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波 刘姝 甘丽 张哲 郭安国 熊明清杨华 郭妮妮 蒯婕 傅廷栋 周广生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近年来,除油用外,油菜的菜用、饲用、肥用、花用和蜜用等功能被不断开发和整合,大大提升了油菜的种植效益[1~3]。通过研究、示范和实践,形成了多种利用模式,并建立了相应的技术体系。
我国油菜种植优势区域主要包括长江流域冬油菜区和北方春油菜区。一般以收获菜籽为目的的油菜,在我国长江流域的冬油菜区,播种时间为9月下旬10月初,初花期为3月初,终花期为4月初,收获时间为5月上中旬;在西北和东北地区的播种时间为4~5月,花期为7~8月,收获期为9月。
油菜在用作蔬菜、饲料或者绿肥时,播种期弹性大。南方油菜秋季可正常播种,如果茬口迟(湖北11月中旬以后),可避开严冬,于次年2月初播种,至4月下旬,鲜草量可超过1 500 kg/667 m2。西北、东北,可在小麦或其他早熟作物收后 (7月下旬8月上旬)复种油菜。山东济南,3月中旬播种绿肥油菜,5月中旬开花,5月20日左右翻耕作绿肥 (667 m2产量约2 000 kg),6月上旬可以移栽水稻。有研究表明,在油菜薹期收获一次菜薹,管理得当,最终的菜籽产量与对照(不收菜薹)没有显著差异[4]。
基于以上油菜种植的基本规律,我们总结出来了油菜的多种多功能利用技术模式。如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油菜可在9~10月播种,12月到次年2月摘菜薹1~2次,3~4月观花、养蜂,5月收获菜籽。而在畜牧业发达地区,可在终花期后收获作为饲料,或者根据当地养地需要,翻耕作为绿肥。对于北方地区而言,可根据当地实际需求,选择春播或者夏播。春播油菜一般是在4~5月播种,5~6月可陆续摘取油菜菜薹作为蔬菜销售,7~8月观花、养蜂,之后可以选择和南方地区相同的模式。夏播油菜(麦后复种油菜)一般在7月下旬播种,9月可摘取油菜薹作为蔬菜销售,10月观花、养蜂,花后收获饲料或翻耕作绿肥。
将以上利用方式进行排列组合,即可因地制宜开发出多种多功能利用模式。当前我国不同种植区域结合区位特点、产业结构和市场发展需求,规模较大的模式包括云南罗平的 “花用+油用”模式、安徽桐城的“菜用+油用”模式、重庆开州的 “菜用+花用+油用”模式、重庆巫溪的“花用+蜜用+油用”模式等[3]。
油菜在我国用作饲料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直到1999年傅廷栋将这一技术引入到西北地区,油菜饲用开发才受到多方好评。西北、东北地区麦后复种饲料油菜技术是在小麦 (早熟马铃薯、鲜食或青贮玉米及瓜、菜等)收后到冬前2~3个月的农田空闲时间,种植以收鲜草为目的的专用饲料油菜,该成果分别于2000年和2003年通过了甘肃省和农业部的成果鉴定[5]。麦收后到严冬只有 2~3个月(8~10月)生长时间,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早播种。早播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促进油菜生长,提高饲料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麦后复种的饲料油菜产量下降[6]。由于生长时间短,又以收获营养体为目的,因此必须加大密度,才能获得高产。667 m2播种量以1 kg左右为宜[7]。
对于正常播种季节的饲料油菜,一般按照常规管理即可。适时收获是提高饲料油菜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关键。研究表明,饲料油菜最佳收获期为终花期[1]。
围绕饲料油菜的利用问题,目前在种植、饲喂和青贮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已经形成了较多的技术成果[1]。
饲料油菜饲喂种公牛(湖北省畜禽育种中心杨华供图)
研究表明,油菜不仅是世界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还可以在蕾薹期采收油菜薹作为蔬菜食用,油菜薹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在常规栽培条件下,长江流域油菜薹采收时间为1月底2月初至2月底3月上旬,30 d左右,正值低温季节,无需喷洒农药,适宜作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在春节前后摘一次油菜薹,可解决春节前后蔬菜供应相对较紧张的问题,对产量没有影响甚至有增产作用,实现一种两收,产值一般为传统油菜种植的2倍,可大幅度提高油菜种植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户种植油菜的积极性[4,8~10]。
