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19-04-01 09:20余扬
现代交际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余扬

摘要:文学欣赏课程是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顺应高职技术教育不断改革创新的趋势,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改革可以从教学理念符合规律、教学内容贴近现实、教学方法创新求变、考评机制合理多样四方面着手,切实提高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 文学欣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3-0208-02

《文学欣赏》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依据专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的人文素养课程。为了顺应高职技术教育不断改革创新的趋势,也为了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改革总体思路

按照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精神,按照学院教学改革的要求,转变教育思路,更新教育理念,正确认识文学欣赏应当承担提高当代大学生文学素质、道德水平和智能發展的任务;文学欣赏的教学内容必须传承优秀文化成果, 有助人文素养的育成;文学欣赏课程的教法必须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

二、改革具体方面

(一)教学理念符合规律

(1)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文学欣赏》课程的实质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课程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在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还得尊重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帮助他们提高调控自我情感情绪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做任何事情时都是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健康积极独立的个性特征,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各方面都能得到持续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

(2)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因大多数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素质不高,如果完全抛弃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则无法达到教学目的。而如果重点放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经典作品的背诵上,那《文学欣赏》成了中学语文的简单重复,成了中学语言文字的补课。为此,不应仅局限于对学生运用文字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素质为重点。

(3)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认识。结合《文学欣赏》课程特色,教师要勇于对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己发掘文学内涵,自行内化建设文学素养,在课堂上建立多元“深刻对话”的理念和机制。不局限于教材内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维,徜徉在文学的殿堂里,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贴近现实

在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中,既要彻底转变教师“独角戏”“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又要避免混同大学中文专业学生注重文学史的逻辑、强调作家作品深入研究的教学难度把握,而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和审美的接受能力出发,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因而在文学欣赏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离不开文学作品的介绍,又不局限于作品,可以涉及大量文学以外的社会生活知识。另外,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应注重文学语言的审美性、文学体验的情感性,同时为切合高职学生的情感生活,可选用贴近其日常生活的教学文本,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欣赏的主动性。例如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除了文学的因素外,还包含了荒岛求生、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历史,欧洲的航海史,世界地理等多方面的学问。教师作为引领者应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文学不仅能丰富情感,也能丰富知识,这种发散思维方法的运用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创新求变

(1)创设情境法。建立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参加各类教学活动,有助于友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例如在讲解诗经爱情诗时,可以设定“我的爱情观讨论”,引导同学们开展讨论,有同学说向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有同学则说“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课堂气氛活跃;又例如在讲解宋词时,可以设定“宋词与人生哲理大讨论”,将经典宋词与成功智慧、处事智慧、爱情智慧联系起来。通过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不做任何评论,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享受,提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2)拓展阅读法。《文学欣赏》课程教学要特别强调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因为文学欣赏课程是以文本为基础,而有关研究表明,人们对任何新事物的接受和理解是需要主体不断构建的过程,即只有通过真实体验感受才能达到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自己对文学的欣赏过程。教师可以在讲新课的前一周,把即将要讲的文学篇目发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拓展延伸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关注点,并在课堂中谈谈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存在的疑问,并且不推崇学生直接读评论文章,以免相关的评论影响了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从而失去了开阔思维、积极思考、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长恨歌》一文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媒体上自主学习,查找作者白居易的资料以及《长恨歌》创作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很容易抓住作品的感情基调,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而对于教学内容中一些经典短小精悍的诗词,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声诵读,促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本的内容和意境。

(3)课前分享法。现在的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很分散,喜欢玩手机,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课前分享”,让每位学生在课前花五分钟左右将自己感触很深的一部作品分享给所有同学,并且要求阐述自己的研读心得,这样的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而且很好地实现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的愿望,使学生研读的过程性、体验性和文本钻研的深度都获得了很大的扩张,从而提升了课堂的效率,也能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4)小组探讨法。传统教学中学生主要以个人参与课堂,为了真正内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团队意识,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指导学生就某一个话题或课题,分组后利用非课堂时间互相研讨学习,形成研究成果(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例如,在讲授唐代诗歌时,先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路径,然后分专题让学生赏析诗人作品,形成研究成果,在课堂上各小组全员上台,团队讲解分享他们的研讨成果。又例如,在欣赏屈原《山鬼》时,由于诗词的画面感很强,可以给学生分配这样的任务——请根据你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山鬼的形象画。画好后让学生解释说明这样作画的原因,通过学生的阐述,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纠正不正确的理解,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地欣赏诗词方法。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使之有动力有兴趣有热情去学习。

(四)考评机制合理多样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文学欣赏》课程评价一般采用考卷的最终分数决定学生课程成绩,而考试内容也多以硬性背诵内容为主。此类评价机制难以体现学生能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需要注重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的多样化,逐步形成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考核形式和标准,包括上课考勤情况、课堂纪律、教学实践参与度(蓝墨云班课参与、相关实践活动参与)、读书笔记完成情况及期末考卷分数五部分,以多样化考核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习环节并终有所获,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考核比例:课堂考勤占比百分之十五,课堂纪律占比百分之五,活动参与度与读书笔记完成情况各占百分之十五,而期末试卷成绩占百分之五十。期末试卷的题型将以考核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为目的,以主观鉴赏题、文学写作题为主要题型。

总之,文学欣赏课程作为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欣赏作品能力的培养形成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不断深化高职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文学涵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宏杰.高职文学欣赏课程研究[J].戏剧之家,2014(9).

[2]王丁.文学欣赏课教学理念与改革探析[J].新西部,2013(1).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