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法国翻译理念框架下元杂剧《赵氏孤儿》法译本研究

2019-03-29 08:13
关键词:赵氏孤儿程婴赵氏

唐 果

内容提要 法国来华传教士马若瑟于1735年翻译了第一部传进欧洲的中国悲剧《赵氏孤儿》,开启了中国戏剧海外传播的序幕。现有针对《赵氏孤儿》法译本的研究多采用历史学视域,探讨《赵氏孤儿》在18世纪“中国热”的语境下在欧洲传播的过程,很少有人从启蒙时代法国翻译理论的视角透视马若瑟译介中国戏剧的策略。然而,翻译是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发生的社会互动行为。马若瑟有意选取具有浓郁“悲剧精神”的元杂剧《赵氏孤儿》为译介文本,通过改译、增删等翻译策略,率先把戏剧译介活动作为传播中国儒家思想的手段。本文通过梳理18世纪法国翻译理念,重点考证马若瑟对源语言文体风格的改动,源文化内涵的保留,还原翻译所处的时代语境以及历史表现。

引 言

中国文化通过典籍外译的方式传向西方,历史悠久而又曲折。如果说十六世纪的探险家开启了西方人认识中国的大门,那么18世纪的来华传教士则从更加专业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语言和文化。18世纪,法国正经历着浩浩荡荡的启蒙运动,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情况下,法国来华传教士起到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我国学界对传教士在华期间所从事的中国典籍翻译活动持肯定态度,普遍认为“其翻译工作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②赵文利.《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与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1998年第11期,第36页。。戏剧方面,18世纪法国传教士马若瑟(Joseph de Prémare)会通中西文化,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来华后被白晋(Joachim Bouvet)介绍给康熙,在京城生活,潜心研究汉学,翻译了元杂剧经典剧目《赵氏孤儿》,开创了把中国戏剧介绍到西方的先河。马若瑟翻译的《赵氏孤儿》作为“走出去”的成功典范,在法国启蒙社会具有充分的现代性,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度挖掘和仔细探究。

迄今为止,有关马若瑟《赵氏孤儿》的国内外研究多围绕18世纪欧洲掀起的“中国热”,探讨《赵氏孤儿》远涉重洋来到欧洲传播的过程,但对《赵氏孤儿》法译本的个案缺乏系统性的考察。《赵氏孤儿》的剧情吸引了法、英、德、意等戏剧家的兴趣,在各国都有改编本。但是这些版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而是在原剧情基础上的改编版本。此类研究多从历史的角度,梳理《赵氏孤儿》引入各国的历程,以及各国戏剧家塑造悲剧人物的特点。代表文献有刘艳春和赵长江的论文《〈赵氏孤儿〉在海外的传播及影响》,主要以伏尔泰(Voltaire)和墨菲(Arthur Murphy)编写的《中国孤儿》为例,探索分析中国悲剧人物形象在异质文化中的阐释。杨驰名(Yang Chi-Ming)的论文《美德时尚:18世纪舞台上东方的真实性考证和中国的商品化现象》(Virtue's vogues:eastern authenticity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hineseness on the 18th century stage)从流传学的角度讨论《赵氏孤儿》改编版本中舞台人物的演变。吕世生的论文《元剧〈赵氏孤儿〉翻译与改写的文化调适》探讨了西方作者如何对马若瑟翻译的《赵氏孤儿》进行文化调适。此外,相比《赵氏孤儿》法译本研究的匮乏,其英译本的研究较为丰富。虽然翻译的目的语言不一样,但是此类研究对了解中国戏剧文化西传的现实途径有较大的帮助。陈守以(Chen Shouyi)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对18世纪欧洲戏剧的影响》(The Chinese Orphan,a Yuan Play.Its influence on Europe drama of the Eighteen Century)和赖文斌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在18世纪英国的译介与传播》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揭示该剧甚至中国形象在18世纪英国的传播,进而对英国国内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根据已有国内外研究可以看出,关于《赵氏孤儿》海外传播脉络的历史研究领域已有不少成果,但针对作为翻译主体的来华传教士马若瑟及其法译本的专题研究还处在薄弱环节。更是很少有人从18世纪法国翻译理论视角透视《赵氏孤儿》。18世纪欧洲的翻译理论虽然还未走上学科的路线,但其翻译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原则和方法,正处在发展期,马若瑟作为著名汉学翻译家,深受当时翻译环境影响。因此,本文拟通过对18世纪翻译理论史的研究,更好地勾勒出马若瑟的翻译策略,更深层次地研究其“历史的合理性”,也为今天中华戏剧名著“走出去”的现实道路提供历史借鉴。

