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高端论坛”(Séminaire francophone)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化学院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心举办的区域国别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由中心主任丁一凡教授主持。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就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发表学术报告,是国内唯一以国际政治经济和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为主题、以法语为工作语言的学术论坛。以下为2019年3月的论坛简报。
第四十六讲:法语教学中游戏的应用
2019年3月6日,时值第24届世界法语月,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化学院、法国驻华使馆、比利时驻华使馆和比利时瓦隆-布鲁塞尔国际关系署特别邀请世界法语教师联合会主席、比利时列日大学教授让-马克·德法伊(Jean-Marc Defays)来访北外,并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西院综合楼417室做了题为“法语教学中游戏的应用”的讲座。来自北外法语学院、北京高校和北京法语联盟的师生约60余人参加本次讲座。
德法伊教授的讲座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回溯了游戏在法语教学中的历史变迁,阐释了游戏的教学功用、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和实施条件,以及应当避免的偏误,更以生动具体的四大类游戏案例充分展示了游戏应用于法语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关于游戏的教学功用,德法伊教授认为,游戏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升班级小组的凝聚力,疏解学习者的压力,增进课堂交流,特别有利于在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创造一种相互信任的良好学习氛围。他还指出,教学游戏的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习者将已学的语言规则内化,还可促进学习者自主发现甚至创造新的语言规则。德法伊教授说,广义地讲,外语教学和学习本质上就是一种跟语言、规则和文化“博弈”的游戏,就此而论,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关于教学游戏的种类,德法伊教授认为,从性质上看,可有竞争型和合作型游戏之分,但从内容上分,则包括语言游戏、社会游戏、猜谜游戏和角色游戏等四大类。
德法伊教授最后特别提醒,虽然法语教学中应用游戏能够取得颇多成效,但是我们切不可忘记,游戏无法代替学习者的兴趣、努力、意志和毅力,无法取代学习的纪律性与严谨性,因为系统的学习与操练、足够的坚韧与耐心,以及大量时间的投入对于包括法语在内的任何语言教学与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
(沈逸舟 供稿)
第四十七讲:国际谈判的艺术
2019年3月8日,国际谈判专家、法国索邦大学社会学教授居伊·奥利维耶·福尔(Guy Olivier Faure)应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化学院邀请在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国际谈判的艺术”的讲座。
福尔教授首先结合个人经历阐述了对国际谈判的理解。他从事国际谈判的研究和实践已有数十年,出版相关著作19部。在他看来,国际谈判所涉及的领域极为丰富,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生态、人权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谈判。同时,国际谈判的参与者可以是个人、集体,也可以是国家、国际组织。国际谈判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必要流程,是谈判各方为解决问题、达成一致所进行的交流、商讨的过程。
随后,福尔教授介绍了国际谈判的分类和关键因素。首先,根据谈判参与方的个数和谈判的结果可以将国际谈判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谈判只有两方参与,且谈判结果必然为一方胜利,另一方失败;第二种谈判仍是两方参与,却可能达成“双赢”、“双输”等多种结果;第三种谈判由多方参与,其本质为各参与方之间的“结盟游戏”。其次,谈判过程中有两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一是谈判策略的选择,谈判者可以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言技巧等不同的谈判策略进行提问、协商、质询,甚至威胁;二是要根据对方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策略。
福尔教授认为,国际谈判的困难之处在于如何调和合作与竞争之间的矛盾。国际谈判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双方能够达成协议,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或进行某项交换,因此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必然是相互需要的。但与此同时,谈判也是一个“你进我退”、双方互相提出要求和做出让步的动态过程,参与方之间的反复拉锯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竞争。这两者并非完全不兼容,如何选用不同的谈判策略,妥善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是国际谈判的困难之处,也是谈判的艺术。
