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海松
(山西省长治市潞安集团总医院心血管内科 长治04600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为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多见于老年、绝经后女性等群体,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硬化破裂或侵袭、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1]。ACS为冠心病主要类型,近年来发病率持续增长,具有较高病死率,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为临床治疗ACS的主要手段,但有研究指出PCI用于ACS患者治疗会对患者的血管壁、心肌造成损伤,并引发炎症反应[2]。因此,为提升手术安全性,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在PCI手术前后给予合理药物干预意义重大。本研究观察了瑞舒伐他汀对行PCI手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年龄 53~77岁,平均(61.23±5.29)岁;体质量指数(24.51±1.95)kg/m2。对照组年龄 54~77岁,平均(61.26±5.27)岁;体质量指数(24.54±1.97)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标准;自愿接受PCI治疗;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近期使用过他汀类药物治疗者;精神疾病者或意识障碍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血液疾病者;对研究使用药物有过敏史者;有手术禁忌证者;合并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者;合并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接受PCI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凝治疗、扩血管治疗等,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是否需给予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术前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H20143337)口服,20 mg/次,1次/d,于每晚睡前服用,持续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使用彩色超声心动图对两组的心功能进行检查,详细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早期与晚期充盈速度比值(E/A)等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情况,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肌酸激酶同Ⅱ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Ⅰ)水平进行检测。观察两组治疗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后 LVEF、E/A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LVSD、LVDD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E/A水平高于对照组,LVSD、LVD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情况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CK-MB、cTn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K-MB、cTnⅠ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情况比较(ng/ml,±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情况比较(ng/ml,±s)
?
2.3 两组治疗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6.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18%(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急性冠脉综合征为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发病病因与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相关。ACS多见于老年群体,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近年来ACS发病率呈持续增长。患者发病后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骨后闷痛、压迫感、濒死感等,需及时采取相关手段治疗,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目前PCI为临床治疗ACS患者的首选方法,其通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患者闭塞、狭窄的冠状动脉管腔,改善冠状动脉血管灌注,起到治疗效果[3]。但在治疗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对患者心肌造成一定损伤,引发炎性反应,增加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几率。因此,采取合理的手段减轻PCI术对患者心肌的损伤,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马晓峰等[4]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除降脂效果理想外,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抗血栓形成、稳定粥样斑块等作用。瑞舒伐他汀为新型调脂药物,肝脏选择性较高,作用机制为可对机体肝脏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的过程进行选择性抑制,对LDL-C受体的表达作用进行强化,进而减少胆固醇含量,起到降脂的效果[5]。此外该药物还具有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杨贤义等[6]的研究结果表示,于PCI治疗前使用瑞舒伐他汀,可减轻对患者心肌的损伤,减少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LVEF、LVSD、LVDD、E/A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变化。观察组治疗后LVEF、E/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VSD、LVDD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瑞舒伐他汀可有效保护行PCI术患者的心功能。两组治疗前CK-MB、cTn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
表2 两组症状改善、白细胞回降至正常值、包块消退和住院天数比较(d,±s)
表2 两组症状改善、白细胞回降至正常值、包块消退和住院天数比较(d,±s)
?
阑尾周围脓肿是发生急性阑尾炎并有渗出、坏死或穿孔时,网膜与附近小肠趋向阑尾形成包裹,炎症局限,形成的炎性包块[4]。脓肿位置与阑尾位置有关,Kim等[5]研究发现,脓肿位置约有2/3在右髂窝,1/3在盆腔。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腹膜刺激征、压痛性肿块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目前,在阑尾周围脓肿临床治疗中一般不主张急诊手术治疗,这是由于急性期脓肿与周围组织粘连致密,解剖间隙模糊,组织水肿严重,手术容易损伤肠管,增加肠漏、残端漏及切口感染风险;此外,急诊手术容易导致腹腔炎症蔓延播散,形成新的肠粘连,甚至引起术后肠梗阻,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6]。因此,目前阑尾周围脓肿主要采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但有研究表明,单纯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对阑尾周围脓肿疗效欠佳[7]。
中医认为,阑尾周围脓肿属于“肠痈”。多因饮食失节、跌扑奔走等导致气滞血瘀、湿热内蕴而成。根据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应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为主。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中药制剂,败酱草与鱼腥草联用,具有清热解毒、通里散结、消痈排脓功效;大黄泄热通肠、逐瘀通经;芒硝清热、散结消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具有清热利湿、理气散瘀、行气活血之功效。应用大黄和芒硝时需注意用量,保持大便4~6次/d最佳。再结合西药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中西医结合可发挥协同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症状改善时间、白细胞回降至正常值时间、包块消退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中西医联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患者的恢复时间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