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向前
解放军第一五二中心医院感染科,河南省平顶山市 467000
乙型肝炎属于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因感染乙肝病毒而发病,大约有25%的患者病情会转变为肝硬化,若不及时给予有效诊治,肝硬化失代偿期会出现严重腹水,患者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5年内,肝硬化失代偿期死亡率大约为80%,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发生腹水症状的可能性为75%,其中难治性腹水占8%左右,疾病预后较差。目前治疗此疾病多给予药物治疗,但有关恩替卡韦联合前列地尔药物治疗效果临床仍然存在一定争议性。为此,本文探讨二者联合应用的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3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80例,用1∶1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3~59岁,平均年龄(43.4±3.2)岁,病程2~16年,平均病程(9.5±3.4)年;研究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33~58岁,平均年龄(43.5±3.1)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9.6±3.2)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选择标准 (1)入选标准:①患者均满足《肝衰竭诊疗指南》中疾病判定标准[1];②均知晓此次诊治方案,并签字同意;③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会批准后实施。(2)排除标准:①合并除腹水症状之外的并发症;②合并严重腹腔感染、消化出血、肝肾综合征等症状;③急性肝衰竭;④恶性肿瘤者;⑤因自身免疫性肝病所引发的肝衰竭者;⑥妊娠、哺乳患者;⑦精神、智力障碍者;⑧中途脱落研究者。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枯黄、茵栀黄、还原型谷胱甘肽、门冬氨酸鸟氨酸、促肝细胞素等退黄、降酶、保肝等治疗。按照患者疾病状况补充血浆、白蛋白,肝性脑病患者接受抗肝昏迷干预,腹水症状则给予氢氯噻嗪利尿、呋塞米、螺内酯等治疗,利尿剂按照患者尿量进行调整。研究组接受恩替卡韦(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141,生产单位: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和前列地尔(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3022151,生产单位:杭州澳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治疗,0.5mg恩替卡韦,1次/d,口服;10μg前列地尔和100ml葡萄糖注射液5%混合后,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接受恩替卡韦治疗,使用方法和研究组恩替卡韦药物使用方法一致。
1.4 指标判定 治疗效果依据和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判定[2],显效:体征、症状明显好转,肝功能指标降低≥50%,少量腹水;有效:体征、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指标降低<50%,超声检查显示其液性暗区厚度大约降低50%;无效:未达到显效、有效标准,或治疗途中死亡。治疗前1d、治疗后3d各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液5ml,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肝功能指标(AST、Alb、TBil),并比较。
2.1 治疗效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8.823 5,P=0.002 9。
2.2 肝功能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ST、Alb、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则为腹水,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若不给予有效控制,部分患者会发展至难治性腹水[3]。肝硬化时,肝血流淤滞、肝细胞坏死、肝胆管排泄异常,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出现腹水时,缺乏循环血容量,降低肾血流量,引发肝肾综合征。所以,治疗时改善肾脏血流和肝脏微循环,确保肝细胞膜完整,可减少或预防肝硬化腹水。
表2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本文中纳入80例患者分两组讨论后,接受恩替卡韦联合前列地尔药物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肝功能指标均优于仅接受恩替卡韦药物治疗的对照组优,提示联合给药应用价值更大。肖瑞秀学者[4]曾在研究中纳入100例患者分组探讨,经药物干预后,接受恩替卡韦联合前列地尔药物治疗的患者疗效、肝功能指标均优于单一给药治疗的患者,提示联合给药在改善腹水、肝功能上效果更显著。本文与之相比,其结果相符。前列腺素属于前列腺素E1脂微球制剂[5],对肝肾血管有选择性扩张作用,血管阻力得到降低。此外,给药后,对肝血管受体和肝细胞膜产生作用,血小板释放和聚集得到抑制,避免血管中凝血,让血栓素A2和前列腺素I2保持平衡,扩张血管,改善肝脏循环。降低氧自由基,调节肝脏代谢,促进肝细胞再生。前列地尔对病灶部位有靶向作用,改善微循环障碍,修复和保护脏器细胞,让脏器功能持续保持正常,远期疗效突出。因此联合恩替卡韦与前列地尔药物更有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采用恩替卡韦联合前列地尔药物治疗,肝功能改善更为明显,疗效突出,应用价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