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肝护肝不只是在春天

2019-03-31 15:01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9年3期
关键词:甲肝肝病乙肝

肝病是指发生在肝脏的病变,为常见的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如果按照发病机理可以分为病毒性肝病和非病毒性肝病,其中病毒性肝病具有传染性,长期发展还会导致肝硬化、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主要为酒精性肝病和脂肪性肝病等。

我国是全球肝病大国,但肝病防治状况却不容乐观,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其都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一部分人觉得肝病没什么,平时肆意挥霍健康,熬夜、抽烟、喝酒样样不落下;另一部分人又觉得肝病很可怕,担心肝病会传染,感叹肝硬化、肝癌死亡率很高,甚至在生活中歧视肝病患者。看来,普及肝病相关防治知识刻不容缓。

爱生食水产品和蔬菜小心甲肝

很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肝病跟饮食也是关系密切。比如,很多人喜欢吃毛蚶,但是2018年12月19日,上海市政府頒布《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生产经营食品品种的通告》,明确本市禁止生产经营毛蚶、泥蚶等水产品。具体原因,还要从1988年说起。

1988年1~3月,甲肝病毒在上海大流行,31万人被感染。经过调查发现,这些人是由于食用了被污染的带有甲肝病毒的毛蚶而发病。此后,上海有关部门连续对蚶类的监测数据表明,蚶类仍然检出甲肝等病毒,甲肝患者食用不洁毛蚶等蚶类可能会患其他食源性疾病。

甲型肝炎病毒是1973年正式发现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如毛蚶等)、食具等进行传播,易造成大范围暴发流行。人感染甲肝病毒后,多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浑身无力,部分人会出现黄疸。

有研究表明,毛蚶可浓缩甲肝病毒29倍,并可在其体内存活3个月之久。部分人喜吃毛蚶,贪嫩贪鲜,习惯只将毛蚶在开水里浸一下,蘸上调料食用,味道鲜美,但病毒不能被杀死。

另外,在我国很多地方,施肥用的粪便未经过杀灭活病原处理,蔬菜被施用了这样的肥料后,即可能含有病毒感染者的病毒,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易由此传播。但这些病毒很容易经加热而被灭活,失去传染性。云南省疾控中心计划免疫科主任丁峥嵘指出,吃熟食,不生食水产品和蔬菜,勤洗手,就可有效预防甲肝及戊肝;必要时也可进行被动免疫(如注射丙种球蛋白)和主动免疫(如注射甲肝疫苗)。

丙肝更容易发展成肝癌

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全世界的肝癌患者超过一半发生在中国。如果得了肝炎后不及时有效治疗,这部分患者就会慢慢地发展为肝硬化,最后形成肝癌。南方医院肝病中心肝脏肿瘤病区副主任医师陈锦章介绍,“我国的肝癌患者里面,70%~80%的患者有乙肝背景,丙肝背景的占15%~25%。乙肝和丙肝都容易发展为肝癌,相对来说,丙肝发展成肝癌更容易些。一般从肝炎到肝癌的发展周期是15~25年。”

研究显示,肝硬化和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死因,而肝细胞癌是我国癌症导致死亡的前4大原因之一。同时,乙肝有疫苗,甲肝有疫苗,戊肝我国也研究出了疫苗,只是丙肝由于亚型多、易变异,目前尚无预防效果可靠的疫苗。所以,预防丙肝,主要就是要切断传播途径(和乙肝、艾滋病一样,主要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三大传播途径);同时,有输血或献血史者、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吸毒者、在不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过牙科手术或针灸的患者、在消毒不严的场所打耳洞或文身者、有不洁性交史者等高危人群一定要严防感染,定期筛查。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主任南月敏特别提醒,在我国,丙肝的发病呈现“三高三低”的特点,即慢性化率高、隐匿性高和漏诊率高,公众对其的认知度低、就诊率低、治疗率低,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日通过正规渠道接受治疗,才是远离丙肝危害的首要措施。