最后,福尔教授从谈判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谈判者在谈判进行之前应该对谈判目的、对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有一定的了解和准备,从而选取不同的策略和谈判模式。谈判者的形象、精神面貌、言语举止给对方留下的印象都有可能会影响谈判的结果。其次,福尔教授认为一个高效率的谈判者应具备三个重要品质:第一,使命感。要赋予谈判以意义,把谈判作为一项极其重要、严肃的事来做;第二,同理心。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结合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考虑问题;第三,创造性。应该在谈判过程中运用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
(丁翔宇 供稿)
第四十八讲:文学、戏剧和电影——写作面面观
2019年3月9日,法国作家、导演、演员及编剧莱蒂西娅·科隆巴尼(Laetitia Colombani)女士应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化学院邀请在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举办了名为“文学、戏剧和电影——写作面面观”的讲座。
科隆巴尼女士首先讲述了她与电影的故事。她对电影艺术的热爱源自童年时期,由于父母都是电影爱好者,一家人经常在一起看电影,激发了她对电影的兴趣,因此她在11岁时就确立了从事电影行业的志向,不仅梦想成为演员,富有文学才华的她还经常自己写剧本在学校表演。经过两年预科班的学习,莱蒂西娅·科隆巴尼进入法国著名的路易·卢米埃尔电影学院(l’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Louis Lumière)学习。作为毕业作品,她以“疯狂”为主题创作了一个剧本,并有机会在著名制片人的投资和指导下将其拍成电影,还邀请到曾经出演《天使爱美丽》的法国电影明星塔图(Audrey Tautou)出演,在25岁时便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天使爱过界》(A la folie...pas du tout),获得成功;6年后,她执导的第二部电影《明星与我》(Mes stars et moi)在2008年与观众见面,法国著名女演员德纳芙(Catherine Deneuve)在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演员,科隆巴尼本人也出演过10余部电影,她的艺术创作同时也向其他领域拓展。在法国电影行业资金缩减的时候,她有机会和法国著名作曲家和歌唱家合作,担任音乐剧《抗争》(Résiste)的编剧。这部剧2015—2016年间在法国各地巡演,获得巨大成功。在创作音乐剧的过程中,多才多艺的莱蒂西娅·科隆巴尼意识到自己或许可以尝试不同体裁和方式的文本,于是开始写作小说。
最后,科隆巴尼女士讲述了小说《辫子》(La tresse)的创作过程。她在陪同一位因罹患癌症而接受化疗的好友选购假发时得到了灵感,决定以此为题材写一本关于女性的小说。她花费了6个月时间收集大量材料,这些资料涉及印度的“贱民”文化、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假发加工厂、加拿大的社会文化和职场文化等。小说以三个国家里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三个女性作为主要人物,她们有各自的生活经历、家庭和事业。三个平行叙事的故事在小说的最后像三股头发被编织在一起:为了摆脱贱民身份的印度女子逃亡到寺庙里为信仰献出秀发,这些头发经过意大利西西里岛女工的加工被制作成发套,最后戴在了一个接受癌症治疗的加拿大女律师的头上,为她带来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三个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都遭遇到生存困境,但是她们都在努力为自由、独立和幸福而抗争,素昧平生、不曾相遇的三个女子因为头发而被联系在一起,她们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改变。这部充满积极能量、富于启迪、构思精巧的小说一经出版就大获成功,已经被翻译为30多种语言,不久将由作家本人搬上银幕。
科隆巴尼女士认为小说写作给她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她可以在文学创作中无拘无束地呈现人物内心情感和外部社会环境,这是为舞台或银幕而创作的剧本因客观条件所限而不能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电影或戏剧对科隆巴尼而言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写作,只是表达和呈现的方式具有各自的特点。
在互动环节,科隆巴尼女士回答了听众关于文学写作动机、小说人物、写作特点以及电影创作方面的问题,她尤其强调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的成功不仅需要具备才华,而且需要勇气和努力,只有在不断尝试和失败中才能积累能力和经验,在人生的高低起伏中不断进取、创新和坚持才能获得成功。
(冯欣埕 供稿)
第四十九讲:从电影《斯巴达的衰落》谈起
应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化学院之邀,魁北克著名导演特里斯坦·杜布瓦(Tristan Dubois)先生于2019年3月11日上午在北外西院综合楼557教室举办了名为“从电影《斯巴达的衰落》谈起”的讲座。
