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川
(河南省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内科 平顶山467000)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指缺血性脑卒中发病48 h内经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失仍呈渐进性加重,使中枢神经出现较重且持久的损伤,预后较差,为脑卒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1~2]。该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认为与血液流变学异常、感染、血脑屏障通透性异常改变、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和自由基介导等多种因素有关[3]。因此,临床治疗多以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清除氧自由基,降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等为治疗目的,以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选取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32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6例。观察组男10例,女6例;年龄47~77岁,平均年龄(62.57±5.52)岁;病灶位置:基底节区8例,脑干7例,小脑1例。对照组男11例,女5例;年龄 47~78 岁,平均年龄(62.69±5.34)岁;病灶位置:基底节区9例,脑干6例,小脑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灶位置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4],且经头颅CT影像学检查明确了梗死部位和范围者;发病时间在72 h内者;入组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7分,相关症状和体征呈进行性加重者;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伴有颅内肿瘤等占位性病变者;近1个月有溶栓治疗史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肝肾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神经、代谢和内分泌系统疾病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注射长春西汀营养神经、尿激酶溶栓、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丹参川穹嗪注射液活血化瘀、甘露醇脱水和阿托伐他汀调节血脂等。
1.4.2 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00041)25 mg静脉滴注,滴注时间≥50 min,2次/d,2次用药间隔≥6 h;依达拉奉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80056)3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滴注时间30 min左右,2次/d,持续用药14 d。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认知功能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1)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纤维蛋白酶原、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血沉等;(2)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值0~42分,评分越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3)认知功能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评估,分数越高,患者认知功能越好;(4)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采用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测定。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酶原、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血沉等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纤维蛋白酶原、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血沉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注:与同时段对照组相比较,*P>0.05,#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MSE评分、NIHSS评分和Hcy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MMSE评分、NIHSS评分和Hcy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和Hcy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MSE评分、NIHSS评分和Hcy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MSE评分、NIHSS评分和Hcy水平比较(±s)
?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积极预防脑梗死再进展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相关研究发现[5],脑梗死患者Hcy水平可明显升高,而Hcy自身氧化时可产生大量氧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依达拉奉可刺激前环列素生成,抑制黄嘌呤和次黄嘌呤氧化酶活性,阻断炎症介导,进而达到抗炎和保护神经元作用;还可通过血脑屏障,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神经细胞氧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脑水肿,阻止脑梗死继续进展[6~7]。丁苯酞为人工合成的消旋体,可阻断脑梗死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改善脑缺血区微血管循环,促进该区域血管新生,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能量代谢,缩小脑梗死灶面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减轻脑水肿,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此外,丁苯酞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避免脑血栓形成;丁苯酞还可降低花生四烯酸含量,提高前列环素2(PGI2)和脑血管内皮一氧化氮(NO)水平,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抑制谷氨酸的释放,增强抗氧化酶活性,促进氧自由基的清除[8~9]。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纤维蛋白酶原、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血沉等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纤维蛋白酶原、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血沉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MMSE评分和Hcy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和Hcy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脑部血液流变学状态,保护脑神经,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