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赋有推进民族团结、实现社会稳定的特殊任务。案例式专题教学具有理论密切联系现实和理论、聚焦问题相对集中的优势,其模式构建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现代教学理念,注重理论的聚焦性、案例的特色性、师生的双向互动和实施步骤,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案例式专题教学;模式构建
民族地区高校大多处于我国边疆地区,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复杂性和艰难性。案例式专题教学是一种对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较有效的教学模式。本文将对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案例式专题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提高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提供有益借鉴。
一、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
1、教学目的的特殊性
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承担着为民族地方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特殊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民族高校办学目标的这种特殊性要求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民族性”。[2]因此,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在民族地区就是要培养具有祖国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大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为民族地区培养出促进民族团结和地方稳定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
2、教学环境的特殊性
民族地区高校大多处于边疆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文化环境较为复杂,往往是境内外不同性质、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等多种文化交织在一起,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困难。如吉林省延边大学地处边疆地区,紧邻朝鲜、俄罗斯和韩国,深受朝鲜、韩国和俄罗斯影响,尤其是韩国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宗教文化等对延边大学学生影响较大。而其他民族地区如新疆等地深受国外极端宗教势力的影响,分裂国家的势力影响不可小觑,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教学环境的特殊性要求必须针对大学生具体的思想问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泛泛去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
3、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占有较大比例,少数民族学生有几个特征,一是文化素质相对低,理论学习能力较差;二是民族意识和民族荣誉感强;三是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认同感较为复杂。有些同学由于受他国文化的影响,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有些弱化。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4]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社会主义民族政策与民族发展联系起来,这样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互信,从而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的认同。
4、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与民族地区文化、宗教、经济社会发展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理解本民族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发展的不可分离的关系。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通过大学生对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以及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教育,才能真正让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真正理解民族地区的存在、发展与整个国家、民族的不可分离的关系,才能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从而达到实现民族团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二、民族地区高校实施“思政课”案例式专题教学的优势
“案例式专题教学”就是将专题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在严格遵循教育部社科司颁布的《原理》课课程教学要点、参照《原理》课教材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及其组成部分按照内在逻辑组成一个专题体系,以专题教学为统领,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并综合运用多媒体、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5]案例式专题教学具有理论密切联系现实和理论聚焦问题相对集中的优点,对于解决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特殊性的矛盾具有天然的优势。
從教学方式上看,案例式专题教学能够很好地实现民族地区大学生偏爱生活实际与理论学习的统一。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素养相对差一些,对抽象理论接受的能力相对较弱,这样就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能遵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案例教学通过生动形象的现实案例逐步向学生展示原理。专题教学则通过聚焦于案例反映的具体问题讲授相关理论,更易被学生接受。因此,案例式专题教学既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在分析案例中逐步掌握相关的理论,较好地解决民族地区大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的接受问题。
从教学内容上看,案例式专题教学有利于突出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独特的民族特色。它能够很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相结合,实现民族地区大学生热爱家乡与祖国认同的统一,热爱乡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统一,族群意识与民族认同的统一。如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只有把爱家与爱国统一起来的祖国观,才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此处可以引入案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大发展与国家政策。案例主要内容为:延边地区这些年发展速度很快,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而这些受益于东北振兴、图们江开发等国家战略叠加,以及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等诸多扶持政策叠加。此案例充分说明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帮助民族地区大学生认识到民族地区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繁荣与发展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从而树立家国一体,反对分裂的国家观念,实现热爱家乡与祖国认同的统一。
三、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案例式专题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1、案例式专题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
案例式专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基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现代教学理念。“双主体”现代教学理念承认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在激发双方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能够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基本原理教給他们,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学习者,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自己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案例式专题教学本质上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运用老师教给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案例式专题教学是现代教学理念的产物。
2、案例式专题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第一,理论的聚焦性。理论的聚焦性是指不拘泥于教材章节和理论完整、系统的限制而强调围绕案例所揭示的问题展开相对完整的理论。“教材体系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载体,是为实现课程标准服务的。但它的作用和功能是潜在的,它本身不能自发地实现作用和功能,教材体系的作用和功能必须依靠教学体系来发挥。”[6]案例式专题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理论的学习是围绕着案例中所揭示的问题展开的,但这种调整并不是背离教材。“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也必须继续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求,坚持课程标准。”[7]
第二,案例的特色性。案例的特色性是指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设置贴近学生实际和生活的案例。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目的就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理论,并学会如何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可以选择这四种案例: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的案例、促进民族和谐的案例、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案例、体现国家发展与地区发展相统一的案例。[8]这四种案例体现了时代性、典型性、本土性和利益相关性的特征,对他们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第三,师生的双向互动。案例式专题教学的特征是以案论理和以理析案的统一。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导出理论,然后教师讲解理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理论分析案例。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功能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都得以展现。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师生地位是平等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不能取代学生的自主分析、自我理解和自我教育。
3、案例式专题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案例式专题教学可以按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课前准备阶段:首先进行案例选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编案例,案例可以来源于学生,也可以由教师根据民族地区发展实际进行案例选编;然后学生课前阅读相关案例,进行小组讨论。第二阶段,课堂组织阶段:首先检查学生案例学习情况,引出上课即将学习的基本理论;其次教师展开本节课要学习的理论观点;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进一步分析案例;最后由教师联系案例总结升华理论。第三阶段,课后深化阶段:对案例及其呈现的问题通过社会考察、社会调查、亲身实践、实地实习、情景模拟等多种社会实践教学形式进行实际社会体验,进一步深入理解理论。
4、案例式专题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制定科学的案例式专题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科学评价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案例式专题教学和促进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十分重要。案例式专题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围绕教师和学生两大教学活动要素进行设计。各项评价指标应该体现实效性原则和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纲标准。同时,这些指标还要体现出民族和地方特色。根据这样的要求,本文针对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案例式专题教学模式拟定了以下评估指标框架。
总之,本文针对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案例式专题教学模式进行了思考,把案例教学与专题教学进行了有机结合,为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法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为有效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实现民族团结这一教学任务提供了保障。
【注 释】
[1][3][4]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 2008 2577.htm.
[2] 徐莹.民族高校的特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5)106.
[5] 李珍,蒲文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式专题教学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1.12(4)146.
[6][7] 陈秉公.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43-44
[8] 孟祥鹏.民族高校“思政课”案例式专题教学的案例选择[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3)17.
【作者简介】
孟祥鹏(1972—)男,汉族,吉林梨树人,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