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川,席春奕,向娟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611130)
生姜为一种传统的调味蔬菜,也是近些年逐渐兴起的一种重要时令蔬菜。四川为生姜传统产区,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万hm2左右。由于在多年无性繁殖中生姜外植体集聚了大量的病毒病菌,加之产地连作现象突出,栽培土壤中致病真菌、细菌逐年富集,致使生姜栽培过程中常出现严重的姜瘟、茎腐病等土传病害,生姜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常导致生姜种植者遭受极大的经济损失。本项目立足四川生姜产区技术需求,从优化栽培环境入手,通过对种植区域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和土壤有益微生物菌群的完善修复,提高土壤的活力和生产力,从而寻找遏制生姜主要土传病害发生蔓延的园艺方法。
针对生姜土传病害逐年加剧的现状,近年来产业界和科研工作者不断创新农艺措施和栽培模式,以期提高生姜抗病能力、品质及产量。相关研究表明,通过组织培养脱毒技术提高种源质量,可减少甚至免除姜瘟病和茎腐病为害[1],使姜的增产幅度达到30%以上[2,3];采用与非寄主作物轮作,3 a后可使生姜发病率由29.5%下降至5.3%,水旱轮作3 a,基本无病株出现[4];采用“姜—稻—姜—稻”的栽培模式,连作障碍被有效克服[5]。上述成果主要在种源质量和栽培模式上进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遏制生姜土传病害和提升产量、品质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土壤调理对比试验,寻求遏制生姜土传病害发生蔓延的较优方法,对引导姜农开展减肥减药的绿色生产,完善生姜病害综合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试验所用土壤微生物调理剂为自成都龙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购的高浓缩土壤益生菌菌肥:中霖有机肥、如金菌、沃丰康,所用肥料为自成都龙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购的迈格沃、多欧、力欧、蚯蚓粪、撒可富、三元复合肥(N∶P2O5∶K2O=15∶15∶15)。
田间试验用种是从川南沐川种姜产区收购的四川生姜地方品种四川竹根。按每667 m2350 kg备种,按每667 m2用量300 kg进行播种。种姜播前在成都坝区的改良姜窖中进行窖藏。贮藏前,经拣选剔除了机械损伤创面较大、姜块表面有霉菌孳生或已有感病症状的姜块,用三乙膦酸铝和乙蒜素混合液浸种阴干困姜后入窖贮藏。
以不同土壤微生物调理剂和肥料进行组合形成4种处理,每种处理田间设置3次重复共12个试验小区,每种处理总面积667 m2,每个试验小区面积220 m2,试验小区田间随机排列,每个试验小区按间距60 cm起挖生姜播种沟。
4种处理方式具体为:T1处理:“迈格沃+多欧+力欧+中霖有机肥”组合,按667 m2迈格沃5 kg,多欧20 kg,力欧10 kg,中霖有机肥200 kg用量标准进行处理,将迈格沃、力欧、多欧、中霖有机肥混合均匀后,平均分配至54条播种沟,均匀撒施并与土壤充分混合后下种;在生姜一次分蘖期和二次分蘖期以播种沟撒施方式2次追施力欧肥各5 kg,撒施追肥后培土。
T2处理:“天脊沃丰康+撒可富”组合,天脊沃丰康按81 kg/667 m2用量标准以底肥方式施入,处理播种沟54条,每沟用量1.50 kg,撒施后与土壤混合均匀再播种覆土;在生姜第一、二、三次分蘖期选择雨前天气667 m2分别用撒可富15、20、15 kg进行追肥,追肥后培土。
T3处理:“如金菌+蚯蚓粪”组合,按每667 m2蚯蚓粪用量2 t、如金菌用量2 000 mL标准进行处理,将蚯蚓粪均匀撒施入播种沟54条,每沟用蚓粪37 kg,经称质量计量后撒施,撒施后播种,播后播种沟及种姜喷施如金菌100倍液处理,喷施后覆土;在生姜一次分蘖期和二次分蘖期以叶面喷雾方式按1 000 mL/667 m2用量标准,分别追施如金菌400倍液2次,叶面喷雾后培土。
对照 CK:三元复合肥(N∶P2O5∶K2O=15∶15∶15),按80 kg/667 m2用量标准以底肥和追肥方式进行处理,其中底肥667 m2用40 kg,处理播种沟54条,每沟施入三元复合肥0.74 kg,与土壤混合均匀后播种覆土;在生姜第一、二、三次分蘖期选择雨前天气667 m2分别用三元复合肥 10、15、15 kg进行追肥,追肥后培土。
以此4种处理作为生姜栽培地的土壤调理和施肥方案,在播前和生姜生长旺盛期分别进行土壤微生物菌群修复和肥力补充;播后调查生姜萌芽出苗状况、不同时期生姜主要病害姜瘟病发病率、生长势及后期产量等田间试验数据,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寻找4种方案对生姜病害防控能力和生长势影响的差异。
试验于2017年5~10月在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崇州羊马试验基地进行。针对成都坝区气候的特殊性,田间处理及播种在5月5日完成,播种密度行距60 cm,株距20 cm。生姜播后出苗前,每个试验小区随机抽取了5条播种沟作为试验研究阶段田间调查对象,每个调查对象随机划定5 m的播种沟段作为田间数据采集标的。数据采集标的确定后,插入田间标识牌,对数据采集标的进行固定,以确保田间调查数据的可比较性。