本论文首先选取宏观扫描的视角,从整体上梳理18世纪文学界对外来文学译文的整体态度,将马若瑟的翻译标准延伸到更为科学的理论层面。之后,选取《赵氏孤儿》翻译为个案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文本表现特征与社会语境的关系。最后,从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角度归纳总结马若瑟译《赵氏孤儿》对中国戏剧西进的历史作用。

一、18世纪的法国翻译观念

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中国风尚”影响着法国人对瓷器、茶叶和园林艺术这些同生活密切相关的器物创造,但是中国文学西传的媒介环境仅限于来华传教士的翻译活动。马若瑟作为有广泛影响的传教士,深刻参与了中国典籍在欧洲的跨时空嫁接。作为《赵氏孤儿》的译者,马若瑟的语言文学素养无需置疑。目前研究海外汉学的学者们对马若瑟的代表作《汉语札记》(Notice sur la langue chinoise)给与较多的关注。海外汉学研究领域代表学者张西平教授认为“《汉语札记》真正开拓了中国语法研究”③张西平.《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清史研究,2009年第5期,第40页。。马若瑟在给《汉语札记》作序时强调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将汉语白话口语与文言加以区分并分别论述的著作:“我可以骄傲地说在我之前,没有任何传教士做出相关研究”④原文:Mon ouvrage(Notitia Linguae Sinicae)a deux parties,la première pour apprendreàparler,la seconde pour apprendreà lire les livres en grand style,àcomposerégalement dans ce genre.Quantàcette grande partie,j'avoue qu'aucun missionnaire n'en avait parléavant moi.Joseph de Prémare.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Paris:Sorel-Desflottes,1755,p.89.。此外,《汉语札记》也反映了马若瑟在中国戏剧文化理解上的真知灼见。马若瑟对白话研究的素材多选自质朴通俗、具有白话语体色彩的元杂剧。马若瑟从丰富的元杂剧剧本中提炼具有代表意义的对白,糅合进语言分析中,首次向18世纪的法国人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元杂剧文学典籍宝库。18 世纪法国知名年刊《耶稣会士作者书库》(La Bibliothèque desécrivains de la compagnie de Jésuites)多次强调马若瑟是“中国古典文字与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⑤原文:Prémare,Joseph Henri de,savant jésuite français,est celui des missionnaires de la Chine qui a fait les plus grands progrès dans la littérature de cet empire,et a le mieux approfondi la théorie de la langue et les antiquités chinoises.PP Augustin,Alois de Backer.Bibliothèque desécrivains de la compagne de Jésus.Liège:Imprimerie de L.Grandmont-Donders Librairie,1761,p.467.。综上所述,马神父深厚的汉字功底以及对元杂剧研究的学术沉淀,是可以胜任《赵氏孤儿》翻译工作的不二人选。

