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万友 徐丞
[摘 要]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存在诸多“注重形式,高耗低效”的现象。高中地理教师应重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加强指导,巧妙组织,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学生活动;低效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4-0095-02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于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单一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变成了灵活多样的谈话式、自学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学生活动也丰富多彩起来。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通过“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可以达到75%,这是远远超过直接讲授和灌输的,因此,学生活动地位的提升是有其理论基础的,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虽然学生活动有其优越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有时尽管教师付出了很多,但学生活动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对低效的学生活动进行分析,为有效学生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借鉴。
一、 学生活动低效现象的形成原因
1.学生活动设计思辨性不足
学生活动设计难度要适中,太简单的活动缺乏挑战性,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43页的活动内容:“试说出你所在的省级行政区内,不同等级城市的数量、服务功能和城市辐射范围有什么不同。”此题目看似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但其作为活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为课本中前一活动已经探究了长江三角洲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差异,此处学生发挥的空间已经很小,思维受到禁锢,学生几乎可以不假思索地得出正确答案。
2.活动材料中信息量不足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对学生活动作了很好的理论指导,让教师能轻易地跳出教材的束缚,使用如新闻时事、乡土地理等内容辅助教学。但有时活动背景材料不够贴切、完整,效果反而不甚理想。
比如“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为了活动内容的新颖,有的教师编写了一些课本上尚未讲述的地区的相关题目,意在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可是在活动材料中,并没有给出相应的信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也没有关于这个地区的知识储备。题目试图让学生答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等要点,实际上成了缘木求鱼。这样的设计会使学生逐渐形成“模版化”回答的倾向,并没有真正体现活动本身的价值。这种活动的结果是,学生只会生搬硬套,带有很强的应试教育的味道,不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3.对学情估计出现明显偏差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任何一个活动的提出、环节的设计、结果的评价等都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活动的设计一是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真实认知水平,二是要考虑学生对活动的期望值,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情的分析是学生活动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在实际课堂活动中常能看到一些对学情把握不准、活动效果不如人意的案例。比如,在讲授“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扬州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这对于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有没有意义?”事实上,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环保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环境教育在近些年来受到国家的重视,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耳濡目染,已经有了很多自己的体会,因此这样的问题是无效的问题。较为合适的活动方式是,让学生自主思考或讨论自己在生活中能够为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提出一些具体的举措。
又如在“东北农业发展”部分,有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研究东北的土壤条件。事实上,对中学生而言,在本节课中仅需知道黑土“土壤肥沃”这一因素对东北农业的影响即可,至于黑土的形成过程、特点等,超出了所学的范围,对该问题进行活动探究是没有必要的。这种活动设计,没有考虑到学情,在一些细节的方面钻牛角尖,与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不相匹配。
再如,有位高中教师作为学生家长听了小学的课,感到学生活动很有效果,于是照搬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结果师生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热烈互动。事实上,高中生的心智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一些适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活动设计风格未必适合高中生。
4.活动设计不能与时俱进,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设计也要因时制宜。黑格尔说:“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蠢材。”有些活动试图以“假如你是某市市长”“假如你到某地参观”之类的情境引入,这类设计问题的方法在最初出现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成为让学生自主参与的代表性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發展,课堂活动已经贯穿于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类似的问题学生早已熟悉,教师也已审美疲劳。随着师生信息量的增大,类似的问题只能显得有些形式化,并不能真正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
5.学生活动设计不符合课程标准
学生活动应该“基于课程标准,提高学生核心能力”,如本末倒置则会使得学生活动看似花团锦簇,实则败絮其中。例如有教师在进行”交通运输布局“的教学时,展示中国的铁路网,花大量时间让学生反复强化记忆,思考从甲地到乙地经过哪些铁路线等。这样的方式本身非常好,但如果按照课标要求,这些不属于本章的教学目标,偏离了课标,有可能会造成学生对学习重难点的理解偏差。这类活动孤立来看,的确是有效的,可以从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如果仔细斟酌,其活动设计目标并不属于该部分的教学目标。这种无效活动有时由于能带动课堂学习氛围,看似教学效果很好,实则影响课堂教学,而且还有很大的隐蔽性。
二、如何提高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教师要重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加强指导,巧妙组织,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这才是课堂学生活动的最终目的。
1.学生活动不能游离于课程标准之外
学生活动切不可天马行空,而是必须要回归其本源——课程标准。尽管新课程改革的时间已有10年,但许多教师的课标意识还不够强。有些教师往往局限于课本、教参、教辅资料等相关内容,却没有关注课程标准。还有些教师在思想上也关注了课标,但是到了操作层面,其具体做法却与课标脱钩了。课程标准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是我们教学设计的标杆、教学评价的依据。准确把握课标,才能设计出有效的学生活动。例如,我们在不理解课标时,可能会试图设计关于“记忆世界洋流名称”的学生活动,但把握课标之后,我们会把学生活动的重点,放在“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方面。
2.学生活动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风筝飞得再高,线也要紧紧地攥在放风筝的人手里。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但绝不是说可以听凭学生信口开河,指鹿为马。恰恰相反,改革之后的课堂教学,教师由“演员”变为了“导演”,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突出了,其实对教师的要求反而更高了。学生活动绝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而是要求教师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在深层次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情预设好在课堂中需要突出的重难点,思考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学生活动进行抽丝剥茧的引导、层层深入的点拨、有理有据的评价,从而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比如在教学中设置活动让学生结合知识点内容自己设计题目,并且互相点评。这样的活动设计理念很好,但一定要结合学情适当引导,对学生设计进行综合点评,引导学生探讨分析,甚至收齐学生课堂设计课后批改分析,而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地设计,最后不了了之。
3.学生活动不能脱离具体学情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的学习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今网络资源应有尽有,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我们教师应充分估计和了解学生的这些已有积累,并将其作为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例如,笔者在讲解“人口的空间变化”一节时,课前了解到班级里有一位来自陕西的学生,于是设置一个活动,让该生讲述自己的家庭进行迁移的过程。学生讲述之后笔者设置问题:该同学的家庭人口迁移体现了人口迁移的哪些影响因素?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这样的设计,既能够体现学生的生活,又与本节课的主题相符合。学生活动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时应注重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4.学生活动不能太“out”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生活动也应不断推陈出新,而不能一味固守以往模式。一是在活动材料的选取上,要结合新闻时事、新的地理学发展趨势。二是在活动形式上要大胆创新,比如演讲、辩论、网络化教学、学生自主上课等多种形式灵活应用。三是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用他们感兴趣的新风格来设计活动,例如可以让学生任意使用网络上的“淘宝体”“甄嬛体”“舌尖体”等网络语言,写出对几种气候类型下生活的居民的建议,以此巩固气候类型部分的知识。又如让学生对教师展示的错误答案集锦进行集体“吐槽”,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增强对答案严谨性的认识。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不能纯粹追求学生活动的数量,而应以追求活动的有效性为宗旨,这样才可以保证各个学习活动都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地理教师如果能够从这样的高度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就不难设计并组织高效的学生活动,逐渐成长为合格的、优秀的地理教师。只有真正地领会新课标精神,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才能尽量减少低效的学生活动,让学生活动更加有效,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充满激情地探索新知,在活动中挑战未知世界,在活动中不断进步。
[ 参 考 文 献 ]
[1] 朱学尧.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3):23-25.
[2] 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