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勤
(福建商学院 学生工作处,福建 福州,350012)
“放管服”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主要在行政管理领域实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致力于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2015年5月12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总的要求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即‘放管服’三管齐下”[1]。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要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2]。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教育部门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2017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7〕7号),明确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向地方和高校放权,给高校松绑减负、简除烦苛,让学校拥有更大办学自主权[3]。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高等教育领域扶贫的重要抓手,是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3月1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文章《学生资助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强调教育系统要把学生资助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4]。从2007年新资助政策体系执行以来,资助力度越来越大,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根据《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18年全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学生(幼儿)9 801.48万人次(不包括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营养膳食补助),累计资助金额2 042.95亿元(不包括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营养膳食补助),其中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 387.89万人次,资助金额1 150.30亿元[5]。
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坚持“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逐步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型,促进“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资助项目不断拓展,资助面不断拓宽,形成了“奖贷助补勤偿免绿”资助体系,实现了从家门口“接一程”到校门口“送一程”的全程资助,逐步落实经济帮扶、精神帮扶、心理帮扶、能力帮扶等全方位帮扶。
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中最具有经济属性的模块,是服务学生的一个重要窗口,“放管服”改革使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学生资助工作实现全力提速增效。“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减证便民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取消一批证明事项的通知》(教政法函〔2019〕12号),取消了高校学生申请资助时需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证明的环节,改为申请人书面承诺[6],学生不用再花费时间去开具相关家庭经济情况证明。部分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已借助互联网由线下转移到线上,学生通过手机APP或者网站即可进行线上申请,材料以上传APP或网站的方式提交,不用再专门提交纸质材料。福建省推出“福建省建档立卡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新增建档立卡、城乡低保、孤儿等重点保障人群情况查询模块等措施让兜底类型学生(即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城乡低保家庭(含特困供养人员)子女、烈士子女或优抚家庭子女、孤儿、残疾学生等)数据直接实现共享,申请认定的兜底类型学生不需要另外提供材料重复证明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应用集成式学工系统,使各部门、各业务口数据尽可能实现互通、共享,节约了收集、整理、统计数据的大量时间,且系统使数据统计更准确、材料审核更便捷。种种措施节约了大量时间,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实现全力提速增效。
2.不断优化服务,助力校级“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部门可适当下放审批权限,抽出人手做监管。将部门角色定位由管理转向服务,加强监管也是为了更好服务师生。通过信息共享,让数据“多跑腿”、学生“少跑腿”,更是优化服务的重要举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学年进行一次认定形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后续需要满足此条件才能申请的项目无需再重复提交困难材料、进行重复认定。积极开展资助政策宣传,主动让国家资助政策惠及千家万户。开通学生资助专线,用心回答学生和家长的咨询。借助互联网和集成式学工系统将越来越多的学生资助项目由线下转移到线上,使学生查阅政策更方便、获悉通知更快速、申请资助更便捷。
越来越多便利学生的服务措施,让高校学生资助部门的服务能力不断优化,为学校建设校级“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支持,促进学校不断提升、优化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学校。
1.家庭经济困难认定难度加大。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取消了高校学生申请资助时需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证明的环节,改为申请人书面承诺,这便利了学生申请认定,但是给高校认定环节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于采用评审认定、主要依据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或贫困证明来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高校来说影响很大,需要马上做出调整应对;对于采用比对认定、量化认定、评审认定、调查认定相结合,已经采用量化指标体系进行家庭经济情况量化认定的高校来说,虽然不会造成很大影响,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既要通过不同的渠道适当核实承诺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落实“静悄悄”资助,核实难度不小。除了给予纪律处分、收回资助资金外,目前缺乏更为成熟的失信惩戒机制,不利于事中事后监管。
2.信息安全保障要求提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信息,在进行学生资助公示时,不能出现学生身份证件号码、家庭地址等个人敏感信息,公示期满应及时撤下公示材料;在进行各项助学金评定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必要时进行“静悄悄”资助;在宣传学生励志典型或优秀典型事迹时,应征得学生本人同意。当各项奖助项目多数采用线下评定时,对于学生隐私信息的保护比较容易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资助工作现代化。互联网时代信息共享方便快捷,信息传播速度飞快,这就要求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时刻注意信息安全。借助互联网和学工系统进行学生资助工作后,平台必须要有强大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务必保障学生信息安全;平台设立的不同级别的账号一定要严格限定管理权限,比如学生只能处理自己的信息、查看有关数据,辅导员只能管辖自己所带的班级,二级学院可以管辖自己学院的学生,学校可以管辖全校学生,不同级别的账号除了管辖范围有区别外,管辖内容也要做好严格界定,最大限度保障学生信息安全。
