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忠诚是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军人忠诚度的培育直接关系到战斗力的生成和军事主动权的赢得。新时期提升部队官兵忠诚度的途径主要是:把理性引导与情感培育相结合;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相统一;把塑造价值观同提升福利待遇相衔接。
【关键词】 态度理论;部队官兵;忠诚度;提升途径
人民军队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是我军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新形势下,官兵呈现思想日趋活跃,价值观多元,主体意识加强等特点,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话语权,持续培塑官兵忠诚态度是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课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本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经过理性加工的“态度”正是人对客观事物反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态度理论研究深刻把握官兵忠诚形成、演进的规律,引导官兵形成正确认知,对于深入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精神,确保我军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忠诚与忠诚度概述
忠诚是忠诚度的核心。忠诚作为一种古今中外普遍的伦理规范,其内涵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并在东西方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演进脉络。
“忠诚”一词,最早出现在《荀子·尧问》:“忠诚盛于内,贲于外,行于四海”,对古代忠诚的解读,须从“忠”、“诚”两个范畴入手。
从造字角度不难发现,“忠”由“中”“心”构成,其最早被赋予正、直、不偏不倚、对所坚守的人事物信念坚定这一基本内涵,经过历代思想家的丰富发展,忠在发展过程中包含以下几个独特含义。
1、对象性
忠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对党和国家的忠、对职业的忠、对所在单位的忠、对领导的忠等一系列要素,贯穿了“忠”最高标准和基本标准的全部内容。
2、专一性
“一忠为忠,二忠为患”,忠不同于一般态度,一经产生便不易改变,且相对穩定。
3、彻底性
古代思想家认为,忠是实践之前的心理准备,实践是检验一个人忠诚与否的根本标尺,《论语·颜渊篇》中“居之无倦,行之则忠”,朱熹提出“发己自尽为忠”,意在强调要竭诚尽责,立足本职岗位体现“忠”的彻底性。
与“忠”相似,“诚”这一范畴早在《诗经·大雅》中就具有“真心实意”之意,百家争鸣时期各家对这一要义的理解各有侧重,但都保留了“确实”、“不虚不伪”的含义。“诚”的观念被不断固定下来,最终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指导,规范着人们的道德与行为,成为古代社会人的立身之本。
二、提升部队官兵忠诚度的途径
官兵忠诚度的提升需要从官兵态度的形成改变的规律入手。忠诚不是先验的,而是官兵在实践中根据对部队事物的认知不断形成强化而成。在信息时代下,官兵无论身处军旅生涯任何时期,都会受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忠诚只是众多思想品质中的一个支流,日常中一些具有落后性的态度会阻碍忠诚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如何正确教育官兵对“忠诚”这一思想品质达到服从、认同直至同化,是态度理论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忠诚教育首先是对官兵对党、国家和军队系统的认知教育。信息化条件下,战争领域进一步拓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较量十分尖锐复杂,官兵在新形势下通过日益多元的认知途径获取认知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风险挑战,解决好官兵忠诚度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把理性引导与情感培育相结合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规律,态度的形成同样也需要在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共同作用下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具体来说,忠诚度的提升,短期形成靠情感召唤,长期发展靠理性召唤,对党、国家和军队系统的理性思考是官兵进一步形成情感认同的“压舱石”,而情感的助推是促使官兵深入进行理性思考的“催化剂”,情感为理性作用争取时间条件,理性为情感的发挥提供源泉,指明方向。
情感召唤相较于理性召唤来说,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优势,Rosen和Martin调查了来自美国三军的1300名士兵,发现AC与适应部队生活、战斗准备状态良好以及幸福感有显著的相关。现实生活中,教育者的形象气质、自身特征,往往都是引导官兵对部队形成情感认同的“金钥匙”。理性召唤作用时间长,对忠诚的树立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善于运用理性召唤,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要注重沟通者的权威性与可靠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权威合法性的感知密切相关,“个体通过主动地自我调节来遵守权威的决策及其制定的规范”是促使官兵忠诚形成的基本规律。
2、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相统一
忠诚的形成强化常伴随着同众多价值观的交流交融交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奎尔(Mc Guire,W)提出“免疫注射”(Inoculation)理论,强调对一种态度进行适当的攻击会强化对这种态度的认知。坚持在官兵中宣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官兵逐渐由服从到认同进而达到同化,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流动呈现高速化多元化特点,传统宏达的叙事模式日益被个体细微叙事挤压取代,“下沉式”意识形态传播机制不断式微,官兵受各种纷繁复杂意识形态影响的风险加大,要求我们务必在众多价值观中突出主流价值观,在主流价值观中持续强调官兵忠诚价值观,打牢思想根基,从数量、质量和影响上不断强化对人员思想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与不同思想文化的激烈对抗中站稳脚跟。
信息时代下,教育手段发生的众多变化,值得我们不断关注同官兵的交流手段,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沟通来源上注重信息差异,防止高权威者发布的信息与个人原有态度差异较大;沟通过程中注意信息的提供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提供正反两方面信息比只提供单方面信息所产生的印象更深,此外,反复的、周期性的经常教育往往更能加深印象;沟通对象上注重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一般经过知、情、意、行四者合力形成的态度往往强度更高。
3、把塑造价值观同提升福利待遇相衔接
价值是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客观存在,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会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对事物满足利益需要的差异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所谓价值观,就是对一个事物是否具备特定价值的判断。价值观是态度的基础,军人作为奉献程度较高的社会群体,个体在选择忠诚态度时,往往需要面对着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权衡,即“利”与“义价值观的矛盾,引导官兵正确认识、解决矛盾,达到對党、国家和军队系统态度的转变,尤其重要。
1999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正确贯彻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义”与“利”的对立统一始终是古今中外军队需要解决的重要矛盾。从本质上看,我军秉持的忠诚理念是超脱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在“义”与“利”问题上,二者指向都是“人民”,并不存在根本冲突,然而根除了忠诚的阶级矛盾并不意味着解决了忠诚问题本身。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Meyer和Allen提出了“组织承诺”理论,从情感、制度和代价将忠诚的维系划分为:情感承诺、规范承诺、持续承诺三种。持续承诺是组织承诺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离开组织所带来的个人损失,因此外在的奖赏往往成为维持此类承诺的关键,侧重于物质利益的需要(need to)。
三、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军人忠诚的培育工作和官兵心理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武装官兵,铸就部队对党绝对忠诚的思想根基。提升军人忠诚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忠诚度的提升往往受众多因素共同影响,一方面我们应继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培育当代革命军人忠诚品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影响基层官兵忠诚度的心理因素,依据态度形成、转变的内在机理,多渠道提升基层军官的忠诚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芙蓉,杨芳.军人忠诚度研究进展.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14.22(1)186-190.
[2] RosenLN,MartinL.Childhood antecedents of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to militarylife[J].MilitMed, 1996.161.665-668.
[3] 梁娟,马红宇,吴柳.心理学视角下的权威合法性研究现状及展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2)168-173.
【作者简介】
陈泱榕(1997—)男,汉族,江西九江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