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然
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太仓 215400
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患者术后远期的一种并发症,同时也是导致患者视力再次下降的主要原因[1]。Nd:YAG激光治疗是目前临床中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最简便有效的方法,但临床治疗方法尚无统一的标准,治疗方法主要分为非散瞳不使用激光接触镜直接激光治疗和散瞳后使用激光接触镜进行治疗,但目前临床中针对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存在一定争议性[2-3]。故本研究通过选取94例后发性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对比分析非散瞳与散瞳后接触镜下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效果。现总结如下。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2017年5月—2019年2月收治的后发性白内障患者92例(92只眼)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非散瞳组(n=46)和散瞳后组(n=46)。非散瞳组男20例(20只眼),女26例(26只眼);年龄50~78岁,平均(65.32±4.57)岁;后囊膜浑浊程度分级:Ⅱ级33例,Ⅲ级13例。散瞳后组男22例(22只眼),女24例(24只眼);年龄20~79岁,平均(65.41±5.62)岁;后囊膜浑浊程度分级:Ⅱ级31例,Ⅲ级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纳入标准
均符合《中华眼科学》[4]中后发性白内障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晶体植入术后2个月以上;后囊浑浊在Ⅱ级以上者;均为单眼发病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者;伴有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角膜病变及葡萄膜炎、高度近视及虹膜睫状体炎者;精神异常,不具认知能力者。
术前全面了解两组患者病史,并详细检测患者眼压、视力及裂隙灯等相关视力检查,术前30 min使用托吡卡胺眼液进行滴眼。非散瞳组不采取角膜表面麻醉和不安置Nd:YAG激光专用接触镜,直接进行激光治疗。散瞳组,先实施散瞳处理,将瞳孔直径散大至6 mm后进行眼球表面麻醉,完成Nd:YAG激光专用接触镜安置后进行激光照射治疗。两组均采用直接对焦方法进行激光治疗,术者将瞄准光准确聚焦于患者人工晶体后方浑浊的后囊,于12点方位按顺时针方向沿着环形轨迹依次切开后囊,使激光直接瞄准光斑由角膜、前房及人工晶状体聚焦在晶状体后囊膜后发射激光。采取晶状体后囊膜环形切开向后翻转法,在晶状体后囊膜距离中央约1.0~2.0 mm位置相对薄弱位置开始逐渐调高激光能量,选择晶状体后囊膜裂隙状切口的最低单次脉冲能量,沿着逆时针及顺时针方向开始呈环形将晶状体后囊膜切开直径长约2.0~4.0 mm切口,并在下方保留宽约1.0 mm的蒂,保持其与下方周边晶状体后囊膜连接,而后对晶状体后囊膜进行激光激射和震荡游离,使其下沉并向后方翻转。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跟踪随访。
(1)视力及眼压。分别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视力及眼压情况。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术前及术后6个月视力评价;采用日本NidekNT-510非接触性眼压计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眼压情况。(2)记录两组患者激光治疗时间及激光照射能量。(3)并发症。包括人工晶状体激光损伤斑、玻璃体前界膜破裂等。
两组术前及术后视力及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视力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非散瞳组治疗时间及激光照射能量均低于散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非散瞳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74%(10/46),发生人工晶状体激光损伤斑4例,玻璃体前界膜破裂6例;散瞳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57%(9/46),发生人工晶状体激光损伤斑4例,玻璃体前界膜破裂5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6,P=0.797)。
表1 两组手术前后视力及眼压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激光治疗时间及激光照射能量对比
后发性白内障主要是指白内障患者在行白障碍囊外摘除术后形成的一种后囊膜浑浊并发症,目前临床中认为与残留的晶状体赤道部囊膜下晶体上皮细胞出现增殖及纤维化有着重要相关性,随着增生及纤维化组织不断的向中央移行生长,形成致密膜,遮挡光线进入视野,最终导致患者再次出现视力下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5-6]。
Nd:YAG激光治疗因具有安全有效、快速简单、并发症少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后发性白内障疾病治疗中,Nd:YAG激光治是一种不可见的近红外线,其作用基础是光裂效应,治疗过程中可对眼内无色素性、白色及半透明组织实施光子击穿微爆破,如晶状体后囊膜,起到切割组织的作用[7-8]。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视力及眼压均较术前有所改善,散瞳组激光治疗时间及激光照射能量均高于非散瞳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说明散瞳及非散瞳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均具有良好效果,但非散瞳激光直接治疗操作简便,治疗时间短,可减少激光照射能量,综合治疗效果更加确切。究其原因为散瞳组通过先散瞳进行角膜表面麻醉并放置接触镜后进行激光治疗,可有效固定眼球,利于准确聚集,利于减低对人工晶状体的损伤,但术前准备工作时间较长,易增加患者的负性情绪。而非散瞳不放置接触镜,在正常瞳孔大小直接进行激光治疗,利于寻找实轴中心,在进行激光治疗后不会出现偏离视区不良情况,更利于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且术前准备工作较少,可耐心与患者沟通,利于消除患者负性情绪,促进手术顺利进行。但在实施激光治疗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相关事项:在使用激光照射时应远离虹膜位置,避免对虹膜造成损伤诱发前房出血,且在瞳孔<2.5 mm时,应适当进扩瞳处理,但切口需保持在2~4 mm范围内;聚焦时应保证准确性,焦点在后囊膜后聚焦形成后进行爆破,且不可在后膜前形成聚焦爆破,伤及患者视力;照射过程中应遵循由小能量至高能量不断增加的原则;尽量选择单脉冲激光治疗,针对机化膜较厚情况,可采取多次进行的方法,以达到治疗效果[9-10]。
综上所述,给予后发性白内障患者非散瞳与散瞳后接触镜下Nd:YAG激光治疗的效果相当,但非散瞳不放置激光接触镜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激光照射能量,且不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