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家战略的数字化与国际化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019-03-29 12:10何人可季铁谭浩袁翔肖狄虎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9年1期
关键词:湖南大学课程设计

文/ 何人可 季铁 谭浩 袁翔 肖狄虎 (湖南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

新千年以来,技术变革、社会转型以及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既能扎根本土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设计创新人才成为设计院校特别关注的议题。湖南大学围绕智能制造、互联网+、文化振兴等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提出一套强调数字化与国际化的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内其他设计院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与资源组织以及改进教学方法工具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一、背景与目标

湖南大学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工业设计专业之一,拥有完整的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学科体系,同时也是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单位。2016年,以工业设计为主体的“设计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居全国高校排名前10%。2002年开始,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以工业设计国家级特色专业、艺术与设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实验区等项目建设为基础,结合一系列国家级教学教改课题,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将学科特点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相联,构建了数字化条件下、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国内外高校进行推广、示范和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图1):

图1

1.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的系统设计方法与知识体系构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强国为导向,针对智能制造、互联网+和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需求,明确了高端装备与交通工具、智能产品与交互设计、媒体艺术与社会创新三个特色方向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

2.基于数字化与互联网的赋能互动教学方法创新与平台建设。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技术条件,从平台技术构架、内容生成和分享体系的研发以及一系列的慕课、课程资源网站和课程App的教学工具开发,形成以学生创作内容为核心,赋能互动的开放式数字化教学平台。

3.以文化自信与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的设计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以“国际-国家-地方-行业”四级人才实践创新基地为支撑,通过创新工作坊、行业设计大赛、社会创新夏令营、文化交流与会展活动等形式,营造了立足本土、走向世界的国际化的实践教学生态系统。

在探索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过程中,湖南大学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关

键问题:

图2

1.在内涵建设层面,如何响应快速发展的产业与社会需求,在新技术背景下构建战略性设计人才的知识体系与系统设计方法,培养面向社会转型、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图2),并使之成为技术、文化、经济和社会创新的推动者。

2.在教学方法层面,如何引领学生将“知识与经验”融合,深刻理解和挖掘不同产业和社会需求中的设计问题与知识,改变传统的知识生成方法与技能培养的模式,形成数字化条件下、开放式的赋能互动学习系统。

3.在实践创新层面,如何围绕“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从支撑平台、组织形式和内容主题等不同角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创新生态系统,使他们既能扎根本土文化,也能走上国际舞台。

二、方法与路径

1.立德树人,培育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从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和培育优良学风开始,不断优化师资结构与引进国际设计资源参与教学。从2002年到2015年,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任教师的博士毕业率从10%提升到60%,70%的教师具备国际一流学校的访问留学经历;先后引进3名外专千人及7名外籍专任教师参与教学,组织国际创新工作坊及讲座40余次,建立了一个开放式全球化的师资队伍。另外为加强工程设计的能力的培养,重点引进企业设计资源,聘任刘永红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任工业设计数字工程实验室主任。在湖南大学组织的学生满意度评价中,工业设计专业和教师满意度连续多年排名第一。

2.重塑核心能力与内容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协同创新能力。强调新技术条件下设计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提出了“人文思想与艺术感受、设计思维与综合表达、复杂问题与知识求解、先进技术与智能交互、本土文化与国际视野、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六个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不断升级教学内容,具体相关能力目标如下:

人文思想与艺术感受:培养学生对不同的技术条件下对民间艺术、当代艺术的综合体验,引导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成长以及相应的社会性思考,如关于时间、交互、光效与体感等新技术的应用和理解。代表性课程如“民间美术、交互影像与虚拟现实”等。

Genetic and epigenetic alterations have been implicated mainly in the activation of oncogenes and/or the inactivation of tumor suppressor genes that are involved in cell-cycle regulation, cell-cell adhesion, DNA repair, and telomerase activation during gastric carcinogenesis.

设计思维与综合表达: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发展到包含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数据理解与分析、流程与推理,基于跨媒体的思想、信息可视化、整合设计表达等综合设计思维与表达能力。代表性课程“动态影像、整合设计思维与表达、传播设计”等。

复杂问题与知识求解:从创造性解决单一设计问题转向运用设计思维和系统性方法创造性地解决系统、服务、体验、商业、社会要素等多个方面相关联的复杂问题。代表性课程“复杂系统设计、商业模式与服务设计”。

先进技术与智能交互:在机械工程、信息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支撑下,运用设计思维和方法,解决物联网环境下的智能交互问题,创造突破性产品的能力。代表性课程“人机交互设计、情感计算、高级汽车数字设计技术”等。

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整合企业市场生产、高校设计教学研究、科研机构和政府机关、文化持有者等多方资源,进行跨领域协同创新的思维模式及能力。代表性课程“创新工作坊、先导课程”等。

本土文化与国际视野:立足国际视野,准确认识和定位本土文化,吸收国际经验、整合国际资源进行创新设计和交流的能力。代表性课程“文化人类学、生活形态设计、社会创新设计”等。

在核心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选择性的进入模块化的学习,加强行业创新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创新的领导力,这三个特色模块发展方向如下:

高端装备与交通工具设计:以汽车、轨道车辆、工程机械和大飞机等高端装备产业需求为目标,加强复杂产品系统开发中的协同设计与工程训练,为三一、中联、中车等高端装备产业输送大量人才。

智能产品与交互设计:与阿里、华为、百度、微软等企业展开人才培养和研究领域的深度合作,将深度学习、机器视觉、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计算方法和智能设计工具融入设计教学体系,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进入互联网行业的高端工业设计人才。

