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玲 徐颖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基于“三全育人”视角,从全员育人,协同化助推学生发展;全过程育人,科学化助推学生发展;全方位育人,一体化助推学生发展,探索性地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三全育人 高职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三全育人”理念应用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工作队伍薄弱,教育时间不足,教育手段单一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合力不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发挥。比如,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不少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视不够,一学期学完后仍然对心理健康知识一无所知;个别同学认为到心理咨询中心参加团体辅导、个别访谈等,就证明自己心理有问题,在同学中抬不起头等,以致对此类活动产生排斥心理,影响了辅导效果。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通常只开设在大一,而学生大二、大三正值学生大量进行专业学习、实训、实习和求职的关键期,易出现心理动荡,而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另外,也有部分高职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对心理健康教育不甚了解,在专业课教学、日常事务管理中涉及有关学生问题时,容易从行政手段等方式简单处理,无意中泄露了学生的个人隐私,以及为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带来隐患等等。而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缺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现状,因此,光靠心理咨询中心两到三名工作人员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部分授课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也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二)“三全育人理念应用于高职院校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把高校育人工作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当中,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其中,全员育人,就是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根据各自的岗位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全过程育人,就是要在学生在校的全部时间乃至更长时间上实施育人计划,通过系统设计、分步推进、全程实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成才成长,尤其是伴随着学习进程的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和载体创新,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校园引导与社区管理,集体培育和个体修养等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艺等全面发展。
陈家麟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中提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专门课程外,还应当从优化环境、寓于活動、统筹资源等途径出发。其观点被研究者普遍赞同。与当前党和国家提出的“三全育人”理念,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相契合。此外,高职院校由于其本身学制较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课时普遍偏少,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较少,因此,从“三全育人”理念出发,开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具有理论性,更具有应用性。
二、“三全育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总体规划
(一)基本思路
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为背景,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出发,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矫正性向发展性和提升性的转变,综合运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等途径,形成“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实现心理育人的全员化、全过程化、全方位化。
(二)总体规划
(1)通过“全员育人”,整合学校、医院、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育人资源,明确各方育人力量的主体责任,解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薄弱的问题,形成合力提高育人水平。
(2)通过“全过程育人”,探索设计贯穿高职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3)通过“全方位育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危机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制订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育人实施方案,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一)全员育人,协同化助推学生发展
抓队伍建设,分层打造专业化程度不同的心理育人队伍,协同化助推学生发展。根据学校不同育人主体的岗位特征和职责,引进校外资源,鼓励学生互助,形成“心理育人督导队伍(校外专家)”——_心理育人专业队伍”(学校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一‘心理育人骨干队伍”(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一。心理育人协同队伍(专任教师及管理服务人员等)—一‘心理育人互助队伍”(心理社团、班级心理委员)等五支特色心理育人队伍。
加强心理育人督导队伍建设。选聘优秀校外心理专家担任督导,每月召开一次督导会议,积极发挥心理育人督导队伍指导作用。
重点加强心理育人专业队伍建设。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教师赛课等方式,提升专业队伍的课程教学能力。加强专业队伍培训与督导力度,每年组织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参加心理咨询技术培训,强化专业队伍咨询服务能力。
加强心理育人骨干队伍建设。面向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开展针对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心态等内容的培训,与心理育人专业队伍实现紧密联动。
加强心理育人协同队伍建设。面向全体教职工通过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全校学生起好预防、干预、引导作用,有异常情况及时向学校报告。
加强心理育人互助队伍建设。每学期开展对学生心理骨干的朋辈心理辅导胜任力培训,提升学生心理骨干的工作水平。
在育人过程中,强调育人主体统筹协作,信息共享。联动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发展性和提升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转变,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
(二)全过程育人,科学化助推学生发展
将心理育人贯穿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根据其不同成长阶段,开展不同主题的分阶段教育,科学化助推学生发展。每学年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纵向关注学生的入学适应、成长提升阶段、生涯选择等重要阶段主题,使学生在学业发展和青春成长的每个特定阶段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怀。
针对大一年级学生,重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基础课进行集中理论学习,同时通过心理测评、新生适应辅导活动等促进新生适应。
针对大二年级学生,根据学生学习生活需求,开展主题工作坊或团体辅导,提升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以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生活,认识自我。
针对大三年级学生,针对其普遍在外顶岗实习和求职的情况,通过在线学习《大学生职场心理调适》等开放课程,提升学生职场心理应对能力。
(三)全方位育人,一体化助推学生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思想发展的系统培育工程,应当在校内营造全方位育人氛围,在整体教育中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结合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校园文化环境、志愿服务活动、专业课教学等,制订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育人实施方案,形成“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的五位一体心理育人模式,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一是优化课程教学,加强知识教育。修订完善现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进一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线课程,实施“混合式”、体验式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效性。
二是融入实践活动,营造育人氛围。围绕“525”心理健康日、10月新生心理导航月等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营造关注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结合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业实训等方式,加强学生的职场心理教育,实施心理育人;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舞蹈、篮球等社团活动,陶冶情操,营造良好心理育人氛围。
三是做好咨询服务,疏导成长困惑。以心理咨詢为主要工作方法,引进音乐治疗、沙盘治疗、情绪减压等手段,以提升学生自我心理调控、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等行为能力为着力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组织提升性辅导、发展性辅导和矫正性辅导。
四是抓好预防干预,防控心理问题。积极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的覆盖面和科学性。完善学生心理危机评估、筛查、预警、干预、处置五级工作机制;利用专题班、兴趣社团等渠道加强对学生骨干的心理健康和危机干预工作能力培训,保障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有效运行。
五是平台保障,促进助人自助。统筹校内外资源,利用大数据平台,加强与家长、社会组织的沟通联动。搭建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支持平台、院系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自助服务网络平台和大学生朋辈互助工作平台等四大平台,利用新媒体加强学生自助心理健康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三全育人理念出发,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既是高校开展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