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黎黎 黄永汉
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广东省佛山市 528000
有数据表明,全球范围内不孕不育的发病率是15%,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日益恶化、晚婚晚育人群的增加,相信这一比例仍会有进一步提高。在中国,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等各种综合因素,导致国内不孕不育人群逐年增长。广东作为人口大省,不孕不育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而佛山作为制造业重镇,外来人口一直是支撑着佛山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年轻人很多都面临着不孕不育的问题,而非梗阻性无精子症作为男性不育症最棘手的病症,理应花费更多的时间及精力去研究。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在本中心确诊为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患者的染色体及Y染色体AZF基因微缺失分布情况。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9月在我院生殖中心就诊的239例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平均年龄32.44岁(21~50岁),不育年限4.21年(2~15年),全部患者经3次或以上精液分析示离心沉渣未见精子,经睾丸穿刺或睾丸显微取精手术证实睾丸内未见精子发生,确诊为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回顾性分析此类患者的染色体及Y染色体微缺失情况。
1.2 方法 对本组239例患者中各种异常的染色体核型或基因微缺失情况进行百分比统计,分析各种类型分布情况。
2.1 染色体异常类型及分布 239例患者中,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12.97%(31/239),见表1。
2.2 染色体多态性类型及分布 239例患者中,染色体多态性发生率为23.85%(57/239),见表2。
2.3 Y染色体AZF基因微缺失类型及分布 239例患者中,AZF基因微缺失发生率为10.46%(25/239),见表3。
据统计,正常人群中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为0.38%,染色体多态性的发生率为2.6%,而本中心数据显示,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染色体异常及多态性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均明显增高,异常发生率为12.97%,多态性为23.85%,Y染色体AZF基因微缺失的发生率为10.46%。
表1 染色体异常类型及分布
表2 染色体多态性类型及分布
对染色体异常情况进一步分析,发现克氏综合征与相互易位属于最常见的两种异常类型。239例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当中,克氏综合征占比5.44%,在所有分型中占比最高,其次是染色体相互易位,一旦出现将可能破坏其易位区段上具有调控精子发生功能的基因,导致生精功能障碍。
表3 Y染色体AZF基因微缺失类型及分布
笔者还发现很多染色体多态性,最常见是Y染色体多态性,包括大Y小Y以及Y染色体倒位,这三种类型在染色体多态性中占了一半。大Y染色体不仅只是多态性,而是引起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原因,Y染色体长臂上高度重复的与精子发生相关的基因,可造成生精障碍或精子发育畸形。刘芳等[1]认为小Y染色体由于生精基因的丢失诱发男性不育症,例如AZF基因微缺失造成的无精子症或少精子症,该学者分析了52例小Y 染色体患者,其中有21例无精子症及11例少弱精子症, 均为生精障碍造成的不育, 证实了上述观点。Y染色体倒位也可能导致Y染色体局部的基因发生微缺失,最后出现生精障碍。
由于染色体的碱基配对重组机制,使得Y染色体AZF C区缺失的类型对于睾丸生精所产生的影响有很大差异:AZF C区部分或完全缺失,生精功能可能从完全正常至生精障碍。因此有国外学者认为AZF C区是决定男性生殖与遗传的关键点[2]。国内对于Y染色体AZF基因微缺失的检测也越来越普及[3],WU等[4]通过研究发现国内汉族不育人群的Y染色体AZF基因总体缺失率为9.9%,本文发现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当中,Y染色体AZF基因微缺失的发生率为10.46%,C区缺失占比最高,几乎占所有缺失类型的一半,在所有病例当中占比为5.02%。
本文入组病例全部经过睾丸穿刺或睾丸显微取精手术证实睾丸内没有精子发生,故只能选择供精进行辅助生育治疗。在克氏综合征患者中,也有一部分患者可能形成正常的单倍体配子,国内外已有多次报道在此类患者的睾丸中找到精子用于辅助生殖技术,成功生育染色体正常的后代[5],只需要女方在孕期加强产前检查及诊断即可;对于染色体易位不育的男性,如患者有精子,则可利用FISH技术评估异常精子比例,从而初步判断生育异常后代的风险,将风险如实告知患者,由患者自行选择行PGD或供精辅助生育治疗;对于染色体多态性的不育男性,大多都有精子,其生育后代发生流产或畸形胎儿的概率较正常稍高,进行知情同意后可接受常规辅助生育治疗;对于Y染色体微缺失的不育患者,因Y染色体异常肯定会遗传给男性后代,使其后代不得不面临同样的生育难题,故可将此后果如实告知患者,由患者自行选择PGD选择女性胚胎移植,或常规辅助生殖助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