甘蓝型油菜“一菜两用”生产区域宜选择城郊两熟制油菜产区,并选择生育期较短、年前发棵抽薹早、冬发春发能力强、品质优良、分枝能力强、叶柄较短、蜡粉少、主茎粗细适中的“双低”油菜甘蓝型品种。在长江流域,油菜如采用育苗移栽栽培模式,则以9月上中旬播种育苗、10月上中旬移栽为宜;如采用直播栽培模式,则以9月中下旬播种为宜。为平衡上市,可根据品种生育特性调整油菜播种期,使优质油菜薹在春节前后上市。适当提高施肥水平,施足底肥,可667 m2施复合肥 40 kg(45%)、硼砂 1 kg作为底肥[9]。直播油菜在定苗后或移栽油菜在活棵后,可667 m2追施尿素4~5 kg, 抽薹前667 m2追施尿素4~5 kg,氯化钾 4~5 kg,摘薹前 2~3 d 可 667 m2施尿素 4~5 kg。 当菜薹高达25~30 cm时,可摘薹15~20 cm[1]。摘薹时间不能迟于2月15日,以免影响菜籽产量。摘薹时要把握 “薹不等时、时过不摘”的原则。摘薹时宜选用不锈钢刀具斜割,于晴天、无露水时分级分批采摘,密封后装袋,以提高油菜菜薹的外观品质、延长菜薹储藏时间。油菜薹采摘后,顶端优势消失,因此分枝增多,田间通风透光稍差,菌核病可能偏重发生,故而应及时进行菌核病的测报与防治[4]。油菜菜薹除可做新鲜蔬菜外,亦可通过风干、腌制等技术加工成各种风味的食品,与同类的白菜、芥菜等原料制作的食品相比具有保绿、味甜、香脆等独特风味。
襄阳市农科院油菜薹采摘现场(襄阳市农科院白桂萍供图)
我国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就有关于油菜作为绿肥的研究报道[12]。与传统豆科绿肥相比,油菜用作绿肥优势明显[13]。结合当地大宗农作物的轮作特点,适当种植绿肥油菜,按需培肥地力。以冬油菜为例,宜选用本区域审定的年前生长快速的早熟油菜品种;及时做好播种准备工作,确保前茬作物收获后,可立即抢播绿肥油菜,以充分利用年前有限的温光资源,增加年前生长量。油菜播种期弹性大,如遇不良天气播期过迟,不能出苗,则可在来年2月初播种。播种时,667 m2用5.0~7.5 kg尿素作底肥,其他生育期无需追肥,可达到鲜草产量2 000 kg/667 m2的高产要求。适时翻压还田,研究表明绿肥油菜一般在盛花期翻压能达到最大肥效[14],当然,翻压还田的时间应优先满足农作物的茬口安排。后茬作物如为水稻,则需在播栽前10 d左右,结合翻耕整地,将油菜鲜草粉碎翻压还田;后茬作物如为玉米等旱地作物,在播栽前完成油菜鲜草翻压还田即可。
用作观光的油菜,其栽培技术与榨油用油菜基本一致。由于油菜花色相对单一,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培育彩色油菜花,目前形成了白花、橙花、紫花、红花等系列品种[15,16]。 观花旅游地区利用这些彩色油菜花品种,搭配不同农作物,结合当地地理、历史和人文环境等设计图案,形成一幅幅大型艺术画,大幅提升了观赏性和艺术性,吸引大量休闲观光游客[15]。近年来,彩色油菜花种子价格居高不下,供不应求,彩色油菜的选育与繁种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
油菜蜜用多以蜂农自发利用为主,在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和北方春油菜区都有推广,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3]。栽培措施会影响油菜开花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花蜜产量。值得重视的是,油菜花期,特别在油菜花的中后期,由于气温升高,病虫害孳生,各地喷洒农药较多,往往引起蜜蜂农药中毒,蜜、粉污染,影响蜜蜂采集安全和蜂产品质量,不利于蜜蜂更好地为油菜授粉增产[17]。因此,作为蜜源用的油菜,要选用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尤其是在花期,要严格控制好农药使用,以保证蜜蜂和蜂蜜安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油菜多功能利用模式将日益丰富,技术体系也将日趋成熟,种植效益将进一步得到提升。把油菜的全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进行全产业链开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确保我国油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