然而,从技术角度看,马若瑟《赵氏孤儿》的翻译因其对源文本大幅度的删减改动,并不符合当今翻译学的“忠实”的标准。前面笔者已经总结道,马若瑟作为首位中国元杂剧海外译者,具有极高的语言文学素养:“于十三经、廿一史、先儒传集、百家杂书,无所不购,废食忘寝,诵读不辍”⑥转引自方豪.《方豪六十自定稿》.台北:学生书局,1969年,第242页。。也就是说,马若瑟对原作的改动,并非“读不懂”,而是“有意为之”。但是,马若瑟并不认为其翻译有误,相反,他非常满意其翻译作品对原著的忠实度,并且谦虚地给《赵氏孤儿》作序道:“敬爱的读者,如果您认为我对这部中国悲剧的翻译不够文学,至少,它足够忠于原著。”⑦原文:dans ma traduction,si vous ne trouvez pas que le texte soit assez littéraire,du moins,il est le plus souvent assez fidèlement rendu.De Prémare.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Op.cit.,p.88.造成这一认识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今翻译理论与18世纪的截然不同。谈翻译理论必谈翻译标准,法国当代知名翻译家阿尔弗雷德·阿尔德里奇(Alfred Aldridge)指出:“18世纪和20世纪在翻译问题上是对立的,18世纪翻译标准倾向于阅读的舒适性,20世纪倾向于文字的忠诚性。”⑧Alfred Owen Aldridge.«Le Problème de la traduction au XVIIIe siècle et aujourd'hui».In Revue Belge de philosophie et d'histoire.Paris:Langues et littératures modernes,1961,p.749.实际上,启蒙时代法国盛行“不忠实”翻译方法。18世纪的法国还未有形成学科体系的翻译理论著作,达朗贝尔(D'Alembert)所著的《翻译艺术通论观察》(L'Observation sur l'art de traduire en général)作为启蒙时代为数不多的翻译史料读本,显得尤其珍贵。达朗贝尔在书中研究了从法国宗教改革及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多位学者的译论和译著,并总结道:“一个翻译家如果在翻译时完全遵照原文,而不加入自己的理解,那就不能称之为翻译者,只是一位文字抄录人员。”⑨原文:Le traducteur est un simple copiste médiocre et servile s'il traduit un texte sans aucune interprétation.D'Alembert.«Observation sur l'art de traduire en general».In Mélanges de littérature,d'histoire et de philosophie.Amsterdam :Chatelain,1766,p.5.18世纪的法国文学家普遍认为高质量的翻译取决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读者接受源语言的不适感。18世纪的法国文学家常用“不忠贞的美女(Les Belles infidèles)”这一来自拉丁文的表达方式来形容优秀的翻译作品。“不忠贞”指文字层面上翻译文本对源文本的修改。“美女”则象征读者阅读翻译文本的愉悦感。法国当代知名翻译理论家罗杰·博瑞尔(Roger Poirier)进一步解释道:“18世纪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翻译文学的成功秘诀来自翻译家‘自由翻译’的理念,即翻译的目的是取悦读者,完成一份高雅的翻译有时不得不以牺牲文本的忠诚度为代价。”⑩原文:La notion de libertéd'interprétation,ayant comme but le plaisir du public et comme conséquence l'élégance de la traduction au dépens de la fidélitéau texte original,sera la règle suivie par les traducteurs qui,tant français qu'étrangers auront du succès au XVIIIe siècle.Roger Poirier.La Bibliothèque Universelle des Romans.Genève:Librairie Droz,1977,p.68.在这样的翻译环境下,精通汉语的马若瑟选择了极具中国戏剧精神的《赵氏孤儿》进行翻译,并根据自身所处的法国翻译传统对译入语的文字和文化意识加以修改和内化,最终实现了《赵氏孤儿》法译本在法国的广泛传颂。

二、《赵氏孤儿》的翻译策略

在证明了马若瑟的语言文学素养、考证了18世纪法国流行的翻译思想后,本文将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解读《赵氏孤儿》法译本,剖析马若瑟的翻译动机、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方法。马若瑟之前,从未有西方学者翻译过中国戏剧,这与戏剧文本本身的性质有关,因为戏剧翻译面临的困难在于戏剧艺术固有的二重性,即语言与演出相结合。为了让法国读者阅读流畅,马若瑟对《赵氏孤儿》的翻译实际上脱离了“可演出性”这一中心。至今为止,有关《赵氏孤儿》法译版的研究均认为马若瑟翻译最重要的改动即是删掉了所有的唱词。事实上,笔者仔细比较了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马若瑟的法译本,发现马若瑟在其译本中保留了一些重要唱词。这一“删”一“留”恰恰体现了马若瑟灵活的翻译策略。

1.部分唱词的删减:保证戏剧叙事的流畅

首先,为什么马若瑟要删除大部分唱词? 18世纪法国戏剧家延续17世纪古典戏剧的风格,认为一部完整的戏剧应该包括三大要素:时间,空间,行动。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欧洲古典戏剧理论反复强调“三一律”的原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集中性和紧凑性。马若瑟认为,元剧《赵氏孤儿》里不断出现的唱词以一种非常令人不快的方式打断了人物的对话,着实破坏了行动的连贯性:“我感到非常震惊,人物正在对话的时候,演员突然唱起了歌。”原文:Nous sommes choqués de ce qu'un acteur au milieu d'un entretien vient toutàcoupàchanter.De Prémare.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Op.cit.p.87.因此,马若瑟大幅度删除唱词,以保证本国读者阅读流畅。如第四场,第七幕:

Acte IV,Scène 7

Tching-Poei,seul

(...)Que veut dire tout cela?Il n'y a aucun nomécrit.Je n'y comprends rien.(Il chante).(...)Cette dame qui se metàgenoux devant lui et veut lui donner un enfant qu'elle porte?Pourquoi s'étrangle-t-elle avec sa ceinture? (Il chanteàplusieurs reprises).

