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艳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布置给学生,要求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学习性的活动任务,包括练习以及解决问题为主的设计及实践活动[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化学作业的功能是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作业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地位举足轻重。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学生化学作业的实施现状,笔者在上海市XX区3所市示范性高中进行调研时,作了关于学生作业方面的专项调研,相关数据见表1。
表1 参加作业专项调研的学校及学生人数
有关作业各方面的调研情况如下。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并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每天完成化学作业所需的时间是30分钟左右,其中完成化学作业需要15—30分钟的高一年级学生人数占82%。高二年级学生完成作业需要的时间分化,因为这3所学校高二年级进行走班教学,参加合格考试与等级考试的学生完成的作业不一样,需要的时间也不同。完成化学作业需要30—45分钟的高三年级学生人数占82.38%,高三的学生完成化学作业需要的时间较多,因为参加调研的学生全部是参加化学等级考试的学生。
图1 学生完成化学作业所需时间
学生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教师通过批改作业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批改情况良好,各个年级都有80%左右的学生反映,教师是全部批改且及时反馈的(见图2),说明化学教师都很认真负责。
图2 教师对作业的批改情况
教师布置化学作业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A.以自编题作业为主,同时布置做教辅书上的习题;B.只布置自编题作业;C.只布置教辅书上的习题;D.不清楚。从图3可以看出,高三年级以自编题作业为主、只布置自编题作业的比例占91.63%,说明不同学校高三年级都有自己的校本作业;高一、高二年级作业来源分化较大,只布置教辅书上习题的比例占22%左右;以自编题作业为主、只布置自编题作业的比例占75%左右,学生在高二要面临等级考与合格考的选择,因此对待高一、高二作业的方式不尽相同。
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薄弱点以及存在的问题,需要对作业进行讲评,而讲评方式决定了效率的高低。从图4可以看出,教师对作业的讲评方式,以讲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为主,同时讲评个别学生提出的习题。这样的习题讲评方式效率高,针对性强。
图3 教师布置化学作业的来源
图4 教师对作业的讲评方式
错题反映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漏洞,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点,需要重视学生的错题订正,这样才能更好地督促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巩固。从图5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教师对学生的错题还是比较重视的,要求订正并批改或要求订正或统一检查。
学生做作业时,对作业内容及难度的感受如图6所示。认为作业与上课内容匹配度高、做起来轻松的学生,高一年级学生人数占20.66%,而高二、高三年级学生人数只占15%左右,说明作业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从上面的调查问卷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和教师每天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围绕作业进行教学活动。随着笔者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呆板,基本都以纸笔作业为主;有些教师布置的作业比较随意,作业没有进行很好的设计,有的知识内容还没有讲到,但已经在作业中出现,导致学生作业难度上升。因此教师需要对作业进行整体的设计,提升作业质量。
图5 教师对作业中的错题处理方式
图6 学生对作业内容的感受
课程往往被分解成具有结构化组织的一个个单元。在教学中,教师也往往根据知识体系,形成一个个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需要考虑课时的连贯性,应对整个单元的教学和作业进行整体的设计与安排,整合资源。
单元作业是为某个单元教学所设计的所有作业的总和[3]。单元作业设计具有目标导向性的特征,要进行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诊断反馈的功能[4]。单元作业设计既要考虑整个单元的要求,又要考虑作业设计与实施反馈,还要全面考量作业的目标、结构、题量、时间、难度、来源等要素。通过整体设计,实现单元作业的最优化,既能减少重复训练、过度训练现象,又能防止偏颇,对更好地促进单元教学目标达成、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提升学习质量均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写的《上海市高中化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为依据,以“电解质溶液”这一章内容为例,关于电解质溶液单元的内容水平要求见表2。
教师在进行该单元教学的时候,发现该单元的内容较多,不是几个课时就能够把本单元内容完成的。因此教师需要有整个单元规划的视角,知识点的学习与落实需要一定的顺序。
表2 电解质溶液单元内容水平要求
笔者通过一幅鱼骨图来表示电解质溶液单元作业设计的相互关系(见图7),其中每节课教授的内容不同,设计的作业内容与难度就不同。
图7 电解质溶液单元作业设计鱼骨图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课时的教学为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服务,每节课的作业内容及作业难度需要符合每节课的要求与目标,即为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应该分层次落实教学目标,最终达到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的完成。