脂肪肝会缩短寿命4~10年

吃出来的肝病当然还有脂肪肝。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得多、动得少,患脂肪肝的人越来越多。你可别小瞧脂肪肝的“能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消化内镜室副主任医师李培武提醒说,脂肪肝不只是肝脏的病变,它其实是代谢综合征累及肝脏的表现。代谢综合征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都“摊上了”,起因是肥胖,核心是胰岛素抵抗,心脑血管病往往还会来添乱,到了晚期2型糖尿病也会来凑热闹。

沾上了脂肪肝不重视,可从早期的单纯脂肪变性,进展为中期的脂肪性肝炎,到了后期就是肝硬化,就更不好治疗了。有资料显示,15%的脂肪肝患者会从单纯性脂肪肝转为肝硬化,3%的患者会发展为功能衰竭,脂肪肝可以让50岁以下的患者寿命缩短4年,50岁以上的患者寿命缩短10年。

脂肪肝到底怎么来的?李培武梳理了6个催化脂肪肝的“大坑”:

1.膳食结构不合理。越来越多人每天摄入的热量和营养素明显增加,而且来自饱和脂肪、单糖、双糖的热量上升(包括果糖饮料),这些对于脂肪肝的“茁壮成长”极为有利!

2.饮食习惯不健康。现在物质条件好,很多人觉得“能吃是福”,每餐吃得太饱、荤食太多,餐后零食、特别是甜食吃得太多,加上熬夜经常吃夜宵、早上起不来不吃早餐……这些任性的饮食习惯,都给脂肪肝和肥胖症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3.多坐少动。我们身体里的多余热量,主要是通过体力活动来消耗的。当人体习惯久坐、不参加体育运动时,没有被消耗的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很多人平日都喜欢“多坐少动”,多余的热量未及时消耗掉,脂肪就聚集到皮下、肝脏,哪怕外表看着不胖甚至偏瘦,但发展成腰围增粗的内脏型肥胖就更危险了。

4.酒喝太多。一般来说,一个人平均每天摄入酒精量大于40克、持续5年以上,易发生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如果不加以遏制,进一步发展下去,脂肪肝就会变成更加凶险的肝硬化、肝癌。脂肪肝也会发生在短期、反复、大量饮酒的人身上,如果你在两个星期内每天摄入的酒精量大于80克,脂肪肝同样会迅速缠上你。

无论处于酒精性肝病的任何阶段,完全戒酒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治疗措施。戒酒4~6周后,大部分酒精性脂肪肝可完全逆转,肝炎及肝纤维化也会有明显好转。《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指出,美他多辛可加速酒精从血清中清除,有助于改善酒精中毒症状和行为异常;腺苷蛋氨酸可以改善酒精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物化学指标;多烯磷脂酰胆碱可防止酒精性肝病患者肝脏的组织学恶化的趋势。另外,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等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抗炎、保护肝细胞膜等作用。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用以上药物,并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5.遗传易感性。脂肪肝跟遗传还有一定关系,有肥胖症、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以及有脂肪肝家族史的人,相对更易患上脂肪肝。

6.减肥过急。如果减肥速度超过1.5千克/周,反而有利于脂肪肝的成长。建议减肥的速度控制在每周0.5~1公斤之间。

李培武说,脂肪肝的“成长过程”决定了单纯的药物是很难对付它的。不过也不用慌,改变生活方式、调整饮食、合理运动,是对付脂肪肝的有力“武器”。

警惕药物性肝损伤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脏器,也是药物损伤的主要靶器官。解放军第302医院非感染性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邹正升介绍,药物性肝损伤(C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

在已上市应用的药物中,有1100种以上具有潜在的肝毒性。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或草药和膳食补充剂作为DILI的病因在全球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导致DILI报道较多的药物包括何首乌、雷公藤、土三七,某些治疗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类疾病的药物,以及治疗白癜风、银屑病、湿疹、痤疮等皮肤系统疾病的某些药物。

