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宁中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终端目标,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努力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优化国家基础课程,凸显个性化校本课程,开拓综合性全育课程,整合资源,把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推向纵深。该校以课程融合为突破口,以“集体优化课堂”的教学范式为抓手,在英语学科、数学学科率先进行改革试点,提出要实现由“知识技能”向“核心素养”的重心转移,培养和提升能够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探索和实践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和课程领导力,促进了学校的高品质发展。
【关键词】课程统整;结构式优化;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3-0061-03
【作者简介】徐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宁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00)校长、党总支书记,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台湾中正大学蔡清田教授认为,“统整”就是“融会贯通”,是指构成整体的不同部分之间有其关系,而且可透过个别部分之间的紧密联结,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课程统整”系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事物、现象等学习内容或经验,组织结合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课程,它不只是一种课程设计的组织形态,更是一种教育理念。[1]作为教育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培养的是大写的“人”,是“活”在当下、面向未来的人,是主动全面发展、适应终身发展的人。学校教育所提供的核心动力源是课程,打破课程改革的思想壁垒,优化课程结构样态,实现“知识技能”向“核心素养”的重心转移,建设教育生态环境,革新教育质量观,架构新型评价体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人的素养提升教育教学品质,这是教育的应然回归。
在“优化课程结构样态”方面,笔者认为:核心素养是统整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优化课程结构样态的行动指南。所以,必须强化课程意识,转变质量观念,打破传统课程标准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的编撰思路,建构基于国情、校情的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以此指导各学科各学段目标的设置、知识的编排,建立新型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在实施层面,可着力于三个维度。
一、优化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学校虽有一些培养人的校风校训,但绝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口号层面,没有内化为师生行为,没有扎实的研究基础,更没有跟教育和课程设计紧密结合,导致教育的终极目标比较模糊,整个课程设计像一个“拼盘”,无法建立整体的联系。
在课程标准的制订或修订过程中,我们理应关注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课程设计不以“学科”为中心,而是称为“课程领域”,强调每个课程领域可以给核心素养带来什么贡献,而且对各领域学习的描述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期望学生在其中的经历与体验,不应有过分细碎的知识铺陈。这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基础教育并不是学科知识的灌输,也不是培养学科专家,而是强调学生通过以课程为载体的学习来获得知识、技能与态度,从而能够迎接生活的挑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有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一种健全的生活方式。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笔者所在的学校在优化基础课程改革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提出课程要实现“知识技能”向“核心素养”的重心转移,进行课程统整的试点改革。比如,我们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根据学科性质、学习内容等优化统整为“道德品质、人文情怀、科学技术、体育健康、艺术审美”等五大领域。这五大领域正好和核心素养提出的“责任担当”“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审美情趣”相照应。我们学校的课程统整改革,并不是改变现有国家课程的学科分类,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大各学科课程之间的融合力度,核心指向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建构。优化后的国家课程突出“整体育人”的基本理念,以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实践育人,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提升课程潜移默化的整体育人目标。
二、凸显个性化课程——校本课程
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如何落实到位?笔者认为,除了国家课程的优化整合之外,校本课程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学校办学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秉承学校办学理念,以学校教育文化为精神引领,开发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打造学校课程育人的个性化名片。从研发系列化校本教材,构建研践体系,到成立学科整合研究小组;从建设主题互动平台,到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基地讲学”“家校结合”“社区联动”等社会活动,再到设计以校史乡情、人文风貌、地理物产等主题化研究性学习实践等活动,以此涵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创新意识、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合作交往能力,促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人格的自由与完整。
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一直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来统整学校的课程体系,把校本课程“公民教育读本”的开发成果融入课程体系,对校级社团、班级社团活动进行二度开发,对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进行整体探索与规划,契合“公民教育文化”,建构“公民教育课堂”,开发“公民教育系列课程”。初步构建了基础课程——国家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二度统整;选修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补充的课程选择菜单;社团课程——品德教育、体验实践、活动育人等为创新的课程系列专题教育活动。统整后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社团课程都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终端目标,确立了“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
因此,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建设要以国家课程纲要和标准为依据,以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理念为指导,一方面渗透在社团课程的活动之中,让活动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社团课程相互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合力。
三、开拓综合性课程——全育课程
综合素养是面向未来的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学校课程建设必然也应走向实现学科的跨越、边界的融合,可以谓之“综合性全育课程”,即显化师生、环境、氛围等一切教育组件,融合学校教育场一切教育元素,建构没有边界的全育体系,以“全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丰盈学生的童年历程,滋养精神气质,培养“有志气、有志向、有志趣”的未来人,成就“全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