厘”这一约定俗成、广为所知的术语作为计量单位,1 厘即为1 毫米,并以实际情况规定圆粒芡实和开边芡实规格等级划分,分别见表1 和表2。
表1 圆粒芡实规格等级划分
表2 开边芡实规格等级划分
(3)质量类指标:经大量观察和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江西芡实外观描述,规定了“形状、色泽与气味”“杂质”“霉变、虫蛀”及相关检验方法,如表3 所示。
表3 芡实基本要求
(4)安全类指标:芡实属于水生植物的产物,可预见的较大风险为农药残留和污染物。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分别引用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20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这两项标准中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