特里斯坦·杜布瓦先生1975年生于瑞士,1984年随家人移民加拿大魁北克省,电影研究文学学士毕业,曾于2005年赴好莱坞美国电影音乐学院(American Film Institute Conservatory)学习导演硕士课程。他所导演的电影《斯巴达的衰落》改编自魁北克作家比兹(Biz)的同名畅销小说,是一部以魁北克青年成长困惑为题材的佳片。
本场交流座谈会主要以问答交流形式进行,北外师生就电影本身情节及电影创作过程提出了许多问题,杜布瓦先生一一给出了精彩的回答。在被问到如何与青少年演员沟通时,杜布瓦先生说青少年演员们很好相处,而且相比成年演员来说他们的表演更“天然”。在这部电影中,演员们白天仍然会照常上学,晚上和周末才到片场拍摄,片场拍摄对于他们而言就像上课一样,电影内容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多共同点,这让他们的表演更为自然。他与青少年演员们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这也与他拍摄这部电影所选取的角度不谋而合,即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去看待青春期。杜布瓦先生认为应该从青少年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而不是和某些媒体一样使用“上帝视角”去看待青少年的行为并做出负面评价。
关于导演的角色,杜布瓦先生认为导演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讲好故事。导演和作家一样,都是讲故事的人,不过导演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辅助讲述,比如演员的服装、现场的装饰等等,这也正是拍摄电影需要耗费巨资的原因。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导演需要仔细斟酌每一帧画面的使用,使它们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杜布瓦先生也谈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导演不承担所有工作,但是他需要了解每一个部门的工作,才能知道如何与各领域专业人士配合来达到更好的效果。合作也是他在美国电影音乐学院学到的最重要的道理。
当被问到这部电影中包含了校园暴力、歧视、失败等众多元素是否过于沉重时,杜布瓦先生回答称这些因素都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他希望电影尽可能还原现实。如在魁北克社会中,尽管近年来魁北克省逐渐建立起了较严密的防范机制,校园霸凌却一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而青春期之所以是一个困难的时期,就是因为可能会经历失败或校园暴力等等。很多家长在看过这部电影后表示他们更加理解了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在经历什么,这也是影片想达到的目的之一。
(赵启琛 供稿)
第五十讲:法语国家与地区:一门世界语言的使命
2019年3月26日上午,国际知名法语专家、世界法语大学联盟(AUF)执行主席、国际法语五台(TV5)《谢谢老师!》节目主持人赛伯乐(Bernard Cerquiglini)先生应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化学院邀请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西院综合楼517教室做了题为“法语国家与地区:一门世界语言的使命”的讲座。北京高校法语教学单位师生近百人出席此次活动。
赛伯乐先生围绕“为什么法语国际组织得以建立”这个问题,提出了法语的五大特点。他认为正是这些特点使法语国家和地区团结了起来。首先,法语是世界的,世界也在影响着法语。当今世界有40多个法语国家和地区,法语作为这些国家的共同点,具有很强的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比利时、魁北克、瑞士等地不同的表达习惯丰富了法语,使之在职业名词阴性化、动词词汇增加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其次,法语一直以来都是一种书面语言。相较于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更为正式、庄重,对文化的传承意义深远。在所有的罗曼语族独立语言中,法语是最早的书面语言(第一篇法语文献写于842年),书面形式成为法语的一项传统。
再次,语法是法语语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对语法进行争辩,例如给《谢谢老师!》节目组写信探讨语法问题、对法兰西学术院(Académie française)曾经拒绝职业名词阴性化的决定进行抗议。1548年,人们就开始关注拼写简化的问题,16世纪的法语语法已经相当完善,到了17世纪,法语语法逐渐固定了下来。
还有,法语是一门政治语言。法语从产生至今,一直与政治有着难舍难分的关系。法国无论政权如何更迭,法语却一直受到保护。从《斯特拉斯堡誓言》到法兰西学术院的成立,再到现如今讲法语成为法国公民身份认同感的重要来源,这处处都体现着法语的政治特征。
最后,法语本身代表了一种文化价值观。法语是莫里哀、伏尔泰和雨果的语言,是文化的语言、文学的语言,也是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共和国国家格言的载体。法语还承载了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世界法语国家和地区团结的基石。
在互动环节,赛伯乐先生回答了同学们关于法语学习的困难、法语的推广途径、语言多样化等方面的问题。他强调法语的难度正是其魅力所在,不要害怕犯错,只要将语言的理解放在首位,多听多说,自然就可以学好法语,获得一把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赛伯乐先生指出,法语与英语、西班牙语等语言不同,有自己独特的推广途径,包括美食和文学。在当今世界,应当打破单语主义的桎梏,敞开胸怀,将其他国家、地区的法语纳入到规范法语的范畴。
(薛敏慧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