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涛涛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于初中音乐教学所提出来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应当多运用互动性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给教师开拓了一条新的教学道路,着重强调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多加强沟通,让学生对音乐充满学习兴趣,从而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对此,针对新课程背景下互动性模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互动性模式;初中音乐
一、互动性模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兴趣,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从目前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师使用以往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提高教学效率。而通过运用互动性模式,教师和学生能够很好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就会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在互动的一系列过程中,还能够寻找出自身教学所存在的缺陷,然后对自己目前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改进,对于素质教育的全方位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悟,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音乐家对于情感进行表达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音乐。音乐家把他们的真实情感全部都倾注到了歌曲创作中,而听者在进行欣赏音乐的时候往往会和这些情感共同发生共鸣,并且在正确情感的指导之下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新课程的出现,初中音乐教材在选择歌曲方面都是通过教育部门严格控制的,所选择的歌曲都是积极乐观的,适合初中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所以,把互动性模式运用到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在和教师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更加可以感受到音乐中所具有的乐观的人生哲理,所以就会去模仿情态,从而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互动式模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加强互动
现阶段,因为还没有把音乐加入到初中考试范围中,所以,音乐教师对于音乐这门课程也不是非常重视,没有明确教学目标,与学生很少互动。这样长期下来,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学生也不知道学习任务是什么。因此,在互动性模式下,音乐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确定,设计一些有趣的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从而使得互动有效性得到有效保障。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彩色的中国》这首歌曲时,在刚开始把互动导入进去,提出教学问题: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之后给学生一段音乐欣赏时间,让学生自己领会和感悟音乐。发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认真倾听音乐的魅力。之后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根据学生发言教师给予指导改正,重点讲解音乐知识,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营造良好的民主气氛,有效互动
不少学生都认为教师比较严肃,不喜欢和教师互动,缺少了课堂气氛。为了使得这一现象有所改善,教师需要和学生加强沟通互动,给学生打造一个舒适的民主气氛。教师在上课之前能够通过预热活动来和学生进行沟通,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感觉到亲切。比如,教师在教学《雪绒花》这首歌曲时,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段美丽的画面与动听的歌声,让学生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加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学生就产生了愿意主动和教师以及同学之间进行沟通的一种欲望,能够帮助师生之间更好地进行互动。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课堂互动
初中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提高对于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并且对其不断进行创新,激发课堂互动,使得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踊跃参与其中。不管处于哪个年龄段,游戏都有一种无可阻挡的诱惑力,何况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来和学生之间进行课堂互动,按照相关音乐教学知识给学生构建一个充满趣味性的游戏,把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进。比如,教师在教学《保卫黄河》的过程中,应该安排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教师在里边可以充当“敌军”角色,学生可以充当“老师”角色,一起进行表演,共同来研究所遇到的一些困惑,当真正学习《保卫黄河》这首歌曲的时候,就能够在音乐情感方面产生共鸣,使得课堂氛围变得非常活跃,对于师生互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
作用。
總而言之,互动性模式与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初中音乐教学所提出来的要求之下完全符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充分运用多种方法,与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互动,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地加入到音乐学习过程中。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东.浅谈互动环节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快乐阅读,2015(6).
[2]李恩亮.新课程背景下互动性模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教育,2016(24).
[3]王慧娟.试论初中音乐教育中的情感体验[J].高考(综合版),2017(18).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