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娟
(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人民医院肿瘤科 舞阳462400)
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发病率差异较大,其中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每年因食管癌死亡患者人数占全球因食管癌死亡人数的50%左右[1]。如何提高食管癌患者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早期食管癌可采用外科手术方式进行病灶切除,但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多已出现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不易将病灶清扫干净,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由于多数食管癌患者均为鳞癌,其对放射线较为敏感,故放疗是目前临床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首选方案,但单纯放疗临床疗效有限,患者5年生存率仍较低,若扩大放疗剂量以提高放疗质量又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副作用,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2~3]。本研究观察了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多西他赛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75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纳入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A组37例,男20例,女 17例;年龄 44~75岁,平均年龄(62.39±5.97)岁。B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2.51±6.24)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许可。
1.2 纳入标准 临床资料完整;初诊,入组前未接受过相关治疗;病理类型为鳞癌;临床分期为T3或N1;预计生存期≥6个月;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70分;入组前可正常进食流食;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依从性良好。
1.3 排除标准 严重肝肾、心肺功能不全;存在消化道出血、穿孔前征兆;存在锁骨上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其他类型恶性肿瘤;精神障碍;药物过敏;免疫功能紊乱;擅自中止治疗。
1.4 治疗方法 A组患者接受单纯3D-CRT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双手上举抱头,是由记忆体膜固定后行螺旋CT扫描,连续扫描,层厚为5 mm。将CT显示肿瘤侵犯范围和直径≥10 mm的纵膈淋巴结作为大体肿瘤体积(GTV),GTV前后、左右外放8 mm,上下外放30 mm为临床治疗靶区(CTV),CTV外放5 mm为计划靶区(PTV)。描绘靶区和重要器官,确定放疗计划。放射线为6MV-X线,总剂量为60~66 Gy,2.0 Gy/次,每周一至周五共5次。B组患者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多西他赛辅助治疗,每次40 mg静脉滴注,每周1次,治疗周期为6周。3D-CRT治疗同A组。
1.5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放射性食管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观察,统计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
1.6 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均于放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CT复查,根据WHO疗效评测标准评价治疗近期效果,完全缓解(CR):所有可见病症消失,并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PR):病灶最大单径之和减少50%以上,并维持4周以上;无变化(NC):无新病症出现,病灶最大单径之和减少低于50%或增大低于25%;进展(PD):出现新病症或病灶最大单径之和增大超过25%。总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11%)高于A组(72.9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放射性食管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例(%)]
2.3 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对比 B组患者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对比[例(%)]
食管是连接口腔、咽部与胃的一个管状器官,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处发生癌变即为食管癌。随着近些年生活、饮食习惯改变,食管癌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现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因素[4]。食管癌的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早期食管癌患者可采用手术切除的方式清除病症,但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多已出现淋巴结转移,手术清除效果较差,故多采用放疗进行治疗。3D-CRT是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一种放疗手段,相较于传统放疗方案该方案可有效避开肺、心脏、骨髓等正常区域,将放射治疗区域集中于病症部位,从而有效提高了病症部位放射量,且能有效减少病症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大大减轻了放射治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谢志原等[5]进一步分析了常规放疗与3D-CRT在治疗食管癌方面放射剂量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传统放疗治疗的患者不仅肿瘤靶区剂量分布不佳,无法达到理想的处方剂量。而3D-CRT不仅能获得较好的靶区剂量分布,正常组织中亦能获得较好的剂量控制。
虽然食管癌患者对放射治疗敏感性较高,超过80%的食管癌患者在接受放疗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短期治疗效果,但其复发率和5年死亡率仍居高不下。食管癌患者放疗后复发原因较为复杂,但多数研究认为放疗无法照射视野外的微小转移灶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6]。放疗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已得到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的认可,化疗药物不仅能直接杀灭肿瘤细胞,其对放疗后再增殖及细胞周期欠敏感的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杀伤作用,具有较好的放疗增敏作用[7]。多西他赛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化疗药物,可促进小管聚合成稳定的微管并抑制其聚解破坏微管网状结构,最终达到抑制细胞分裂和增殖的目的,并能将肿瘤细胞阻滞在G2/M期,而该时期的肿瘤细胞对放疗较为敏感,因此多西他赛具有较好的放疗增敏作用,可有效杀灭微小转移灶的肿瘤细胞[8]。
本研究探讨了3D-CRT联合多西他赛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接受放化疗治疗的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纯接受3D-CRT治疗的A组,且B组患者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均高于A组,这表明3D-CRT联合多西他赛治疗中晚期食管癌临床疗效较好,多西他赛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放疗效果,且增加化疗药物亦能增强对放疗无法顾及的微小转移灶亦有较好杀灭作用。且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放射性食管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在3D-CRT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多西他赛化疗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3D-CRT联合多西他赛治疗中晚期食管癌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提高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且联合应用不会增加治疗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