例如,在电解质溶液单元中,“水解的应用”知识点要求的学习水平是C级要求,即需要达到运用与综合的程度。教师无法通过一节课就能让学生达到C级要求,而是需要通过3课时的学习及作业练习才能达到。我们来看同一个知识点对应的不同难度的题目。
知道(A):下列物质的水溶液,由于水解而呈酸性的是( )
A. Na2SO4B. Na2CO3C. HCl D. AlCl3
理解(B):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中,NH4
+浓度最大的是( )
A. NH4Cl B. NH4HSO4
C. NH3·H2O D. NH4HCO3
应用(C):除去CuSO4溶液中混有的Fe2(SO4)3,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
氢氧化物 Fe(OH)3 Cu(OH)2开始沉淀时的pH 1.5 4.2沉淀完全时的pH 2.3 6.7
在第一课时,需要落实“盐类水解的原理”这个知识点,设计的作业对应的难度应是知道(A)级别的题目,因为学生刚接触盐类的水解,作业需要匹配对应的课堂内容。到了第二课时,需要进一步学习“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作业对应的难度应是理解(B)级别的题目。到了第三课时,基本的知识与原理学习完成,处于应用阶段,设计的作业难度对应应用(C)级别的难度。
化学单元作业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精选试题,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不仅要考虑到知识点的复习与巩固,同时还要考虑到作业的适切性,能否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
不同的教师,针对同一个知识点,会布置不同的作业,什么样的作业属于有效作业呢?有效作业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5]。有效率指学生完成作业和教师评价反馈的时间效率;有效益指学生完成作业的最小代价付出以及在课程目标维度上的最好收益;有效果指学生完成作业后能够对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在电解质溶液这一单元中,针对基本概念“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一知识点,有3位教师分别布置了课后作业。
A教师:
复习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
B教师:
自编填空题:
电解质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电解质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教师:
完成下列填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A)
电解质:在水溶液_____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_____________。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____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_________。
对于同一个知识点,不同教师设计出不同的作业,哪一位教师设计的作业比较好呢?笔者认为是C教师设计的作业较好。首先需要学生写的字比较少,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且心理负担小;其次,对于学生容易错的地方采取关键词填写的方式,是“和”还是“或”?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对照学习,更容易进行概念的辨析。A教师设计的作业比较笼统,难以检查与反馈。B教师设计的作业,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只需抄写一遍即可,但不会进行对比学习。因此C教师设计的作业良好,属于有效作业。
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在电解质溶液单元中,对于“复分解离子反应方程式”这一学习内容,也需要达到C级要求,也许有教师在进行教学以及布置课后书面作业时,会给学生进行各种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练习,但学生还是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针对学生易错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实验室去做实验,例如:Ba(OH)2与H2SO4的反应、CaCO3与醋酸的反应等,通过实验来体验微观之美。学生一定会对这样的离子反应有着深刻的体验,效果比单纯的纸笔要好。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等化学核心素养。
如果教师在设计化学作业时,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实践性题目,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选修课、社团、寒暑假等时间布置一些趣味性的实验。趣味实验不仅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将学生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举例如下。
(1)厨房间的化学:结合所学的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用明矾和小苏打在家里自制灭火器,并录像作为作业;热的小苏打溶液与常温下小苏打溶液洗涤餐具的效果进行比较等。
(2)卫生间的化学:用pH试纸测我们常用的肥皂、香皂、沐浴露、洗发水、护发素等溶液的pH,解释为什么洗发水用好以后,使用护发素会使头发更加柔顺光滑。
教师实施单元作业时,需要精心设计书面作业,注重作业的有效性,提升作业质量,同时注意作业的实践性与趣味性,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学生会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提升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生很具有创造性,需要教师更智慧,想出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教学,更要想出各种各样的作业,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让我们的作业做到“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