媒体艺术与社会创新设计:以“文化内涵-设计重构-艺术再现”为路径,提升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上的文化影响力和产业输出能力。从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培养具有系统设计、批判性思维、参与式设计、协同设计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创新教学方法与知识分享系统(图3),培养学生互联网背景下的“云”意识与知识管理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植入协作性的实践课题,将传统的“做中学”模式升级为“学生创建内容”社会化知识分享体系。在与华为的教学合作中完成了平台技术构建,在模块化课程中完成了13门包含慕课、课程网站和课程App结合的专业课程内容建设;在教学管理上自主搭建了国内首家Pinwall数字化设计教学评估与资源平台,鼓励学生通过该平台自主学习、分享并参与评价,把课程教学转化为学生、老师、研究者、投资者以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开放式协同创新教学体系。

4.创新教学实践生态系统,培养学生的社会创新与国际竞争意识(图4)。整合社会资源,采用多种社会实践创新组织形式,通过中意设计创新中心、“金砖五国”设计联盟、“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DESIS-Lab可持续设计联盟、LeNSin欧盟国际合作课程、设计引擎国家级众创空间、湖南省工业设计创新平台、长沙媒体艺术之都、武陵山非遗文创中心、“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夏令营、阿里联合教学课程、华为云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积极参与米兰设计周、世博展、国际文化创客展、巴黎博览会等一系列的国际交流活动,从平台、组织形式和内容体系等多方面构建了较好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让学生直接参与国际文化与产业的竞争。

图3

三、创新与特色

1.在设计专业的内涵建设层面,根据设计专业的快速发展和多学科融合趋势,将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从传统的造型设计,拓展到交互、体验、服务、管理以及社会系统等多个方面,构建了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的系统设计方法与知识体系理论,重新对我国的设计教育进行国际定位,从本土走向全球,从借鉴到自主,从追赶到超越,将“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融为一体,是将设计从工具层面提升到“产业与社会设计”的重要创新。2017年何人可教授作为美国IDSA国际设计大会特邀发言人,全面阐述了相关理论和成果,代表了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状况与特点,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2.在设计教育的工具与方法层面,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赋能互动的生成性设计教学新模式。该模式以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技术创新,在“设计知识”的结构与表达方式上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获取、生成和传播模式,形成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协同创新的知识生产模式,该成果发表于国际设计学科顶级期刊《The Design Journal》上,是该期刊中国大陆学者关于设计教育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3.在设计参与及双创模式的建设方面,将设计的焦点转化为“社会需求”,通过国际化的知识平台建设和协同创新的组织设计,以及近十年在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资源的社区反复实验,形成了“创造就业机会、创新文化形式、创新产业结构、创造社会价值”的双创体系,于2012年获得中国第一个GMARK社区研究与设计奖,2016年在国际设计学报发表大陆第一篇实践教学论文,构建了一个全球参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设计实践创新平台。

图4

四、推广与应用

1.教学内容与模式的应用示范

作为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单位,湖南大学在坚持自身探索改革路径的同时,也更加关注相关经验对于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价值。通过教育部“教学规范与课程标准”两个项目,湖南大学在多个设计院校分享了项目成果;此外,借助每年一度的教指委年会,湖南大学邀请了国内外300多个院校的专家和教师开展专题讨论,针对不同学校的地域和学科条件,进行差异化分析和分类指导,加强了应用示范效应。相关的教学内容与成果平台,通过在线与联合课程等形式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70多所高校进行推广应用。其中,“设计的力量”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慕课。同时,湖南大学还积极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以及金砖五国的南非和巴西等高校分享和交流了相关经验成果。

2.学生的竞争能力与用人单位评价

湖南大学工业设计学生近五年共获得国内外各类设计大赛奖励400多项,其中Red Dot、IF、GMARK、IDSA设计奖97人次,67名学生获得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二等奖及以上奖励。2010级本科生范石钟被评为2014年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并受到刘延东国务委员亲切接见,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设计师”。近5年共有286名学生进入微软、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全球500强企业或国际知名设计机构工作;2015至2017年有31名学生进入阿里巴巴设计团队工作;2004届毕业生张文泉成为全球最顶级设计公司(意大利IDG)公司的第一位中国籍设计师。

3.学科声誉与新闻媒体报道

近五年来,湖南大学工业设计教学团队在国际国内设计教育大会上作特邀报告50多场,特别是何人可教授在2016年由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在胡志明市组织的全球教育峰会、2017年美国IDSA国际设计教育论坛上的发言,代表了中国经验对于世界设计教育的启示;2015年季铁教授在米兰组织了由400多位设计师参与的“国际文化创客展”及“乡home·分享家乡的味道”世博展,将“中国故事”通过协同创新的方法与世界分享;2017年在岳麓书院举行的成果展上获英国安妮公主高度评价和皇室官网推介。

湖南大学工业设计教学的相关成果多次获得商业周刊、BBC、中央一台、新华社及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美术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及专题报道,如中央一台报道了季铁教授与“十九大”党代表侗锦非遗传人粟田梅的社会创新成果;中国教育报2016年采访我院袁翔教授,对模块化教学成果做了“课程魔方”打破选专业“魔咒”的专题报道。

五、结语

面对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湖南大学根据技术变革与国家重大战略及全球化竞争的需求,提出数字化条件下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未来,湖南大学将进一步把“国家与产业需求、设计教学与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渐从本土走向全球,努力实现中国工业设计教育从借鉴到自主,从追赶到超越的转变。

猜你喜欢
湖南大学课程设计
湖南中烟联合湖南大学揭示植物维持代谢平衡的机制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A Study on the Cohes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Blessing Short Messages
温家宝与湖南大学毕业生座谈时深情地对同学们说:我心寄托在整个青年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