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情境教学受到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青睐。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还可以实现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实现抽象知识的直观呈现。在本文中,我主要从课堂导入、课文讲解这两个方面谈一谈自己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课堂导入;课文讲解
所谓的情境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能立足教学所需利用多种方式将抽象的知识以直观场景再现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借此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在情境参与中获得有价值的语文知识,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需要实现情境教学在各个环节的灵活运用。对此,在本文中,我主要从课堂导入、课文讲解这两个环节谈一谈对情境教学的認识。
一、课堂导入
众所周知,好的开始代表着成功的一半。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倘若要想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其需要在教学之初就为学生营造出适合学习、思考的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借此为新知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调。我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往往会利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一)问题导入
问题作为思维的起点,其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的应用可以打破学生默默语无的状态。在导入活动开展中,我往往会利用问题设置悬念,借此使学生在已有的认知下,产生认知冲突或译文,如此在情境中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以《伯牙绝弦》在该内容导入活动开展中,我立足题目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绝弦,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在这样的问题驱使下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二)故事导入
故事对小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与课文有关的奇闻异事的讲述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此,在导入活动开展中,我往往会利用与教学主题有关的故事导入课堂,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下自主地进入积极的新知学习氛围。以《圆明园的毁灭》这一内容教学为例,我向学生讲述了圆明园的建造历史,以及其金碧辉煌的场景。在生动的语言描述下,学生会为圆明园所吸引,大部分学生想要知道现在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如此实现新知的自然导入。而且在圆明园的今昔对比下,学生会对圆明园的毁灭产生无限的痛惜之前,同时树立起爱国主义之情,实现首位的呼应。
(三)生活导入
语文是一门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这一点毋庸置疑的。在导入活动开展中,倘若教师能创设与教学有关的生活场景,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畏惧心理,还可以在生活的驱使下,使学生发挥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内容导入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亲相处的一件小事。学生所回忆的与父亲的小事,有的是父亲对自己严厉的教育,有的是父亲对自己的责备,有的是父亲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所做出的努力等。在这些一点一滴的小事回忆中,课堂氛围异常活跃。接着,我则引出新知内容,看看作者笔下的孩子与父亲发生了什么事情。在教学结束之后,学生回忆课前所讲述的故事会发现,无论父亲对自己严厉与否,都是爱的表现,如此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父爱的理解,一举多得。
二、课文讲解
课文讲解是每一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如何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对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的理解,是广大教师为之头疼的问题。情境作为沟通课文与学生已有认知的桥梁,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创设与教学有关的情境,不仅可以实现抽象内容的直观展现,还可以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此,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往往会借助多样化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比如,在组织《开国大典》这一内容教学活动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直观的情境,引导学生在1949年10月10日天安门开国大典画面观看中产生感同身受之感,感受到当时激动而又肃穆的场景,如此为其感知文本内容与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组织《江畔独步寻花》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我则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欢快的乐曲,使学生在美妙的曲调欣赏下发挥其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出春天的景色,进而自然而然地走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感受作者的心境。在组织《晏子使楚》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我则利用角色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会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引入其中,在角色的语言、动作等体验下体会到晏子的智慧与其维护国家尊严的勇敢。除了以上方式之外,我在新课教学中还会创设实验情境、问题情境等。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们要对情境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结合教学所需,利用多种方式将情境教学渗透到课堂导入、新课讲解等各个环节,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作用下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并在情境参与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晨露.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18(22):54.
[2]吴震寰.浅谈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11):69,4.
作者简介:
张艳,重庆市,重庆市綦江区南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