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艳 孙丹丹 高中敏
郑州人民医院,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低分子肝素是分子量相对较低的抗凝剂,为辅助溶血栓药和抗凝血药,主要用于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栓塞的预防中,还可作为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时体外循环的抗凝剂,为患者的血液循环起到重要促进作用,进而促进患者康复[1-2]。有研究表明,在推注低分子肝素的过程中,不同的推注时间会对患者注射部位的疼痛和出血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3]。为降低推注过程中患者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本文将120例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患者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推注时间,并就3种推注时间对患者的疼痛和出血情况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11月收治的需进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的患者中选择120例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用药前肝肾功能、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最近3个月内未接受过其他抗凝剂治疗;均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者;本次治疗前使用过华法林等抗凝药物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有出血性疾病者;精神或意识障碍者;妊娠期妇女;对本研究所用肝素注射液过敏者[4]。随机将患者分为A、B、C三组,各40例。A组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45.24±6.41)岁;心肌梗死12例,脑梗死17例,肺栓塞11例。B组男14例,女26例;平均年龄(44.27±6.15)岁;肺栓塞10例,脑梗死16例,心肌梗死14例。C组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5.36±6.08)岁;梗死18例,肺栓塞12例,心肌梗死10例。三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为避免试验结果因护士注射技术有差异而出现偏差,本次观察三组患者的低分子肝素注射均由同一位护士完成,护士在本研究开展前已经过严格培训,且对3种不同注射时间的推注操作技术均把握良好[5]。所有患者所用注射液均为依诺肝素钠注射液(生产企业: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批准文号:H20150076,规格:0.6ml:6 000A×aIU×2支/盒),于患者腹壁皮下注射,每次剂量均为2 500A×aIU,1次/d。护士对患者即将注射的部位进行消毒,注射时,将注射器中的空气排出,一只手用适当力度捏住注射区域的皮肤,使之形成一个略微凸起的褶皱;另一只手使注射器的针头与褶皱最高点垂直,将针头刺入患者皮下,一般情况下进针1cm左右。可根据不同患者的皮肤脂肪厚度确定适合的进针深度,既要防止进针深度过浅刺入皮内从而导致患者注射部位疼痛或出血,又要防止针头刺入皮下脂肪较少的肌层进而导致患者出血面积过大、血肿。按本文选定的时间给予各组患者注射:A组10s推注完注射液,之后垂直拔除针头,并放松捏起的褶皱;B组推注30s后拔针和放松褶皱;C组推注10s,且在注射液推尽后将针头在患者皮下停留10s,之后才拔针以及放松褶皱。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患者注射药物48h后的皮下出血发生率;评估三组患者注射部位的疼痛情况,用VAS评分法[6]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分值为0(无痛)~10分(疼痛剧烈),患者所得分数越高,说明疼痛情况越严重。
2.1 三组患者的皮下出血发生率比较 B组与C组的皮下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5.00%、22.50%,均小于A组的5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的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三组患者注射48h内的出血率对比〔n(%)〕
注:B组与A组出血率比较,χ2=6.37,P=0.01;C组和A组出血率比较,χ2=7.68,P=0.00;C组和B组出血率比较,χ2=0.06,P=0.79。
2.2 三组患者的注射部位疼痛评分比较 A组患者的注射部位疼痛评分为(3.25±1.06)分,B组为(1.20±0.64)分,C组为(1.08±0.52)分。B组和A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P=0.00);B组和C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P=0.06);C组和A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P=0.00)。
低分子肝素在临床溶栓和抗凝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同的药物注射时间会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不同,为寻求一种更加高效的推注方法,本文将需采用低分子肝素溶栓或抗凝治疗的患者分为三组,药物的推注时间均不同。经对比分析,发现推注时间为30s时,药物进入患者皮下的速度减慢,在机体皮下局部的堆积情况较少;此外,推注时间长可降低注射器的压力,对患者皮下周围组织的损伤程度较小,更有助于机体吸收肝素[7]。注射液推注完毕后将针头停留在患者皮下10s可有效防止拔针时针尖残留的低分子肝素进入患者的浅表皮下组织,进而使注射治疗对患者的局部刺激较小,从而减少患者注射药物后皮下出血情况的发生,患者的疼痛程度也随之较轻[8]。在10s内将药液推注完毕并拔出注射器容易导致针尖残留的药物进入机体浅表皮下组织,且由于注射时间较短,在推注过程中所产生的压力较大,容易对机体皮下周围组织造成损伤,患者注射部位出血的发生率较大,且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较为明显的疼痛感。本文结果显示,A组患者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和C组的出血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A组患者的皮下疼痛评分高于B组与C组(P<0.05),而B、C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注射液进行抗凝和溶栓治疗时,注射器推注30s或者注射器推注10s并停留10s后再拔出针头的方法比推注10s后就拔出针头的效果更好,患者注射部位的出血率更低,疼痛程度较轻,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