原文:(正末云)(……)可是甚么故事? 又不写出个姓名,教我那里知道! (唱)

【红绣鞋】画着的是青鸦鸦几株桑树,闹炒炒一簇田夫。这一个可磕擦紧扶定一轮车。有一个将瓜捶亲手举,有一个触槐树早身殂,又一个恶犬儿只向着这穿紫的频去扑。

(云)(……)又有个医人手扶着药箱儿跪着,这一个妇人抱着个小孩儿,却象要交付医人的意思。呀! 元来这妇人也将裙带自缢死了,好可怜人也! (唱)

【石榴花】我只见这一个身着锦襜襜,手引着弓弦药酒短刀诛。怎又有个将军自刎血模糊? 这一个扶着药箱儿跪伏,这一个抱着小孩儿交付,可怜穿珠带玉良家妇,他将着裙带儿缢死何辜。好着我沉吟半晌无分诉,这画的是徯幸杀我也闷葫芦。

例文显示,元杂剧中的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马若瑟认为,无论是从文字层面、音调层面还是戏剧结构层面,18世纪的法国人都不可能理解《赵氏孤儿》的唱词。关于中国古典音乐的音色音调方面,法国当代汉学家安田朴(RenéEtiemble)在其著作《中国之欧洲》(L'Europe Chinoise)中做出了详尽的研究,并从音乐学的角度指出18世纪的法国“耳朵”无法接受充满异域风情的中国音乐RenéEtiemble.L'Europe chinoise.Paris:Gallimard.1989,p.148-154.。关于中国古典音乐唱词意义方面,18 世纪传教士杜赫德(Du Halde)在其《中华帝国全志》中写道:“中国戏剧中常常充满对欧洲人来说很难懂的歌词,这些包含暗示的、意向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是神秘未知的文:Il y a des pièces dont les chansons sont difficilesàentendre,surtout aux Européens,parce qu'elles sont remplies d'allusions àdes choses qui nous sont inconnues,et de figures dans le langage,dont nous avons peineànous apercevoir.Du Halde.Description de l'Empire de la Chine.Paris:chez Henri Scheurleer,1736,p.421.。”关于戏剧结构方面,18世纪传教士普乐维斯特(Prévost)在其《旅行史记》(Histoire générale des voyages,1749)中指出,唱词穿插在文本中,显得过于突兀:“中国的悲剧常常贯穿着歌曲,对话时而被歌曲打断,而演员唱着唱着又突然停下来说两三句对白。这样的表演对欧洲观众来说是非常奇怪的。”原文:Les tragédies chinoises sont entremêlées de chansons,comme le chant est quelquefois interrompu pour faire placeàdeux ou trois lignes de récitation.Il est choquant,pour un Européen,d'entendre un acteur qui se metàchanter au milieu d'un dialogue.Prévost.Histoire générale des voyages ou nouvelle collection de toutes les relations de voyages par mer et par terre.Paris:Chez Pierre Hondt,1749,p.178.综合这三方面的原因,马若瑟总结出删掉唱词的必要性:“对欧洲人来说,中国戏剧里的歌曲生涩难懂,因为我们从未学过歌词里富含的各种细节所指的寓意和暗示。中国人有自己的诗歌,就像法国人有自己的诗歌一样。如果我们告诉一个中国人世上存在四位美惠女神、两位维纳斯和十位缪斯,一首诗就像一位美惠女神、一位维纳斯和一位缪斯的集合体,他们肯定什么也听不懂。”原文:Il n'y a des pièces dont les chansons sont difficilesàentendre,fut tout aux Européens,parce qu'elles sont remplies d'allusions et de délicatesses auxquelles nous ne sommes point faits.Les Chinois ont leur poésie comme nous avons la nôtre.Si nous disons aux Chinois il y a quatre Grâces,deux Vénus et dix Muses,parce qu'une telle est tout ensemble une Grâce,une Vénus et une Muse,ils n'y pourraient rien comprendre.Ainsi de nous par rapportàleurs chansons délicates et poétiques.De Prémare.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Op.cit.p.86.因此,马若瑟大幅度删除《赵氏孤儿》的唱词部分,完成了一个简单、易懂、清晰的翻译。