①出苗率数据收集 根据播种密度,每个调查沟段应出基本苗数为25株。5月25日至6月15日期间,以每10 d调查一次的方式开展了3次出苗率调查。针对每段调查沟段调查统计已萌芽出土的单株数量;同一处理的各调查沟段已萌芽出土的单株数量经加权平均得出该处理的平均出苗数,根据平均出苗数和应出基本苗数,得出该处理的出苗率,以此分析不同处理对生姜萌芽的影响。
②生长势调查 6月20日至7月30日期间,以每20 d调查1次的方式进行3次生长势调查。采集了分蘖数、植株高度、茎秆直径等反映生长状况的数据。生长势调查标的为每条调查沟段中随机抽取的单株(丛)5株,首次确定调查单株后挂牌标识以固定调查对象。调查单株中选择最高单枝记录植株高度和茎秆直径。经加权平均得出该处理的平均分蘖数、平均株高和平均茎秆直径。
③感病率调查 7月25日至9月5日,以处理小区为调查对象,每20 d调查一次,进行3次姜瘟(生姜腐烂病)发病情况调查,采集了感病株数田间数据。
④产量测定 9月20日,以处理小区为调查对象对各试验小区进行产量测定。
⑤数据处理 经对田间试验数据整理,对各项调查因子采用Duncan's分析法。
田间采集的反映出苗情况的调查数据如表1,结果表明,处理T1与其他处理在出苗各阶段其出苗数与出苗率均存在显著差异,特别在出苗中期(播后30 d),与各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由此说明处理T1出苗快且整齐。
分蘖数、植株高度、茎秆直径等反映生姜各阶段生长势的调查数据及分析结果如表2~4。
由3表可知,4种处理对生姜第1次分蘖(播后45 d)的促进作用差异不明显,但在第2次、第3次分蘖期(播后65 d、播后85 d),各处理分蘖数量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分蘖能力表现为 T1>T3>T2>CK;各阶段各处理平均植株高度数据表明(表3),生姜早期和后期各处理的平均植株高度差异明显,在生姜2次分蘖期 (播后65 d),4种处理的平均株高达到极显著差异,表现出 T1>T3>T2>CK 的规律;在促进生姜植株茎秆增粗方面,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表4),在生姜早中期,4种处理的促进效果存在极显著差异,亦表现出 T1>T3>T2>CK 的规律。上述分析结果说明,处理T1对提高生姜生长势和中后期分蘖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表1 4种处理对生姜萌芽出苗的影响
表2 各阶段平均分蘖数调查数据 株
表3 各阶段植株高度调查数据 cm
表4 各阶段平均茎秆直径调查数据 cm
根据姜瘟病感病株数田间调查数据,以每小区应出基本苗1 080株为基数,计算感病率等反映生姜抗病性的数据,数据分析见表5。
由表5可知,T1处理生姜早期不感病,中后期仅轻微感病,且病害发生后交叉感染扩散不明显,各阶段抗病能力均明显优于其他处理且差异显著;T2、T3处理在早中晚期均轻微感病,T2处理生姜在后期抗病能力明显优于T3处理;而未经土壤调理的处理CK在各阶段感病明显,且病害扩散严重,与其他各处理抗病性呈现显著差异。
表5 4种处理姜瘟病病害调查数据
以试验小区为调查对象进行的产量测定,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不同处理产量、投入产出分析
由测产结果可以看出,T1处理产量最高,折合667 m2产量约为3 612.0 kg,CK处理产量最低,折合产量为1 995.0 kg/667 m2,数据分析表明,T1处理与其他各处理在确保生姜田间栽培基本苗和生姜单产水平上差异极显著。
参考材料市场售价和当地当年土地租金及劳动力价格,以当年成都生姜产地收购价4.20元/kg为计算依据,对每种处理的经济效益分析如表6。
从表6可以看出,4种处理因使用材料和生产操作工序不同,在材料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上存在差异,T1、T2处理在总投入上较接近,高于CK处理约8%,低于T3处理约3.9%;扣除各种生产成本的总收益结果显示,T1综合收益比T2高86.26%、比T3高35.56%、比CK高186.39%,投入产出比为1∶2.84,在4种处理方案中表现出综合效益最优。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组合的3种土壤调理方案中,“迈格沃+多欧+力欧+中霖有机肥”组合方案(T1处理)对生姜生长势和抗病性的增强效果最为明显,表现出生姜播后出苗快且整齐,植株长势强旺,茎秆粗壮,抗病能力强,产量高。该方案生姜播后30 d出苗率为77.88%、比对照空白处理同期出苗率(64.52%)高出13.36%;其第3次分蘖后平均分蘖数达到21.59株,比对照空白处理同期平均分蘖数 (10.83株)高出近1倍;在成都高温高湿季节(2017年集中在6月中旬至9月上旬)姜瘟病平均感病率为0.124%,比对照空白处理平均感病率(3.981%)低3.857%,抗病能力比对照处理提高了约31倍;从播种到采收测产(播后135 d)生姜单产达到 3 612 kg/667 m2,比对照 667 m2同期产量(1 995 kg)高出82.71%。处理T1在材料成本上明显高于其他各种处理,但因施用总量小,工序简单,劳动力投入明显减少,因而表现出总投入与其他各处理基本持平。效益分析显示,扣除各种生产成本后,处理T1综合收益相比T2、T3、CK分别高出86.26%、35.56%、186.39%,为3种土壤调理组合方案中最佳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