3.资助人员工作能力要求提升。“放管服”改革带来各种便利,学生资助工作实现全力提速增效的同时,也要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人员要适应快节奏的工作,这对他们的抗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资助工作的繁重性和严肃性要求快中不能出错、又快又准,工作内容的多样性要求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既要懂业务,能经办好各项奖助学金的评定;又要有想法,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资助育人活动;还要有操守,严格保密学生的隐私信息。从管理或经办转向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更要解决好“谁来监管、怎么监管、监管什么”的问题,如何把握监管的“度”使监管效果最优也是对资助人员工作的挑战。
高校应抓住“放管服”改革带来的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加强复核和监管,增强信息安全保障,提升学生资助工作队伍人员素质,积极探索学生资助工作“放管服”改革。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应根据各高校二级学院管理的实际情况,适当下放审批权限,由审批改为备案。比如,在编制下一年预算的时候,可以根据二级学院的在校生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情况等综合因素,合理安排校级学生资助经费和各二级学院学生资助经费;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制定二级学院学生资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设定各金额审批权限,达到一定金额的才需要校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及校领导进行审批,未达到一定金额的二级学院可以自主审批使用;各项校内奖助学金,如果不需要进行全校统筹的项目,可以将审批权限下放给各二级学院,由二级学院自主组织开展,这样各二级学院可以决定自己的进度,不用因为个别学院做得慢而影响整体进度;学生资助档案也可以采用二级学院建档的方式进行,方便二级学院随时查阅和使用学生资助档案。适当下放审批权限,给二级学院自主权,有利于各二级学院根据自己学院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创建各二级学院资助育人品牌,提速增效、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当前高校校级学生资助专职工作人员普遍未按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教人〔2006〕6号)进行配备,适当下放权限,也可以缓解校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的压力,抽出人手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放权并非放任,简政放权的同时要坚持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校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负有对校内各项学生资助工作进行监管的职责,尤其是对于下放了审批权限、由审批改为备案的项目或工作。
1.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所谓“双随机、一公开”指的是检查人员和检查对象随机,检查结果公布。抓住校内各项奖助学金评定的时间节点,采用“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对二级学院的具体评定工作如评定宣传、评定流程、评审条件、评定结果、发放情况等进行抽查,对取消盖章改为申请人书面承诺之后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认定工作进行重点抽查。
2.开展校内学生资助工作专项检查。校内学生资助工作专项检查每年可以开展1次,从学生资助部门、监察审计部门、各二级学院抽取相应数量人员组成检查组,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各项资助业务管理情况、各项资助政策本单位实施细则制定情况、绿色通道、奖助学金评审发放、勤工助学、学费补代偿及国家助学贷款等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建立与资助档案归整情况、资助宣传育人工作情况、受助学生公益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情况、学生满意度情况、检查工作组需要向有关单位、部门或个人了解的其它事项等,检查结果进行公开通报。
3.开展校内学生资助专项审计工作。根据学校党委工作安排,不定期开展学生资助专项审计工作,重点审计资助政策落实情况、国家奖助学金评选发放情况、学生资助经费的管理使用情况、学生资助管理情况、学生资助档案规范归档情况和资助资金管理使用的其他方面是否符合资助政策规定。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涉及到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作为一个服务师生的窗口,应不断优化服务,增强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
1.落实“一次性告知”和“限时办结”。通过制作办事指南的方式列明各项奖助学金的评定流程、申请条件、申请材料、申请年级、资助金额、评定时间、发放时间等,做到各项奖助学金评定信息和所需佐证材料一目了然,一次性告知学生和二级学院审核人员在申请阶段和审核阶段需要办理的事项和提交的材料。办事指南可通过放入学生手册、在办公场所上墙、在资助部门网站挂网、印制成宣传单页等形式尽可能主动扩大宣传范围;在对辅导员和资助政策学生宣传员等进行资助业务培训的时候,将办事指南纳入培训范围;在新生入学迎新现场设点宣传资助政策和每年寒暑假开展“家校关怀万里行”精准家访活动时,将办事指南作为宣传内容之一;开通学生资助专线电话,畅通咨询渠道;完善学生资助专门网站,落实信息公开;抓住每一个机会加大资助政策和办事指南的宣传力度。出台“限时办结”制度,用项目管理将各项学生资助工作分阶段设定各环节限时办结时间,严格兑现限时办结承诺,及时发放各项奖助学金或完成各项学生资助工作。
2.推进学工系统建设和“互联网+”学生资助。在落实“一次性告知”和“限时办结”的基础上,推进学工系统建设和“互联网+”学生资助,可以实现学生“一趟不用跑”或“最多跑一趟”。当前有些高校还没有学工系统或学工系统不实用,在信息时代,要想优化服务、提速增效,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借助学工系统和互联网,推进学工系统建设和“互联网+”学生资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数据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将学工系统建设和“互联网+”学生资助有机融合起来,将与学生有关的工作或项目全部入驻学工系统,形成集日常工作、学生管理、学生资助、心理辅导、就业帮扶、业务办理等一体的线上工作平台,学生只需从一个入口进去就可以到达各个模块,且各模块相关联的数据实时共享。将学生资助项目全部上线学工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从学生申请到评定结果公布全流程线上操作。通过学工系统,师生可以随时查阅资助政策、及时查收评定通知、时时查询评审进度,并实现表单的输出功能,如果不需要提交纸质材料则“一趟不用跑”,如果需要提交纸质材料则“最多跑一趟”。学工系统要实现与其他系统的数据对接功能,打通数据壁垒,比如对接学籍系统学生学籍信息、对接教务系统学生学习成绩、对接其他资助系统的资助数据、对接就业系统的就业情况等,让数据多跑腿,让师生少跑腿或不跑腿。用承诺制开启高校学生资助领域信用之旅,由相关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提供已经认定的信息,切切实实便利学生。
“放管服”改革给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高校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解决困难,积极推进高校学生资助领域“放管服”改革,做好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增强师生获得感和满意度,全力助力脱贫攻坚。