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基础与构建原则

2019-03-30 09:46曹诗裕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新时代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与发展的过程,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历史基础,阐释了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原则:在政治方面平等对话,强调平等;在经济方面互惠互利,注重合作;在安全方面注重整体,关注和平;在文化方面弘扬价值,加强沟通;在生态方面持续发展,重视绿色。

【关键词】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内外重大场合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各大会议上深入论证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构建。新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经过多次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这一思想是新时代的重要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提出以来,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的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各大会议阐述中不断的发展,中国与俄罗斯、非洲、阿拉伯、巴西、拉美、澳大利亚、巴基斯坦、新加坡、越南等等多个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把和平发展、互惠互利的声音也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习近平总书记的每一次演讲和讲话都是为世界给出中国方案,每一次强调都是希望全球可以更好更快地发展。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呼吁各国人民应该同心协力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汇集了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等多角度、多方面的内容。政治上要“平等相待、互商互谅”,倡导不同国家和种族、不同民族和背景的人们可以和平相处,采用和平协商的对话方式解决问题,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是要不断处理矛盾、沟通和协调。经济上寻求“最大公约数”,一带一路战略对周边沿线国家互利互惠,共享发展成果,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安全上,要通过外交对话、国际协调等一系列不以武力和暴力威脅的方式营造公道正义和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文化上,要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平等对待各国文化,用开放的眼光看待不同的文化,兼容并蓄、互学互鉴。生态上,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道路,对于全球生态,应首先要与自然为善,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再要节能减排,最重要的是各国的责任,对全球生态保护的责任,促进全球资源可持续发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历史基础

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的重要思想,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他将共同体分为三阶段,即“原始的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三个阶段属于一次递进,体现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第一,原始的共同体即最自然的、最天然的共同体,是 “家庭和扩大成为部落的家庭,或通过家庭之间互相通婚[而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4]“原始共同体”的生产方式主要以部落、游牧为主,属于最初的生产形式,因此也可理解为“部落共同体”。第二,“虚假的共同体”的产生是自然共同体在商品经济的发达下逐步走向衰落和解体后形成的。随着生产力不断的发展,人们之间产生了不同的需要,个人的特性越来越明显,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此时的共同体已经不再是自然状态下的,而成为被生产出来的、被派生出来的,在这种共同体下,没有平等,只有为了生存的工人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他人的支配。第三,“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认为是消除异化的共同体,或是消除阶级对立的共同体,也就是共产主义。想要实现真正的共同体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曲折的过程,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共同努力,通力合作。面对当今世界这样各种威胁和挑战并存的情况,在此背景下站在全球治理角度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世界提出中国的价值观,为共创美好未来而共同努力。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优秀的文化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时间越长,越值得人们研究和参考,其中很多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解决人们面临的问题都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树有根,水有源,每一个思想的产生都不是凭空而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 “和”思想、“天下情怀”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和”思想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儒家思想的“仁者爱人”,倡导要崇尚大爱,爱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体现着中国“兼济天下”的情怀。“和”思想看似简单实则代表很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海纳百川”、“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大同社会是我国古代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中国人自古就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也有“大同世界”的美好期望。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的文化底蕴丰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是发展潮流和世界和平的契合点。

三、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原则

在全球经济化的纵深发展中,世界面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逐渐凸显,全球治理需要各国共同参与。新时代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体现,是新时代下提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的中国方略。

在政治方面平等对话,强调平等。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以政治平等为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一个国家是独自去面对世界的挑战,我们也不应该走回封闭自我的道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明,都有自己的国情,都有自己一套特有的治国方略,所以不要把任何思想强加于他人,发达国家也不能将自己认为好的强行施加在他国身上,要尊重每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各自的发展道路。地球村一词成为提到全球化发展的必备词,对于世界的整体治理不可能在用一家独大的思想,要“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5]各国之间必须平等对话、互相尊重,政治上的全球治理是一个体系,是世界各国的结合和共同参与治理。

在经济方面互惠互利,注重合作。新时代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想更好地实现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就应站在公平、公正、公开、共赢的基础上探索新的世界经济治理体系来服务各个国家、各国人民。世界各国人民同住一个地球村,独木不成林,共同发展符合世界各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要在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的基础上,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合作,从而达到最优结果,合作可以实现双方或者多方的共同利益。要合作共赢,各国都应该努力。“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都是中国为合作共赢提供的优质公共资源和产品。

在安全方面注重整体,关注和平。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有整体安全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和局部属于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要想整体功能发挥最大化,就要树立整体意识,只有各国合作,共同谋求安全,着眼于共同安全利益,才能克服全球安全挑战。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要谈和平,先要稳定安全,再谈发展国家。安全是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地方安全问题没有究其根本,很多地区出现战乱、局势不稳,部分地区国家间安全关系脆弱,无法真正发展。所以要构建整体安全观,就要选择好适合本国发展的制度,以和平发展带动安全,真正形成各国安全到整體安全。

在文化方面弘扬价值,加强沟通。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弘扬文化价值,要倡导新型的文化、文明观,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历史长河给我们的启示,文化交流得越密切,越是百利而无害,反之则相反。各国人民要用欣赏的眼光审视本国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既要会欣赏,也要把自己的有价值的文化输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在经济上让周边国家受益颇丰,而且其文化价值日益彰显,向世界展现多民族文化的风采,为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载体,沿线国家文化也必将伴随“一带一路”的步伐而绽放光芒。

在生态方面持续发展,重视绿色。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建造全球生态体系,参与全球治理。绿色是自然赋予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代表着生机与活力,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习近平在2015年《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也提到,我们对待气候问题,不能抱有功利主义的心态,不能老想着不承担只享受,不能贪小便宜,应对全球如今面临的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各国应负起责任、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从转变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能的经济方式为切入点,以调整产业为方法,要注重科学创新,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从不可再生能源入手,使用新型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对新能源的产品应加强推广。从制度规范入手,制定合作机制、监督机制、奖惩机制等政策来规范各个国家,也为建造全球生态体系提供政策支持和保证。从各国承担义务为关键点,对于建造全球生态体系,不是一己之力可以胜任的,需要各个国家联起手来,共建生态共同体。

世界未来的命运在于各国家的努力,未来人类的前途也在于各国人民的选择。新时代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为世界各国人民共饮一泓水、共创造美好未来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8.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3.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作者简介】

曹诗裕,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新时代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