2.部分唱词的留存:传播儒家思想

在法国18世纪翻译语境下,马若瑟的《赵氏孤儿》是一部公认的优秀翻译作品。1755年,法国18世纪权威外国文学杂志《外国期刊》(Journalétranger)如此评论:“由马神父准确无误翻译的中国悲剧《赵氏孤儿》是巨作《中华帝国全志》中必不可少的精致装饰。”原文:La tragédie chinoise,exactement traduite par le P.de Prémare,Jésuite,n'est pas le plus petit ornement de la Grande Description de l'Empire de la Chine.Anonyme.«La tragédie chinoise».Journalétranger,1755,n°9,p.218.《赵氏孤儿》法译本的优点并不体现在语言的精准上,而是体现在中国古典悲剧思想和道德准则上。无论在什么时代,翻译都具备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这些属性使其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语言转换,还包含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马若瑟虽然删掉了大部分唱词,却有意保留了几段。马若瑟希冀通过戏剧艺术在法文语境中体现中国儒家思想的翻译策略通过保留的唱词体现得淋漓尽致。

马若瑟从四套中国古典文学集里上百部元杂剧中选择了儒家思想突出的《赵氏孤儿》。在他写给傅尔蒙(Fourmont)的信中,马若瑟称他选择《赵氏孤儿》的理由正是因为此剧中丰富的“中国情感”:“在这场悲剧中诞生了他们(中国人)大悲大喜的情感:取悦、触摸、激发美德,以及憎恶。”原文:Il y a dans cette tragédie plusieurs naissances de très grands sentiments.(...)Ils(les Chinois)gardent le principe de toutes,qui est de plaire,de toucher,d'exciteràla vertu et rendre le vice odieux.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Op.cit.p.88.杜赫德在为《赵氏孤儿》作序时,也强调了此剧包含丰富激荡的“中国精神”:“中国戏剧家在创作此剧时只有一个目的:使同胞感动,激励他们对美德的爱和对邪恶的恨。我认为《赵氏孤儿》这部剧已经足够让法国读者了解原本非常陌生的中国戏剧精神。”原文:Ils n'ont pour but dans leurs pièces de théâtre,que de plaireàleurs compatriotes,de les toucher,de leur inspirer l'amour de la vertu et l'horreur de vice.S'ils y réussissent,cela doit,ce semble,leur suffire:il me suffitàmoi-même de faire connaître leur goût dans ce genre d'ouvrage,quelqueéloignéqu'il soit du nôtre.Du Halde.Description de l'Empire de la Chine.Op.cit.p.419.马神父有意保留的少量唱词很好地体现了该剧包含一些令法国社会感兴趣的道德观念:比如第一幕第七场,程婴将赵孤藏在药箱中,慌张出宫,途遇守宫将军韩厥,而韩厥发现药箱里的“人参”赵孤后,出于同情满门三百口遭屠杀的惨烈景象以及感动于程婴为报恩一诺千金、舍子救孤的伟大道德,决定放程婴出宫:

〔程婴云〕是知恩报恩,何必要说。〔正末唱〕你道是既知恩合报恩,只怕你要脱身难脱身。前和后把住门,地和天那处奔? 若拿回审个真,将孤儿往报闻,生不能,死有准。

Han-Kué:(il chante).Tu dis que tu veux répondre aux bienfaits que tu as reçus.Mais je crains que tu ne puisses te sauver.(Il fait retirer ses gens).Retirez-vous,et ne venez que lorsque je vous l'ordonneraiDe Prémare.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Op.cit.p.37..

马若瑟有意翻译了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正末唱词,因为“你道是既知恩合报恩”显示了韩厥吩咐士兵退下让程婴有机会独自离开的原因:赵氏曾对程婴有恩,程婴救孤不失为一种报恩的行为。马若瑟在翻译致辞中反复强调中国文化自古就格外看重“恩情”,施恩、报恩,是中国历来传唱的价值理念。剧中,程婴即便处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也显示出履行责任的勇气。韩厥之所以会帮助程婴,也是因为其心中的责任感。因此,马若瑟认为此段唱词很好地表达了程婴和韩厥之间的惺惺相惜。接下来的一幕,马若瑟继续翻译了正末(韩厥)的唱词:

〔带云〕程婴,〔唱〕你既没包身胆,谁着你强做保孤人? 可不道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

Han-Kué:Tching-ing,pourquoi revenir tant de fois? (Il chante).Tu crains que je ne te trompe.O Tching-ing,si tu n'as pas le courage d'exposer ta vie,qui t'obligeàsauver l'orphelin malgrétoi?Apprends qu'un fidèle sujet ne craint point de mourir,et que qui craint la mort n'est pas un sujet fidèleDe Prémare.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Op.cit.p.39..

