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娜娜
摘 要:“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即鼓励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继而真正地“做”起来,在“做”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教学做 实践 做中教 做中学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曾经有媒体报道,中日小学生举办夏令营,一天的活动结束,需要小学生自己安营扎寨解决生活问题。日本小朋友动手能力很强,他们很快扎起帐篷支起锅灶生火做饭,而中国的小学生平时在家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小皇帝们、小公主们个个手足无措,一筹莫展。这种现象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脱离生活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必须融入“做中学,学中做,做上教,做上学”。
一、以“做”为主,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教学做合一”有着具体坚实的核心,这就是“做”,“做”就是实践,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行是知之始,始是行之成,强调要让学生“在劳力上劳心”。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要构建开放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就要让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致、灵感参与课堂活动,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动手做,去实践,去读活书,而不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曾经听一位教师的《圆的认识》,就是一节典型的充满生命力的课。一节课中的三个主要环节,都是先由学生操作,再自行总结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一开始,老师就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在练习纸上试画两个圆,要求一个比“我的脸”稍小一些,一个比“我的脸”稍大一些。学生拥有充分的活动和体验时间。有了感性认识后,请几个学生用语言描述怎样才能满足这一条件。学生的语言明显存在个性差异教师非常善于捕捉学生的想法,及时地合理地作出针对性的引导,双方产生积极的互动,最后得出结论“圆规两脚尖之间的长度决定圆的大小”。学生在这个"做"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显示出听课者事先无法预料到的知识生成能力。
二、以“做”为主,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显现出来的,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習方式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数学教学中,打破旧有传统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1]
体现了数学学科与自然学科相结合,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现代化教学理念。我尊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把学习权利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给孩子们自主学习的空间,满足学生探究欲望。通过动脑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兴趣,小组讨论等方式从实际意义上体现出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最好形式。在做中学,在做中体验感受,使学习方式转变为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从实践的角度讲,这种学习观的变革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并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师生共融
“教学做合一”体现师生之间互助平等融洽亲密的精神。陶行知先生说:“大家共教,共学,共做才是真正的艺友制,唯独艺友制才是彻底的教学做合一。这是教学民主性的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没有对话,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就不是教学做合一,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 “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对话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学做合一”强调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离开交往,师生关系便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我想数学亦是如此。
小学数学教育正是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实践课程之一。其基本理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主要途径,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继而真正地“做”起来。依托不同的学习内容,从思维、感官、行为等各方面培养学生“做”的兴趣和能力。许多成功的语文课例表明,只要数学教师能在“做”中教,学生就能够快乐地在“做”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有着丰富的内涵,作为一种教学理论,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他告诉我们,“教学做”是一个整体,是教学做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三者密不可分。联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发现陶行知先生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抓住了教育的精髓,具有先见之明,可以说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和课改理念异曲同工,相互辉映,带给我们无尽的思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