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洁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打造有效的历史课堂成为一线教师的普遍追求。以理解性学习理念为基础的课堂观察,以生成性主题、理解性目标、理解性实作和行进中的评价为维度,从教学评价角度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从而促进教师反思历史课堂、改进历史课堂,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课堂观察;理解性学习;生成性主题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4-0068-02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专业的听评课方式,近年来在我国被广泛使用。课堂观察既可以研究教师教学,也可以研究学生学习,是实现高效历史课堂的一种有效手段。下面将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基于理解性学习理念对课堂观察展开探讨。
一、转变课堂观察模式的重要性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观察主要是作为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教师在听课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开课教师的导入是否激发学生兴趣、主干知识点如何达成、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等问题,课后的评课活动也是凭借教师一节课听下来的感性认识,不仅忽略了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而且不成系统,大多是碎片化的评价。由于没有基于科学数据和理论,因此往往流于形式。课堂观察应该是一种作为发现学生课堂学习差异的工具,不仅可以用来观察认知差异,还可以关注与认知相连的情感、社会关系,并观察与之关联的教学。因此,寻找一种可行的基于学生学习的理论框架或判断标准来进行课堂观察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理解性学习
作为当今世界教学理论研究前沿课题的“理解性学习”,日益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由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戴维·N.珀金斯教授和克里斯·昂格尔教授共同开发的TFU(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Understanding)教学设计模型,将理解作为一种实作能力来培养。其通过核心的主题,积极地运用和迁移知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通过不断地反馈和修正,不断地强化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对知识的长时间的保存,其提供了生成性主题、理解性目标、理解性实作和行进中的评价四种方法来推进理解。另一位霍华德·E.加德纳教授则提出了运用切入点方式来参与主题。笔者将这些理解性学习理念相融合,开发了一种新的课堂观察工具,使得课堂观察更具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操作性。
教师的课堂观察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入手:
(一)生成性主题
整堂课是否有生成性主题?一般生成性主题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这堂课的核心,是学生和教师感兴趣并且容易接近的;其次一般是大主题,具有丰富性和启发性等特性;再次要与本课出现的小主题相关联。
(二)理解性目标
目标是否明确?听课教师首先要了解本堂课的学习要求、考试要求和学情等,在课堂中去观察上课教师的理解性实作手段是否能引导目标的达成。接著在课后陈述中去倾听上课教师本身的设计意图和目标达成意图,再做出相应的评价。
(三)理解性实作
是否有理解性实作方式?途径是否多样?理解性实作的目的是推动学生的理解,公开展示出学习者到当时为止所具有的理解。理解性实作是与理解性目标直接相关的,并通过实践来发展理解,能调用多种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
理解性实作的具体切入点有这几种:第一,使用讲故事、叙事的方式;第二,使用数据和量化的方式;第三,使用艺术作品;第四,使用类比方式;第五,给学生社会性体验,基于问题来开展合作活动,通过活动来理解问题。课堂观察时可以观察这些切入点的目标达成度。
(四)行进中的评价
评价是否贯彻教学始终?有无采取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评价是否是公开的、多维度的?教师有无搜集证据后改进教学策略?