马若瑟希望通过这段唱词传达了另一种儒家思想:忠诚。程婴挪了几步又掉过头来反将了韩厥一军,让他去屠岸贾那里告发领赏算了。但程婴知道,堂堂韩大将军岂是卑鄙小人。为自己的英名气节而活的韩厥自然明白程婴的意思,于是二话不说便拔剑自刎,只留了句:待赵孤成人报仇后,别忘了他这个大恩人。为断讯息,将军死了,死在自己忠诚的名分上。马若瑟并不关心曲调,而是看重唱词中传达的中国伦理精神。通过这些唱词,马神父想要展示“忠”与“义”,这都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责任感和正义感是作为一个正人君子的基本意识。18世纪西方来华传教士是一个具有特殊身份的社会群体,马若瑟来自西方强国法国,代表基督教会与国家利益,同时又受启蒙运动影响,拥有文化多样性,他翻译的《赵氏孤儿》表现了他接触中国儒家文化、社会的方式。在掌握汉语的同时,马若瑟深深意识到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和民众心理中的重要地位,为了突破中西文化之间的壁垒,马若瑟通过翻译方式把代表中国儒家思想的著作传播到欧洲,以便西方人学习中国文化。张豫红在其论文《明清时期传教士与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中指出马若瑟翻译的动机:“传教士通过翻译把中国典籍所承载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等传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的借鉴吸收与融合。在中国文学研究方面,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用法文翻译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最先出现在了解中国最权威的书《中华帝国全志》第3卷中。由于该剧讴歌高贵的英雄,与法国古典主义戏剧有切合之处,一经出版便在欧洲广为流传。”张豫红.《明清时期传教士与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中州学刊,2017年第6期,第134页。马若瑟在翻译的过程中,意识到中西戏剧文化里贯通的悲剧性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的基础。通过《赵氏孤儿》这一庄重、严肃、沉重的悲剧主题,引发法国读者对救孤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悲剧气氛与悲剧情节相始终、相表里、相辅相生的推动过程中,马若瑟通过体现儒家仁礼忠孝道德观念,引导法国观众在道德准则上认同主人公的人品,并通过翻译挖掘人物内心活动的唱词,使元杂剧中“扁平化”的人物饱满起来,凸显人性光辉,因而也更能为受人文主义熏陶的法国受众所接受。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也为中国古典戏剧在海外的传承和发展开启了新篇章。

结 语

18世纪,中国戏剧能够成功“西渐”,跨越文化障碍的翻译者中介起了决定作用。翻译中介过程主要涉及翻译的理念以及翻译文本特征两个方面。研究显示,正是启蒙时代“不忠诚”的翻译理念和马若瑟对戏剧文本翻译独特性的足够认识突破了中国戏剧“走出去”的双重制约。

本文通过检验《赵氏孤儿》法译本在译入语环境中的接受和影响,总结出马若瑟对源文本翻译采取以下原则:第一,对文本形式的修改;第二,对戏剧精神的尊重。具体策略分为两大步:首先,在戏剧文学文本与舞台演出过程两个维度之间,马若瑟选择了前者,放弃了对视觉、听觉符号系统的翻译,将《赵氏孤儿》当做如小说、诗歌等以意义的转换为特征的文学翻译。接着,马若瑟忠实于原作的文化内涵和精髓,通过强调《赵氏孤儿》惩恶扬善的主题与忠信义的儒家思想实现在法国人文主义语境中传播中国思想的抱负与使命。

马若瑟灵活的翻译策略消解文本布局差异带来的不适,引导法国读者寻找《赵氏孤儿》文本中的精神密码,最终促成了《赵氏孤儿》在欧洲的广泛传播与经典化的实现,吸引法国剧作家伏尔泰、英国作家墨菲、德国作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意大利作家梅达斯泰斯(Pietro Metastasio)纷纷改写。这些改编在形式和内涵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源文本中的中国古典悲剧精神也发生了裂变。裂变背后,蕴藏的是不同民族文化心理的碰撞与火花,标志着欧洲文学界以中证西的比较视野初步形成。

猜你喜欢
赵氏孤儿程婴赵氏
恢弘震撼的北昆《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A new spec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genus Opisthotropis (Serpentes: Colubridae: Natricinae) from western Hunan, China
赵氏孤儿
论《赵氏孤儿》的民族悲剧体现
从戏剧到电影论《赵氏孤儿》的现代化解读
程婴妻给我的感动与叹息
赵氏的祖先造父
小人物 大情怀:浅谈程婴的塑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