DILI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DILI患者中有6%需要进行肝移植,约20%可发展为慢性化,从而进展为肝硬化;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发生率约10%),甚至死亡。遗憾的是,DILI迄今仍缺乏简便、客观、特异的诊断指标和特效治療手段。

那该如何有效预防药物性肝损伤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茅益民教授给出了如下建议:

1.首先,治疗原发疾病时,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或临床药师的指导下用药。

2.患者在服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确认所用的治疗药物与说明书中针对原发病的适应证一致,并了解药物的治疗剂量、疗程、是否有引起肝损伤的报道、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等信息。

3.在用药前,需确认药物在有效期内。

4.按说明书中的要求贮藏药物。

5.确认对即将服用的药物,以前没有过敏史。

6.服药剂量及服用方法与说明书一致,避免随意加大剂量或延长疗程。

7.除非必须,尽可能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8.与医生沟通,尽可能避免使用已报道的具有肝脏毒性的药物,若必须服用此类药物,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一旦出现信号或异常,需及时与治疗原发病的医生沟通,以决策是否需要变更治疗方案。

9.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纳差、黄疸等,需及时与医生沟通;一旦出现肝损伤,应同时去专业的肝病科医生处就诊,寻求最佳治疗方案。

10.与健康成人相比,儿童的肝脏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的肝脏代谢功能下降,因此这两类人群更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还有糖尿病患者,相比非糖尿病患者而言,服用某些药物也更容易受到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

此外,流行病学调查还显示,肥胖、过敏体质者、酗酒、肾功能不全者也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因此,这类人群在接受药物治疗时需要格外注意。

相关链接

好消息:“史上最强乙肝药”上市

有着“史上最强乙肝药物”之称的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商品名“韦立得”)经国家药监局快速审批后正式于今年1月1日在中国上市,这对于我国乙肝患者来说是一大福音。

大部分乙肝病毒感染者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目前,我国公认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一共有两大类,共5种,分别是干扰素类(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核苷类(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

任何一种抗病毒药物都不能根治乙肝,但是抗病毒药物能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一定程度逆转肝硬化,降低肝癌发病率。同时,药物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全身酸疼、无力、脱发等)及耐药性,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可能出现耐药,需要换用新的抗病毒药物。在这种情况下,新药的出现无疑是柳暗花明。之所以称其为“史上最强乙肝药物”,是因为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与上一代抗乙肝病毒明星药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相比,其剂量仅为老药的1/10,每天口服1次即可,耐药性更好,对骨骼和肾脏的毒副作用小。

“虽然目前乙肝病毒还无法彻底清除,但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酯进入中国,标志着中国慢性乙肝治疗进入新里程。”中国工程院庄辉院士评价说,乙肝抗病毒治疗中最大的障碍是药物产生耐药后,疾病复发,患者无药可治,从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酯的3期临床研究看,在接受为期96周的治疗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耐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酯还有一个特点是它能精准“靶向”肝脏,其特殊的药理机制使得在肝脏部位的药物浓度是血液中的5倍多,大大提高了抗病毒的精准治疗。

但要注意,不是所有乙肝患者都能使用该新药。首先,根据此次上市的乙肝新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说明书,对于12岁以下儿童和体重低于35公斤的儿童尚不确定安全性和疗效;其次,除了年龄符合,还需要结合患者的转氨酶水平、乙肝病毒DNA载量、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程度,同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家族史和伴随疾病的情况,综合评估,决定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

猜你喜欢
甲肝肝病乙肝
乙肝疫苗接种预防和控制乙肝感染的有效性分析
个性化护理模式对肝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整体护理干预在肝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
春季甲肝高发需谨慎
降福甲肝瘟神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乙肝防治8大变化
肝病切勿以肝补肝
乙肝妈妈可以放心母乳喂养
疫苗与丙球 冤家莫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