三、课堂观察的实践与反思
笔者在我校多次公开课中运用了以上理论进行课堂观察,下面以我校张老师的公开课《抗日战争》为例,形成如下课堂观察报告:
(一)生成性主题
张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形成了三个小主题:1.中华民族的危机——兽性,2.中华民族的觉醒——血性,3.民族精神的传承——理性。每个小主题都有明显的生成性和启发性,但是没有形成明显的大主题。
(二)理解性目标
本课学习要求如下:1.列举南京大屠杀、731部队对中国军民进行活体试验等侵华日军的罪行。2.简述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几次重大战役,中国军民敌后坚持抗战等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从学情角度来看,本课是复习课,因此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积累。
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看出张老师是这样达成目标的:
1.通过阅读有关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的史料、图片,能说出侵华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2.通过地图展示,说出日本侵华的过程;通过史料的阅读,判断当时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3.通过阅读正面战场的有关战役的史料,能正确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说出敌后战场的主要情况,评价中共的敌后战场;说出中国政府远征缅甸的主要史实及其作用。通过三个战场史实的学习,说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4.通过三次讨论,学生理性认识当今的中日关系。
张老师的课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这个目标上来看,略显薄弱。
(三)理解性实作
张老师运用了多种切入点来推进理解性实作:
1.地方史、校史和口述史:(1)1937年11月25日,无锡沦陷;(2)731部队医生的口述历史;(3)我校学生经历过的“锡流”;(4)川军和华侨飞行员的口述历史。明显发现,在这些历史资料的展示过程中,学生的眼神是被吸引的,表情是兴奋的。这些资料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很好地推进了知识点的达成。
2.地图、数据、量化:(1)地图展示日军侵略过程;(2)中日力量对比,包括国力、军力等方面的数据;(3)伤亡3500多万人,1亿多人妻离子散,经济损失达6000亿美元。这些数据展示了真实的抗日战争,还原了学生一个较清晰的历史。当文字变成数据的时候,可以看到学生受到的震撼更深,认识更加理性。
3.“艺术作品”:(1)《支那事变画报》中的“许巷惨案”;(2)《东京日日新闻》中的杀人比赛;(3)国家公祭日图片;(4)石井田朗照片,细菌战用具;(5)“Chinese baby”,日军空袭下上海南站的儿童;(6)匡村中学淞沪抗日救国纪念塔;(7)平型关大捷、血战台儿庄油画;(8)李宗仁照片;(9)川军士兵父亲手书;(10)滇缅公路;(11)华侨飞行员照片;(12)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照片;(13)中日关系处理的两幅漫画。张老师共用了13组“艺术作品”来推进理解性学习,学生从中走进了历史,还原了历史现场,得到了更深刻的感受。
4.类比:(1)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共和国民党对抗战的态度;(2)历史上的锡流之路和今天的锡流之路的对比;(3)中日力量对比;(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对比;(5)中日在抗战胜利后的对比;(6)日本战败后国民和政府态度的对比;(7)抵制日货的深思和钓鱼岛事件后国人的反抗;(8)各界对日本历史教科书的反应。通过类比,可以将学生的理解推到更深层次中。
5.社会性体验:(1)当你看到日军罪行时,你的心灵受到了怎样的冲击;(2)淞沪会战后,作为“锡流”的一分子,请你拿起笔,与同桌合作写一份爱国救亡的抗战宣言;(3)学生朗读川军士兵父亲的手书;(4)学生讨论抵制日货。当学生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与别人分享的时候,他们便有了社会性体验,而参与到多人小组中,他们就有机会承担不同的角色。观察别人的视角,进行常规的互动,讨论和争辩问题,对别人进行补充,这些都推动了学生的理解。在本堂课的这些社会性体验中,从学生的表情上可以看出,朗诵这一块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没有参与,或者处于从属被动地位,所以,合作学习的具体规则应该制定得更加精细,以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的積极性。
(四)行进中的评价
1.在心灵冲击这一板块,分别找了4个学生表述,并没有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进行情感的体验,此时无声胜有声。
2.爱国救亡的抗战宣言,请了5个学生进行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响。教师对前3个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评价,可以看出,每一次的教师评价都影响了后面的学生,学生及时改变了学习策略,推进了理解。
3.抗日战争过程这一块,教师一人对全班,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搜集证据。由于是复习课,因此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教师只是在适当时机进行补充。
4.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是什么?教师一人对多人,观察学生后,直接给出答案。这一块教师处理得有些急,并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5.如何看待部分国人的反应?教师在学生讨论时下去搜集证据,改进评价,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搜集证据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调整学生思考,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四、结语
运用这种课堂观察模式,不仅很好地促进了笔者自身的教学,同时也给授课老师提供了良好的反馈意见。通过科学的工具进行的课堂观察,有理有据,可观察,可操作,可评价,实用性较强。但是也存在不足,就是理论基础过于单一,还需要通过更多的研究来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 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查尔斯·M.赖格卢斯.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 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 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