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三“读”

2019-04-01 06:22周益凤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9年2期

周益凤

[摘  要] 初中数学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所以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本,还要自己也能“读”懂学生,“读”懂后进生的心理,让他们收获成功. 同时,教师也要能“读”懂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在教学时才能抵达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关键词] 读懂文本;读懂后进生;读懂认知状况

“读”是一个过程,“懂”是一个结果. 初中数学着重于学生素养的形成,过程对于数学的学习来说尤显重要. 三“读”将数学学习的过程进一步细化,更有利于他们习惯的养成与能力的提升.

“读”数学文本信息

说起阅读,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语文与英语的阅读,它似乎与数学没有多大的联系.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根本没有阅读的必要,会做就行. 因此,当他们看到较长的题目时就无所适从了,面对这么多条件,他们不知该如何取舍.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过程的推进、数式的演算、公式的运用、逻辑的推理,却忽略了对文字的理解. 长此以往,就会让学生有这样的误解,即看得懂文字,就理解了题目,理解了题目,就可以开始解题了. 其实,数学也有自己的语言,有这个学科特有的表达方式,学生要能“读”懂其中的弦外之音. 由此可见,数学教学离不开“阅读”. 学生要能读出题目中明摆着的已知条件,也要能读出文字中隐藏的未知条件. 学生还应从文字的表面读出题目中所要运用的原理、公式、数学思想方法等.

比如这道题: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a的值是多少?学生要读出关键词“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同时明白有相等的实数根就意味着Δ=0,即Δ=22+4a=0,解得a=-1. 对于这道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题目主要考查的是什么数学公式.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即Δ=b2-4ac. 这些都要让学生从题目中慢慢地“读”出来. “读”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相等的实数根”“不相等的实数根”会有什么不同?在“读”的时候,学生会想到以下相关知识,即当Δ>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 学生“读”懂了题目,做起题来才会轻而易举. 可见,培养数学阅读能力应成为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步骤.

由此可见,数学阅读首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题意. 教师可以把数学阅读分为粗读和细读. 粗读是快速读完题目,大概地知道题目的要求是什么. 接着,学生要进行细读,并在细读的基础上品味题目中每一句话所蕴含的数学知识,顺便进行知识的迁移. 其实,数学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推理思维能力. 因为阅读的时候,学生在思考每一句话的意思时,大脑就已經在思考由已知怎么得到未知了,这就在无形中锻炼了个人的推理能力,能帮助他们成长. 随着日积月累,他们的能力也就加强了. 其次,要读出数学蕴含的思想. 例如讲解“已知二元一次方程组2x+y=7①,

x+2y=8②, 则x-y=______, x+y=______”这道题时,学生大都会运用代入消元法先求出x与y的值,再求出x-y与x+y的值. 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读”两个方程,想想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学生认真“读”题后会发现这样的方法,即由①-②可得x-y=-1,由①+②可得3x+3y=15,于是得到x+y=5. 很明显,学生读出了“整体思想方法”,即运用整体思想方法来求解问题.

“读”文本是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初中数学教师不应该只懂数学,也要有很好的人文修养. 只有自己站得高,才能带领学生望得远. 教师自身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强,就会将文本的信息进行重构与梳理,这样学生读起来就会容易一些、顺畅一些.

“读”数学后进生心理

后进生是数学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代名词. 抛去智力因素,“好”和“不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每一个后进生的心里都有一个优生梦. 对待他们,教师要多多鼓励、指导和肯定,他们每一次的进步对于别人来说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大的进步. 学习上,教师要与他们多交流,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见解. 在生活中,教师要给予他们关爱,有的孩子因为一时冲动,导致厌学,此时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适时地进行引导.

教师要能“读”出后进生“后进”的原因. 比如有的学生之所以后进,是因为习惯不好,与智商没有关系. 而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基础上,在家长的配合下,逐步改变现状. 教师在帮助学生的同时,也要积极指导学生的家长. 还有的学生之所以后进,是因为先天的学习能力有问题,所以教师要着力培养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特长,比如画图、计算、动手、书写的特长,争取掌握一技之长,立足未来社会. 大多数后进生都经历了一些比一般学生多得多的痛苦,比如教师的冷嘲热讽,同学的冷眼相看,家长的漠然视之……这些都会使他们变得自卑,有的甚至自我抛弃. 教师对待这类学生不能急,也不能拿全班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对他们的要求应该立足于他们的学习实际,让他们可以完成. 有些后进生不愿意在班级回答问题,于是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以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

比如下面这道题:如图1,在☉O中,∠ABC=50°,则∠AOC等于多少度?

对于后进生来说,教师要帮助他们读题. “读”的过程就是与学生交流的过程,教师站着,学生坐着;教师读着,学生听着;学生画着,教师看着. 教师要先让学生“读”出哪个是圆周角,哪个是圆心角,并一步一步地“读”懂他们的心理(基础差,怕学). 接着让后进生说出“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心角是圆周角的2倍,所以∠AOC=2∠ABC=100°”. 在这道题的启发下,他们能总结出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这样,后进生就有了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后进生也是班级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着整个班级的数学状况. 所以教师要带着对他们关爱的心,“读”出他们的心里所想,从而“读”出他们在数学上的潜力.

“读”数学认知状况

有些教师在接管一个新班级时,总是以一两个学生的数学学情来推断整个班级的数学水平,这其实是极端错误的. 教师只有在备课、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之上,才可能“读”出学生的認知水准.

数学教师要“读”出班级的整体数学学习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学生分层,然后一层一层地去“读”. 需要强调的是,分层,只是将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进行分类,而不是歧视他们. 这个分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要根据学生每一个章节的学习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 分层,不宜大张旗鼓地给予公示,比如谁在A层,谁在B层,但教师需要知道,每个学生则只知道自己的. 这样做可以充分尊重学生,防止部分学生“破罐子破摔”. 所以分层的关键应该把重点放在促进不同类型的学生全面发展上,放在让每个学生的心理更健康的发展上,而不是成为单一追求成绩的一个手段.

所以教师在分层时,要“读”出每个学生在每一个数学章节的认知水平,然后自己在心里给学生做一个隐性的分层. 课堂教学时,教师设置的教学活动要由低到高渐渐发展,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所以,隐性分层教学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能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比如,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A,B,C,D四组,A组的几个同学除了常规作业外,每周再布置一些中考压轴题让他们独自完成,有疑难之处教师可做个别辅导. D组的几个同学每次作业要求完成三分之二,即只做基础题、概念题,教师要面批面改,然后让A组的学生再给他们疏通一遍. B,C两组中一组是中等偏上,另一组是中等偏下. C组同学允许每次作业中有1或2道题不做,B组则要求全部完成. 作业评讲主要选B,C两组的典型错题进行讲解. 但课堂教学为了让所有同学都参与,教师要在心中分层,一些概念、基础题则应由D组同学口答. 比如,让学生在讨论用公式法解某个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1)这道题中的a,b,c分别是什么?(这个问题可由D组学生回答)(2)b2-4ac得多少?(这个问题可由C组学生回答)(3)求根公式是什么?(这个问题可由B组学生回答). 总之,教师要根据情况设置“面向全体学生”“提升班级优秀生”“扶持班级学困生”三条线索,在课堂容量上“读”出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

结束语

“三读”是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个可行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逐步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过去,我们总是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盲目地做题、提速,使学生享受不到过程的乐趣,但“三读”是一个整体,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一种策略,指向了学生的内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